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戴蟾,蘇州人,自幼好文、浸淫筆墨丹青,深得吳地文化滋養及“明四家”、“吳門畫派”畫風影響。早年求學于蘇州工藝美術學院。曾研習于中央美術學院及北京畫院王明明工作室。
在京學習期間,與名師道友切磋交流;遍走名山大川,與山水對話;駐足各大美術館、博物館,在東西方文化的匯合中攝取靈感與營養。畫風輕松灑脫、靈動飄逸,具典雅的文人畫情趣。曾多次參加國內外畫展(《建國六十周年美術作品展》、《西泠印社書畫大賽入展作品》、《建軍八十周年美術作品展》、《加拿大文化交流展》、《2009中韓美術交流展》等等)并出版有個人畫集《李戴蟾山水花卉》。
2009年6月起在山東省美術館成功舉辦個人山水花卉畫展,2010年11月在蘇州圖書館成功舉辦個人山水花鳥畫展,
2011年6月又相繼在濟南美術館、11月在蘇州龍寶齋舉辦個人山水花卉小品展,
2012年5月在泰州舉辦個人山水花卉作品展,
2012年7月在北京新華社書畫院舉辦《逸風問石——李戴蟾中國畫山水花卉展》,《書畫頻道》、《中國文化報》、《中國文物報》、人民網、新浪網等多家媒體進行報道,社會反響熱烈。
2012年6月,作品隨神舟九號遨游太空;
2013年6月在揚州美術館舉辦《浩然風——李戴蟾中國畫展》,
2014年7月將在常州淹城博物館舉辦《李戴蟾中國畫山水花卉畫展》。
評論文章:
戴蟾兄的“心印”
方聞把自己研究中國畫的著作定名為《心印》。蓋高境界之國畫是心畫,不可以皮相論之。戴蟾兄作畫不為物囿,不受形拘,妙將入神,靈則通圣,亦可當“心印”之謂。
海寧王國維論為學有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其實,作畫亦有三個層次:師古人——師造化——師吾心。
古人者,傳統之謂也。中國畫最講究傳統,習學者必須必須法乳宋元,把已有的程式諳熟于心,之后,才能外師造化,即“從古人入,從造化出”。與古為徒不僅是習學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更是山陰道上的一次攀爬。在目不暇接之際,在移步換景之時,畫者的身心得以歷練,層次得以提升。試問:不經過這樣的攀爬,又遑論與古人神會而跡遇?
對傳統,戴蟾兄沉之彌久,愛之彌深,相看兩不厭,惺惺惜惺惺。故能以古人之筆墨,抒胸中之塊壘。自出機杼,獨寫“心印”。而這“心印”又有幾大特點,令人側目。
其一,書法用筆。以筆勾取是高境界國畫必備的素質。董其昌云:“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樹如屈鐵,山如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不爾,縱儼然及格,已落畫師魔界,不復可救藥矣。”王學浩亦云:“字要寫不要描,畫亦如之,一入描畫,便為俗工矣。”則知一“寫”字高下立判,境界頓出。
戴蟾兄書印俱佳,書法得一“凈”字,與弘一頗多神似。故其作畫亦于此中獲益。然竊以為書法用筆亦有境界高下之分。低者拘泥于形貌,斟酌于點畫,筆不敢妄下,故于胸臆有虧。高者則駕奴自如,隨心所欲,故不失赤子之心。戴蟾兄之作近于后者。蓋其沉溺于斯道既久,熟諳筆情墨性,故能遺去機巧,擯落筌蹄。
其二,戲劇構圖。文似看山不喜平,畫亦如之。故有“布置之法,勢如勾股”之說。戴蟾兄為人率性,作畫也不喜四平八穩。體現在構圖上就是從心所欲,跌宕有致。他畫畫,常將重心集中于畫幅的一角半邊,這一角半邊猶如戲劇中的舞臺,生旦凈末丑可以盡情地表演宣泄,而空白處則留給觀者去品咂回味。
戴蟾兄還注重詩書畫印的有機結合。昔人有《兩湊集》,文不夠,畫來湊;畫不夠,文來湊。戴蟾兄則詩書畫印互成倚角,相得益彰,因此,愈顯高明,更見功力。
其三,詩詞意境。詩畫是姊妹藝術,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南宗畫祖王摩詰不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嗎?姜紹書寫了一部畫史,書名不就叫《無聲詩史》嗎?董其昌不是有“寫真不妄傳詩史”的題畫詩嗎?故詩詞意境本為國畫的優良傳統之一。只是文化幾經浩劫,能詩的畫家已鳳毛麟角,詩畫的優秀傳統也承接乏人。讀戴蟾兄的畫,我常有莫名的感動,因為我看到他正努力為斷裂的文化鏈條打造缺失的一環。希望這一環能夠熠熠生輝。如此,則古法傳燈,可以無憂矣!
其四,南宗氣象。自董其昌倡“南北宗論”以來,國畫與禪宗的因緣日漸明晰。優秀的畫家不僅要有積劫苦修的定力,更要有一超直入的悟性。戴蟾兄是否有此等定力與悟性,我不得而知。不過他的畫作筆墨空靈,設色淡雅,不待丹綠自彩,不待鉛粉而白,不拘程式,任性而發,有較為明顯的南宗氣象。
曹丕曰:“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身名自傳于后。”真戴蟾兄之謂也。
作品欣賞:

清奇古怪 145x375cm

霜濕秋衣 75x175cm

人閑自足28.5x60cm

洞天圖 27.2x24.3cm

撫琴圖 27.2x24.3cm

會心不遠 34x36cm

玲瓏玉 27.2x24.3cm

沒骨山水 27.2x24.3cm

千丈層云 93x83cm

高山流水140x70cm

寂鑑天池 104x23cm 看松指柏 104x23cm

空濛山色140x70cm

山水琴音 104x23cm

松谷瀑聲140x70cm

太湖石四條屏 360x70cmx4

熏風茶語 104x23cm

園林150x90cm

云泉梵音140x70cm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