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高是荷蘭后印象派畫家。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并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1890年,他在美麗的法國瓦茲河畔結束了其生命,年僅37歲。
文森特·梵高(1853-1890)恐怕是世界美術史上,以最短時間,建樹起不朽藝術豐碑的大師。他也是繼17世紀以光暗法展示黑暗中光明之魅力的偉大畫家倫勃朗之后,又一位影響世界畫壇的荷蘭畫家。







有關梵高的人生故事在許多相關書籍和網絡文獻中可以找到。16歲那年,他結束了中學學業,進入當時歐洲最大的畫廊——巴黎古比爾公司在海牙開設的分店工作。此時的梵高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應是一位改變世界繪畫審美走向的畫家。這也就是為什么1876年他因初戀失敗、工作懈怠而被解雇后,并沒有開始學習繪畫,而是加入了夢寐以求的傳教行列。直到27歲,他才做出了一個關系自己命運的決定——開始從事繪畫事業。





梵高邊業余學習繪畫技法、邊寫生創作。不過他似乎并沒有像今天中國的美術學生那樣畫過石膏像,或許這恰好保護了他那天然的藝術靈感。
其實,在梵高涉足畫壇的10年中,前5年基本是在追隨倫勃朗,延續著荷蘭畫派的風格,同時也受到了米勒的一定影響,注重表現農民等基層貧民的生活,諸如他的《吃土豆的人》等。1885年末,他開始敬仰德國17世紀的文藝復興油畫大師魯本斯,并接觸到日本的“浮世繪”畫種,這對他后來應用“隔色畫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而在梵高繪畫生涯的后5年里,其畫風卻為之一變,也就是在這五年里,甚至是在他生命的最后3年里,梵高構建了自己的繪畫“帝國”。他那些最震撼人心的代表作 《向日葵》、《收獲景象》、《海濱漁船》 等接踵問世。這一風格一直延續到他的“收官”之作——《麥田與烏鴉》。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外出寫生時開槍自殺,兩天后的黎明告別世界。




解開梵高畫風形成的鑰匙,是19世紀80年代在法國文學界興起的新思潮——象征主義。在巴黎,梵高不僅接觸到了印象派的繪畫技法,同時也接觸到了文學創作的象征主義。梵高認為,繪畫不能僅僅滿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應當在撲捉感覺真實之自然界的同時,極力表達藝術家的主觀見解和情感。





當我們了解了梵高的這種創作理念,再來解讀他那些火一般的《向日葵》,田野一般的“自畫像”,童話一般的“星光”時,便不再會有疑惑感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