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紙幣/銅鏡/古銅珍玩/茶道具/郵品/紙雜文獻/古幣/金銀錠/機制幣/新中國金銀幣
預展:2014年7月16日至拍前一日
拍賣:2014年7月18-21日
預展及拍賣地點:上海建國賓館4樓(上海市漕溪北路439號)

本季春拍LOT5886號拍品 清·吳昌碩銘藏“西晉元康”磚硯
古磚硯的興起得益于清代金石考據學的中興,金石學始于宋,在清代得到發展,成為顯學。磚硯是指以古磚為材料刻制的硯臺。傳世的磚硯多為秦磚、漢磚、晉磚。秦漢魏晉磚年代久遠,上多有圖案文字,構成獨特的古樸美和裝飾美。磚的兩側或背面多有模印,有的是紀年文字,記述制造年代、地點、制作者姓名;有的是吉語銘文,寓意子孫后代吉祥如意;還有人物圖像等,紋飾古樸簡約,歷史信息豐富厚重,極具觀賞和收藏價值。這些磚以澄泥法制之,而秦磚漢瓦質地緊密堅實,為作硯之佳材,且隨著文字學的興起及大量的地下文物出土,磚瓦硯更是風靡一時。

阮元

張廷濟

陳介祺
吳昌碩
陸心源
端方
嗜磚者甚眾,顯赫者有阮元、張廷濟、陸增祥、陸心源、陳介祺、端方、僧達受、吳昌碩等。讀《清稗類鈔》,知阮元、張廷濟各蓄漢晉八磚,故一曰“八磚吟館”,一曰“八磚精舍”。阮元是乾隆五十四年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工詩文,擅書畫,精鑒金石,但他也是一位古磚硯收藏愛好者,所藏八方磚硯是其最愛,在每方磚硯上標序號刻硯銘,其中“阮氏八磚之七”現由西泠印社副社長韓天衡先生所藏。張廷濟得好磚往往自己設計、作銘,并請張辛或胡衣谷制作成硯。而乾隆帝曾將一方未央宮東閣瓦硯、二方銅雀臺瓦硯命名為“古俗三友”,合裝一紫檀盒內,置于乾清宮,列為《西清硯譜》之首。而在文人雅士之間,也總是認為以古磚瓦制硯,最為風雅高格。

