
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在上海西岸藝術品保稅倉庫入庫點交
今年4月,龍美術館創辦人劉益謙以2.81億港元在香港蘇富比拍得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刷新了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日前,這件“雞缸杯”正式完成交接,并進入上海西岸藝術品保稅倉庫。劉益謙表示,龍美術館收藏了明清各個朝代的瓷器,獨缺明代成化的瓷器藏品,“雞缸杯”使得其收藏鏈條更加完整。之后,“雞缸杯”將作為鎮館藏品,在龍美術館展出,具體展出時間待定。
據悉,在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回歸前一周,上海海關下屬浦東機場海關和現場業務一處經過反復溝通和專題論證,為即將回國的明代文物制定了全封閉的通關查驗方案。文物到達浦東機場后當即進行查驗,確保不扣押、不拖延。同時,上海海關還積極與徐匯區政府協調配合,為文物的前期備案、進境申報、勘驗審核、護送進庫等事宜進行研討商定,為文物的落地、進境、運輸、進庫做足準備。
除了通關查驗,對于藏家而言,藝術品入關還要面臨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關稅和進口增值稅。對于價值2.81億港元的“雞缸杯”來說,入駐保稅倉庫一方面可以使其留在上海,為展覽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也可以為藏家節省4000多萬元稅費。據了解,坐落于上海徐匯濱江功能區內的西岸藝術品保稅倉庫,是目前上海除自貿區之外僅有的藝術品保稅平臺,在恒溫恒濕、氣體滅火、安保及倉儲環境等方面達到了較高的標準。此次“雞缸杯”入庫,是該保稅倉庫第一個國寶級藝術品入庫,標志著保稅倉庫正式運營。
“如果不放在上海保稅倉庫,我可以把它作為個人貨物,去海關登記,文物局備案,可能在上海放半年,半年以后回到香港,如此反復。現在有保稅區這個概念后,我只需要把它放在保稅區,辦展或研究都可以通過保稅區來借,每次最多借出來半年,然后再還回保稅倉庫。”在劉益謙看來,保稅區盡管并未實質性解決進口稅費的問題,但為藝術品的展覽提供了便利條件。
近年來,藝術品的頻繁流通對藝術品的通關、運輸、倉儲乃至相關金融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業內人士認為,藝術品保稅倉庫的建立,可有效整合文化資源,一方面為藝術品的展出提供支撐,另一方面可促進藝術品交易的順利進行,使文化藝術市場的上下游有效連接。“未來上海乃至全國肯定還會有更多藝術品保稅倉庫,但保稅倉庫應避免一哄而上,因為不是每個地方都有合適的條件。另外,藝術品市場不是特別大,它有自己的局限性,希望避免惡性競爭。”上海自貿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