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南京,江南文化重鎮,歷來是文人薈萃之地。20世紀,南京活躍著五位在全國影響極大的書法家(蕭嫻、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適、費新我)。“金陵五筆”是二十世紀中葉以南京為中心、代表江蘇書法高度從而影響全國的歷史性主流學派,在大家林立、奇峰并峙的中國書壇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金陵五筆皆出生于清末,出古入今,轉益多師,堅持人文操守,堅持傳承與創新,畢生砥礪,卓有建樹,終于成就恢宏氣象。在國學、詩詞、書法、繪畫等領域弟子眾多,授業廣泛,影響巨大。
其中,林散之與高二適畢生致力于帖學研究,皆以草書名世,尤在詩詞學問中互為比肩,識為知己。其書法各有師承,自成面貌,雖取法古人卻風格不一,意趣各異,但均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高峰,殊途而同歸。當時世人即有“草法雙圣”之美譽。胡小石先生宗法清道人,乃一代文學宗師。他以碑版古文字學研究見長,其書法依鐘鼎大篆墊底,以漢隸北碑為主,多有古穆剛健之氣。蕭嫻為康有為女弟子,一生豪氣,筆力雄強,巨幅榜書以秦漢筑基,師承血脈,吞吐大荒,素樸中見豪邁,敦厚中見圓融,與胡小石碑書有異曲同工之妙。費新我1957年9月調任江蘇省國畫院為專職畫師。左筆行草融諸體于一身,熔諸藝于一爐。參以畫意,別具章法,有強烈的音樂節奏感,表現出千姿百態,巧拙互用,跌宕有致,縱橫捭闔的個性風格,超大特幅,尤體現其雄強氣勢和時代精神。被毛澤東稱為“學習的榜樣”。
五位書家筆墨各具特色,德藝雙馨,皆為中國近現代百年來書法藝術的杰出代表。高山仰止,千古不朽!
書法大家蕭嫻
蕭嫻(1902-1996),字稚秋,號蛻閣,貴州貴陽人。4歲隨父蕭鐵珊移居廣州,6歲喪母,9歲始學書法,14歲肄業于廣州美專油畫系,為廣州大新 百貨公司落成典禮書丈二對聯,人稱"粵海神童"。21歲隨父移居上海,拜康有為為師。26歲與江達結婚,定居南京。解放后,入華東革命大學學習,后任市政協委員、省文史館員、省書協副主席,9高齡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蕭嫻二十歲時隨父親移居上海。當時公認的文化盟主康有為偶然見到蕭嫻臨寫的《散氏盤》,大為贊賞,題詩相贈,稱贊她“雄深蒼渾此才難”,又推許她將會成為“衛(琰)管(道升)”那樣的女性書家代表人物。她當時還多次聽國學大師章太炎的國學講座,曾把自己臨《散氏盤》的冊頁給章太炎評價,章太炎也十分欣賞,題詩勉勵,形容其書法線條云:“真如萬歲枯藤”。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南京被日寇攻陷,蕭嫻全家輾轉逃難九江、武漢、重慶、成都、廣元、蘭州等地。在重慶時遇著名書畫家王東培,欣然尊為老師學畫梅花。于1940年與王東培在成都同辦書畫展,很有影響。避難蘭州時曾致函父親舊友章士釗,時章在陜西,作詞柏贈,有“大字雄奇小字腴”句,竭力夸獎蕭嫻的書法成就。又云“傷心老滯秦關客,卻答文姬隴上書”,把蕭嫻比為漢朝的才女蔡文姬。



蕭嫻書法作品
江上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原名霖,別署左耳、散耳,晚號聾叟。早年曾名"三癡",即取癡詩、癡書、癡畫之意,散之即三癡諧音,江浦烏江人。少年時拜鄉賢范培開、前清進士張栗庵習詩、書,后師從黃賓虹學畫。37歲時,作孤身漫游,歷時一年,途經十省,行程萬里,得畫八百幅、詩作二萬首,眼界大開藝術 飛躍。
解放后,林散之任江浦縣副縣長,市、省、全國政協委員,省國畫院畫師,有《江上詩存》一書。1973年草書《東方欲曉》在《人民中國》 首頁發表,受到郭沫若、趙樸初、啟功等高度評價。啟功先生看到林散之書法作品,曾恭敬地脫帽三鞠躬。趙樸初先生作詩稱“散翁當代稱三絕”,并在南京專程拜訪時寫道:“林老書法,舉世無雙。”日本書道大師青山杉雨先生在拜會林散之時,寫下“草圣遺法在此翁”。 從此,林老"當代草圣"之譽蜚聲中外。



