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概念藝術家河原溫(On kawara)近日在紐約逝世,享年81歲,消息由他的老東家大衛·茲威納畫廊在其主頁上公布并確認。
河原溫(On kawara)從不在公眾場合露面,可算是一位“看不見”的藝術家。

河原溫作品
以1965年定居美國紐約為分界線,河源溫的創作分成了兩個階段。赴美之前,他以素描作品響譽畫壇,畫作呈現的是具體的事物。他也曾在墨西哥逗留,嘗試創作實驗藝術作品。在定居美國紐約之后,他的創作風格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從具象走向觀念,創作題材也從具體事物變成了“存在”“時間”等抽象概念。1966年之后,他就沒有再出現在任何公開的場合之中,沒有留下任何照片及采訪記錄,也從不把關于自己的任何信息和形象投放到作品之中。從此,他成為了一位藏身迷霧之中的“看不見”的藝術家。

河原溫作品
河源溫自己寫的簡歷上也從不寫出生日期,而是給出一個量化性的描述,告訴觀眾他活了多少天。比如,“到1992年的5月7日為止,活了21,684天。”這種對“存在”和“時間”的精準追求一直與他的作品有著密切的關系。
他的許多作品都是對自己存在于時間之中的簡單記錄:到目前已經超過了兩千張的“日期繪畫”;定期寄給朋友的含有“我依然活著”信息的明信片;還有卷帙浩繁的“一百萬年”。河源溫的某些作品看似簡單,但其創作過程其實也并非容易。以“日期繪畫”為例,河源溫會在特定的某一天里,用極其細致和繁瑣的筆法去完成一張構圖簡單的日期畫,如果在當日無法完成,這張畫就會被銷毀。通過對“生命”和“時間”的呈現,河源溫用簡單而又殘酷的方式提醒著人們,在卷帙浩繁的歷史圖層里,人的生命只是寥寥數筆。

河原溫作品
河原溫不相信真正溝通的可能性。任何概念在簡單的傳遞與接收的過程中都會被暗中破壞,這種破壞來自于對語言的過分信任和對邏輯的高估。按照河原的看法,與其去竭力說明真實的含義,不如去廢止想象力。對于河原作品的理解不可避免的指向盎格魯-奧地利哲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命題。二者都首先關注哲學的語言問題并且二者都認為無論哲學還是語言都是無效的。他們認為語言和哲學會回到一種自我分析,即以自己分析自己的結構,并必會最終陷入一種無限的重復或者封閉的循環。語言和哲學會變得毫無意義并且最終必會陷于沉默。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