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畫家以江南最盛,江南十郡以首都為盛,郡中著名者且數十輩,但能吮筆者豈止千人……”而活躍于南京地區以龔賢為首的“金陵畫派”(樊圻、蔡澤、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謝蓀、胡慥、陳卓等人)多以江南山水為表現內容,其作大多雄偉而秀麗,極具江南山水特色,名噪一時。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呂鳳子、徐悲鴻、張大千、顏文梁、呂斯百、陳之佛、高劍父等畫壇名流齊聚南京。至五、六十年代傅抱石、錢松喦、亞明、宋文治、魏紫熙、余彤甫、丁士青、張晉、張文俊等畫家深受上述近現代大家影響,在傳承金陵畫派的同時又對其有所發展創新,繼而開創“新金陵畫派”。
1956年毛澤東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今用”等文藝方針,在其指導下“新金陵畫派”對美術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推動了20世紀中期新山水畫的發展與蛻變。1960年9月15日在傅抱石的率領下,錢松喦、宋文治、魏紫熙、亞明等一行13人,在三個月的時間里行程二萬三千里,足跡踏遍河南、陜西、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廣東等地區,進行史上最長的一次寫生創作。這也是一次開宗立派的長征,“新金陵畫派”開始在美術界叫響,并使之成為中國畫壇又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畫派之一,金陵畫壇在三百年后又迎來了新的輝煌。
老舍先生在一篇關于新金陵畫派的文章中這樣寫道“藝術似乎有一樣永遠不可改動的東西,便是藝術的基本力量。假若我們因為改造而失掉這永遠不當舍棄的東西,我們的改造就只虛有其表,勞而無功。”明代畫家王履是古代少有的以寫生見長的繪畫高手,他的不朽名作《華山圖》至今依然照耀古今,幾百年過去了來自“新金陵畫派”的畫家們踏著古人的足跡走遍千山萬水,創作出他們心中的壯麗河山,為中國美術史留下了許多重要理論,也為國家博物館創作出大量傳世藝術瑰寶。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江南首推三百年后的輝煌,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名片,也是我們的驕傲,期待得到諸位老師,藏家的鼎力支持。

傅抱石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傅抱石(1904~1965)無疑是新金陵畫派的旗幟。其貢獻第一表現在他的山水畫創作和出新,他樹起了一桿取意傳統,師法造化,大膽創新的標尺。第二是他對于史論的濃厚興味和精研。正是他的那篇文字,宣告了新金陵畫派的革新宗旨。這兩條,是抱石先生貢獻于當時的。由于他藝術上的顯赫成就,在他的身后被愈來愈多的人所研究、認識、宣揚,新金陵畫派的聲名也越來越響亮。這又是他貢獻于現在的。

錢松喦 《錦繡山河》
錢松喦(1899~1985)可以說是老畫家的先鋒。他因為身處教師與職業畫家之間位置,在社會的變遷中具有很強的順應性,他對于時代進程的敏銳觀察和思考,反映在他恰到好處地改變自己的筆墨技能。他的名作《紅巖》和《常熟田》,已成了新山水畫的標志——巧妙的構思,如紀念碑似的選題,對于版畫的了無痕跡的借鑒和純凈傳統筆墨的應用,令人叫絕。

亞明 《山區公社食堂》
亞明(1924~2002)貧童—戰士—畫家的特殊經歷,造就了他的不拘一格的特殊繪畫性格,他在當時是唯一沒有舊傳統包袱的人。輕裝上陣的他,憑借著天才與勤奮,在創作中學傳統,對照著大自然學,他抓到了中國畫的真諦,并提出“中國畫有規律無寫法”的理論,對應著他不拘一格的畫風。他的貢獻的另一部分,還在于他的得力的組織領導工作。

宋文治 《今天的運河》
宋文治(1919~1999)早年師事吳湖帆、張石園,得婁江遺法。又取陸儼少之變通,故能不拘南北,自創新貌。然而他又不能擺脫與身俱來的吳人的本性。他的清勁而雋秀的山水畫新程式,曾為大江南北的許多學子所效法。他在晚年,又以拓跡、流痕加潑彩等手法創造了一種有別于張大千的墨彩交融的新法,成就了色彩瑰麗、氤氳縹緲的新圖樣。