林散之書法作品
學者書家胡小石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煒,號倩尹、夏廬,晚年號沙公,浙江嘉興人。青年時入兩江師范學堂讀書,1924年應聘進金陵大學教國文,國學大師。兼為文字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書法家、藝術家。於古文字、聲韻、訓詁、群經、史籍、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書畫之學,以至辭賦、詩歌、詞曲、小說、戲劇,無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學、書學、楚辭、杜詩、文學史最為精到。曾任金陵大學教授,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與陳中凡、汪辟疆并稱南大中文系“三老”。
胡小石于篆、隸、真、行、草全面鉆研,等人書法博采眾長,自成一體,曾師從清末書法大家李瑞清,始學北碑《鄭文公碑》和《張黑女墓志》,於《鄭》取其堅實嚴密,於《張》取其空靈秀美,從此筆力沉著,書藝大進。1917年,胡小石經李瑞清先生介紹,到上海任明智大學國文教員。翌年1月,應邀到梅庵先生家當塾師,一方面教其弟侄經學、小學及詩文,一方面又師從梅庵先生及與梅庵過從甚密的晚清老宿沈曾植、鄭大鶴、王靜安、曾農髯(熙)等,學帖學、金石文字學及書畫、甲骨學等。他生前曾為南京不少地方題過名,其中最顯眼的有三處:一是梅園新村"中共代表團原址";二是"南京博物院"院名;三是鼓樓"曙光電影院"。新街口原"六華 春中西餐館"、夫子廟的"永和園"等招牌,也是由胡小石題寫。



胡小石書法作品
詩人書家高二適
高二適(1903-1977),原名錫璜,自號舒鳧老人,江蘇東臺人。 19歲在家鄉任小學教員,不久升校長,后入上海正風文學院學習,又考入北平研究院,為國學研究生。1935年應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委員長陳樹人之聘,來南 京任該會科員。不久,結識章士釗,拜他為師。解放后從事教育,為省文史館館員。
高二適雖然學富五車,卻決不憑此經營名利,他的老師章士釗1963年在香港《大公報》刊詩贊揚高二適的書法,序云:“愿天下人知有獨學自成,不求人知之高二適其人”。這僅是對其書法而言,而書法之與高二適,實在是余事而已。林散之作為高二適知友,在高二適去世后所立的碑上冠以“江南詩人”頭銜。




高二適書法作品
左筆大師費新我
費新我(1903—1992),學名思恩,字省吾。30歲前改用新我,新我筆名立千,號立齋,浙江湖州人。擅長中國畫、書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書畫家,也是最杰出的左筆書法家。 1934年學習于上海白鵝繪畫學校。歷任上海萬葉書店編輯室美術編輯,1957年9月調任江蘇省國畫院為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畫師。
費新我精于行草書,它的作品結字十分嚴謹,奇中求正,險中求平。線條干凈利落,章法錯落有致,運筆時而急促、時而舒緩,起伏有序,極富節奏感和韻律感,尤其是字里行間時時流露出奇崛、勁健和卓爾不群以及在逆境中頑強拼搏的心境。上個世紀70年代初,毛澤東曾在一次會議休息期間問郭沫若,誰的書法最好,能否排個名詞?郭老則說:“第一名應是林散之,他的狂草當代可數第一,堪稱‘當代草圣’;第二名應是費新我,他不僅書法好,而且自從右手有殘疾,改左手寫字,練就一身真功夫,實是難能可貴。”說到這里,毛澤東插話:“費新我身殘志堅,以左手練書法,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更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費新我作品
本專場拍品征集范圍:蕭嫻、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適、費新我書法作品
咨詢電話:025-58061082(公司)
征集熱線:
15365186060(徐先生)
18913957866(蔣女士)
貴賓客服:13770666154(步女士)
拍品投遞郵箱:jsjiude@163.com
預展時間:2014年11月13-14日
拍賣時間:2014年11月15日
拍賣地點:南京維景國際大酒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