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程,男,1973年生,山東蒙陰人。1997年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雕塑系并獲學士學位;2012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并獲碩士學位。代表作品:《人間——春遠·夏致·秋荒·冬藏》系列、《山·人》系列等。作品《人間》獲得“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2012年度提名獎,并被中國雕塑博物館收藏;作品《人間——春遠》,入選“第一屆中國佛山·國際城市雕塑大展”;2013年參加“平立行——四人藝術展”和“隱˙無羈——二人作品展”;《山˙人》系列作品獲邀參加2014廣東當代雕塑邀請展。
有師如此
2009年我考上了吳雅琳教授的研究生,方向是中國傳統雕塑。距離1997年本科畢業已經過去了整整12年,12年間我干了很多行當,但是基本上沒怎么再摸雕塑。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說吳老師招收傳統雕塑方向的研究生,便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報了名,結果考試的成績還不錯,已經丟失了很久的自信心似乎又找回來一點點。
第一次見到吳老師,她給我的印象是既嚴謹又隨和,似乎是不太會對一個人發火,但是同時又覺得她講得每一句話都是經過認真思考,而不是隨隨便便說出來的。那時,她正擔任廣州美院雕塑系的教學副主任,是國內知名的雕塑家,但是她跟我平時見到的雕塑家又不太一樣,稱她為“學者型的雕塑家”比較恰當。
《人間》系列是我的畢業創作,表現的是一年四季鄉間的不同場景,以廢舊金屬(主要是廢鐵)焊接的方法,使得鋼鐵這一類原本冷冰、堅硬、缺乏人情味的現代工業材料,賦予了一種人文的厚度和溫度,使作品充滿了濃濃的人間情懷。畢業創作最后的結果還是令人滿意的。這個主題我是從二年級上學期就開始醞釀了,剛開始的想法很不成熟,尤其是找不到合適的表現語言、材料和手法,我嘗試過很多材料,比如用陶泥來塑造,然后再把所有的零件都燒成陶,吳老師看了以后認為用陶來表現這種場景,缺乏新意,費了很大的勁如果放棄的確很可惜,跟吳老師商量了很多次,最后還是放棄了。偶然的一次機會,我用廢鐵焊了幾個小房子和幾棵樹。怕被吳老師再次否掉,我懷著忐忑的心情拿給老師看,沒想到她看了以后很欣喜,當即鼓勵我繼續做下去。信心來了,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其間吳老師無數次跟我談方案,說這樣構圖更好、這棵樹的造型這樣會更合適……談得興起,拿起我的鐵樹就用力地掰起來,結果,要不就掰不動,要不就因為我當時的焊接技術不過硬,掰斷了。每次談起創作,看吳老師的勁頭,似乎比我還要興奮和投入。在吳老師的悉心指導下,經過數次反復、修改、調整,《人間》系列終于出爐了。2012年該作品入選了“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并獲得了提名獎,得知這個消息后,吳老師也特別高興,師生的共同努力得到了認可。
二十世紀初,中國的一批文化精英將西方的雕塑系統引入到中國,而后通過高等教育體系迅速占領了中國雕塑的主流話語權。與此同時,由于種種歷史原因,中國現代雕塑藝術教育以西方的學院雕塑為主體,長期將中國傳統雕塑排斥在外,或僅作為一種可有可無的點綴,對中國雕塑傳統缺少系統的文化梳理與審美判斷,僅有零星的造型與技藝的研習,并未系統引入學院的教學實踐中,學科專業方向與課程體系建設也很不完善。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有一些雕塑家開始把目光轉向中國傳統雕塑,希望在中國傳統雕塑中尋找文化之根、審美之源,充分發展傳統雕塑自身的同時,創造體現民族氣質的現代雕塑樣式。在這樣一批雕塑家里面,吳老師是走得比較早的。
吳老師系統研究中國傳統雕塑已經有近十年的時間了,十年來,吳老師不僅在各類專業刊物上發表了一系列的傳統雕塑研究論文、獨立承擔或參與了若干國家級、省級課題,而且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納入到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學實踐中,為雕塑系的創作路徑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2007年,就在本科生三年級開設了中國傳統雕塑研習的系列課程。目前,中國傳統雕塑教學已經形成較為完備的系統:從前期帶學生外出考察中國傳統雕塑的豐富遺存,使學生對中國傳統雕塑有一個感性、直觀的感受;再到中間臨摹課,臨摹一件傳統雕塑的經典之作,讓學生體會其造型特點與內在神韻,并將前期考察所形成的感性認識,通過臨摹內化為他們平時的一種思維方式和審美習慣;緊接著,又通過后面的傳統雕塑創作課,將其外化為學生的創作。這樣的課程設置,在較短時間內就很好地豐富了廣州美院雕塑系的創作面貌。這些實踐,無論是對中國的高等雕塑教育,還是對中國當下的雕塑創作,無疑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除了教學,吳老師還主動吸收中國傳統雕塑的優秀資源,運用到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尤其是她的近作《十二地支》系列,可謂是集吳老師多年來對中國傳統雕塑研究之大成的作品。按照吳老師自己的話說:“《十二地支》系列并沒有停留在淺層次的模仿和挪用,而是進入到一種更具東方語境的雕塑本體活動中——以中國人的審美價值取向去完成對自身文化的真正自覺。”《十二地支》系列,是吳老師對中國審美語境特有的精神氣韻的追求,是對神態的恣意縱橫,對形的極度夸張,更是吳老師內在精神和審美追求的外化。
發表于《書畫名家》第487期,2014.5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