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振偉,男,1984年生,2009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
2013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中國傳統雕塑研究與創作方向
2007年 作品《器》入選廣東省首屆雕塑大展;
2012年 獲韓國E.LAND優秀創作獎學金
2013年 作品《土地》入選廣東省青年美術展;
從臨摹到創作
研究生在讀期間,吳老師長途跋涉,多次帶領我們深入晉、豫、秦、隴等省,到各石窟、古剎和博物館,在宏觀上為我們講解古代雕塑的民族傳統、造型風格的創作方法以及在不同的審美意識形態下中西雕塑之間的比較,同時,深入剖析和梳理本民族的觀察方式、感受方式和情感方式,空間觀念、生命和信仰的觀念等文化心理內容;并經常分析漢唐特色、佛道理想化造型、民間民俗等各種模式的形式語言。
若對中國傳統雕塑固有的形式語言缺乏深入的理解,要創作出具本民族藝術特色的作品將是舉步維艱,創作作品亦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所以,要以中國式實踐的理性態度去認識和探求中國傳統雕塑固有的語言和造型方式背后所凝結的幾千年積淀下的民族文化心理內容。為此,吳老師進行了多番的努力和周旋,為我們創造學習和研究的機會,前往各地對傳統雕塑精品進行臨摹研習。通過對中國古代造像現民間作坊的實地考察和臨摹更深入地探究了古代匠師如何主動地通過其相對獨特的塑造技法與制作工藝、材料特性、工具的運用有機地糅合在一起而形成中國傳統造型系統,并成為我后來創作《歸塵》系列作品的語言基礎。
在創作上,吳老師始終強調站在文化整體性的思想認識上審視自己的作品,尋求思想觀念和文化根性上如何與中國文化精神保持一致。在我的創作中,本人認為應該從思辨式的理性精神回歸到中國的實踐理性精神,并重視對自然,對生活的體驗和思想情感的表達。在審美追求上,應更多地強調其作品的表現性、精神性和寫意性,從對傳統雕塑圖式的簡單借鑒和搬用中走出來,慢慢地從臨摹回歸到自己的創作。在對形式表達的追求上,摸索存在與主客體相互關系間的契合點,即“寫意”的真實性標準,以直接感受和塑造對象過程的方式(即物質和心理的痕跡),力求打破創作對象各局部零散的界限,在作品內部形成張力,最大限度地使雕塑的造型樣式與情感方式表達的統一。
同時,吳老師也一直鼓勵我積極地探索傳統雕塑材料語言在當代雕塑中拓展的可能性,深入地了解每一種材料背后所蘊含的內在精神,從傳統既有的增胎泥塑中尋找新的語言去重新表達,并使之服務于自己的創作需求。本人將重點放置于材質的個性以及精神氣質上,力求對材質的內涵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在《歸塵》系列作品的材質的語言運用上,嘗試著以兩種不同傳統材料對比,進而引發材質內在含義對比,使之產生超越材質本身而承載更多的內涵,帶給觀眾潛意識里對人生的思考以及生命的唏噓。
從臨摹到創作,從形式語言的探索到材料語言的拓展,在這條曲折的道路上,我最終尋找到一種屬于我自己創作語言。
發表于《書畫名家》第487期,2014.5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