魏紫熙 《菜田里》
魏紫熙(1915~2002)河南遂平人而久居南京。早歲研習傳統,從精嚴的王翚入手,又取了南宋馬、夏的剛勁。四十年代受到趙望云的影響,即有涉寫生。他是山水、人物并工的,筆墨渾樸蒼厚而不乏新意。他用筆樸實,不善機巧,大幅巨制,尤有雄渾氣象,這是他北人性情的反映。

余彤甫《浦口碼頭》
余彤甫(1897~1973)別署彤父,蘇州人。曾任上海美專和國立社教學院教授。他在十九世紀出生的山水畫家中,是略偏于新的。他擅長寫實景,也能借用水彩畫的渲染。他留著長長的白須,有著知識長者的尊嚴。他習慣使小筆中鋒作山水的勾、皴、擦、點,莽莽蒼蒼中含著吳人的甜與秀。他用這樣的筆畫他熟悉的家鄉:靈巖山前的麥收、虎丘的茶花農場、東山的枇杷、太湖的漁村……還有鳥瞰全景式的《新蘇州》,記錄了一個時代的鄉情。他更將畫筆遠涉江山,寫延安的樸、韶山的翠、華山的雄、黃山的奇……他還畫鳳凰山的鐵礦、新安江的水電站……許多境界都是以往數代吳人難以相見的。

丁士青 《礦山一撇》
丁士青(1900~1976)別號老漁、焦石山農。鎮江人,出身貧寒。傅抱石《思想變了,筆墨就不能不變》一文,是用他的話作結尾的:“曾經是絲綢工人的丁老在路上就一再感動地說過:‘我今年整整六十歲,不是解放,我再活六十年,也絕對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得到重視,跑了這么多的地方……我真的感謝黨,感謝毛主席。丁老有很深的傳統功底,尤能活用唐伯虎所擅的小斧劈皴法,畫風嚴謹而清麗。他的略帶波動有節律的長筆勾劃,影響過一些同道與后學。他還擅指畫,運指如筆,更為峭拔。家鄉的三山——金山、焦山和北固山,是他常畫的,每畫每變,皆不失其境之美。無錫的梅園,筆者所見就有四幀,足以見其精益求精的精神。他同樣描繪礦山、水庫和工程建設,《黃河清》、《三門峽》、《鳳凰山鐵礦》等,都同時具備雄壯的氣勢和謹嚴的刻畫。晚年他手抖不能作山水,仍堅持用戰腕寫梅,借以抒發清逸而倔強的襟懷。

張晉 《太湖漁船》
張晉(1906~1988)曾就讀于蘇州美專和新華藝專。他身材矮小,操一口吳語。他以青綠、金碧山水著稱,還能作精工細密的界畫建筑,這些費時費事的畫法,今天已經很少有人問津了。一般的觀念中,工整細致的畫難免刻板,更難做到氣韻生動,看了張老的畫作,此論便煙消云散。他的《太平紅楓》,一葉一葉細勾、一葉一葉填硃,又一葉一葉描金,真是艷麗之極。然而他配以老而壯的墨筆的樹干,配以枯筆勾勒的土地和淡墨點染的遠山,這極度的絢爛馬上生出了蒼茫的歲月感,生出了文秀的氣韻。

張文俊 《東山運果》
張文俊(1918~2008)山東臨沂人,先后師事鄭午昌、李可染,后又受到黃賓虹和傅抱石的影響。他兼取南北、古今,又由自我的性情經營揮灑,畫風偏于繁復樸質。他1958年所作《梅山水庫》,曾被譽為“中國畫的新聲”。他早歲參與畫院籌備,“文革”后轉去南藝任教,將畫派精神傳給了更多學子。
本專場拍品征集范圍:新金陵畫派畫家各時期精品
咨詢電話:025-58061082(公司)
征集熱線:
15365186060(徐先生)
18913957866(蔣女士)
拍品投遞郵箱:jsjiude@163.com
預展時間:2014年11月13-14日
拍賣時間:2014年11月15日
拍賣地點:南京維景國際大酒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