2005-11-05北京誠軒“瓷器工藝品”專場中,LOT0144“三國吳/清 吳昌碩自用并刻銘黃武元年磚硯” 66萬成交
近代書畫宗師吳昌碩亦頗喜磚硯,其書齋收藏磚硯甚多,他曾作詩一首:“缶廬長物唯磚硯,古隸分明宜子孫。賣字年來生計拙,商量改作水仙盆。”他齋中最有名的是“吳黃武元年磚硯”,此磚為友人金俯將贈予,吳昌碩得磚后改制成硯臺,并在硯側刻銘“壬午四月金俯將持贈。黃武之磚堅而古,卓哉孫郎留片土,供我硯林列第五。倉碩。”以后一直置案頭自用,他晚年談論書法的詩作中還說“清光日日照臨池,汲干古井磨黃武。”這是吳昌碩自制、自銘、自用的文房珍品。此硯于去年北京誠軒2005秋季拍賣會浮出水面,引起眾多藏家關注,最后落錘價達66萬元之巨。
本季春拍LOT5885號拍品 清·吳昌碩銘藏“東吳天紀年”磚硯
史書記載,用澄泥法造磚瓦,始于秦漢,興于三國,歷經兩晉南北朝,連綿不絕。秦漢時期,帝王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墓,所用磚瓦,由官府督辦,專門加工燒造。泥土經精心淘洗,采用澄泥工藝,燒制出的磚瓦堅實細膩,是制硯的好材料。清代朱棟在《硯小史》中說:“阿房宮磚硯為蜜臘色,肌理瑩滑如玉,厚三寸,方可盈尺,頗發墨。”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家建筑制作的磚瓦更加精細,如三國時魏國曹操建造銅雀臺,所用磚瓦、土料經過澄濾,加拌胡桃油、黃丹、鉛、錫等添加劑燒制,質地非常致密,堅實如鐵,不易破裂。用之為硯,細膩光潔,不滲水,發墨好,勝于當時陶硯。唐宋時期,秦磚、漢磚、晉磚大量出土,文人雅士看到這些磚塊古意盎然,堅細耐磨又取材方便,稍加雕琢,即成佳硯。清中晚期直至民國初年,許多文人對與銅器銘文、石刻文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古磚文字情有獨鐘。有時一磚值數十兩銀子。他們不惜重金搜購,磨刻成硯。
本季春拍LOT5884號拍品 清·吳昌碩銘藏“漢·無窮吉利”磚硯
古磚硯大樸古拙,具有紀年、吉語、畫像的、等獨特內涵和文化歷史信息。是其它任何硯未能與之相比。古人曰“取一佳硯,勝于拱璧”,文人雅士對磚硯之情有獨鐘,由此可見矣。古磚中漢、晉古磚最為名貴,因其質地細密結實,極適制硯,備受推崇,因此具有極高的收藏和研究價值。
與硯相伴,讓文人感觸良多。李山甫《古石硯》吟道:“追琢他山石,方圓一勺深。抱真唯守墨,求用每虛心。波浪因文起,塵埃為廢侵。憑君更研究,何啻值千金。”鑒于古磚的書法,刻畫的傳統藝術表現形式,近現代的文人雅士有了利用古磚入硯的嗜好,自清乾嘉始,經民國,至現代從未間斷。并且在歷場拍賣會上皆拍出驚人的價格。其原因是人們在收藏磚硯的同時收藏了文物,能夠親手觸摸到先民的書法藝術與刻畫藝術。
古磚硯還撰有吉語銘文,如富貴吉祥,萬歲不敗,宜君高官等等,反映了古代人精神的愿望和寄托。古人取斷磚制成硯,並刻上銘文,置于書桌案頭,古色古香,為書房添古氣雅韻。而硯之銘記最可賞讀,文人雅士每獲佳硯,常而雕而琢,賜以嘉銘,以傳后世。
本季春拍LOT5883號拍品清·吳昌碩銘藏“夔龍紋”古磚紙鎮
收藏界有一句話說;“開門貨,即東西自己會說話”。此組四寶皆質地堅密,其聲如磬,古樸大方,保留有古磚上的磚文與斑駁的痕跡。吳昌碩署刻,落款“昌碩”、“俊卿”、“金石樂”、“昌碩篆”等,可謂名家舊藏且自刻,為金石與文房的完美結合。
然而,拍場上相比明、清時代的端硯動輒數十上百萬的成交價,古磚硯明顯處于價值洼地。以2010-04-22上海工美“十五周年慶典——唐云百年”專場中,LOT0979“張廷濟銘 晉元康磚硯”為例,RMB 50,000-80,000起拍,拍出了100多萬的成交價。又以2005-11-05北京誠軒“瓷器工藝品”專場中,LOT0144“三國吳/清 吳昌碩自用并刻銘黃武元年磚硯”,拍出了66萬的成交價。再以2012-07-07西泠印社“文房清玩·歷代名硯專場”拍賣為例,LOT2852“清·陸增祥銘梁普通元年磚硯”,拍出了46萬的成交價。此次購藏機遇,當為眾藏家所珍之,淳樸凝重、壯我文房。
2010-04-22上海工美“十五周年慶典——唐云百年”專場中
LOT0979“張廷濟銘 晉元康磚硯”,以RMB 50,000-80,000起拍, 100萬成交。

2012-07-07西泠印社“文房清玩·歷代名硯專場”拍賣為例
LOT2852“清·陸增祥銘梁普通元年磚硯”,46萬成交。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