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品“倒爺”何去何從:蛻變靠機制
自古以來,藝術品收藏本是風雅之事,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興起,藝術品依然一躍成為繼股市、樓市之后的第三大投資品種。全民收藏鑒寶熱、天價藝術品頻現的消息時常奪人眼球。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一路高歌的重要角色是那些被稱為“倒爺”的藝術品“販子”。也因此,有人把如今的藝術品市場階段稱之為“倒爺”時代。古舊的“倒爺”稱號為何在當今中國藝術品市場“復活”,對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存在著怎樣的影響?“倒爺”和藝術品經紀人之間又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期藝術市場,我們一探究竟。
“倒爺”:一把雙刃劍
藝術經濟學家馬健認為,沒有“倒買倒賣”藝術品難順利流轉,某些被蔑稱為“販子”的人,正是活躍于收藏品市場的中堅力量。以一件清代青花人物故事筆海為例:收荒匠在窮鄉僻壤之地,花幾十元就可能把它買下;在城市的地攤“鬼市”上,可以賣到兩三百元;在門店交易市場上,可以賣到數千元;到了懂行的藏家手中,經過斷代和品評,價格可接近萬元;在中小型拍賣會上,可能創下數萬元甚至十余萬元的價格;而在大型拍賣會上,經過專家的鑒定,新聞媒體的宣傳以及拍賣公司的運作,它可能創下數十萬元的價格。在上述的各個交易環節中,“販子”都發揮了發現價值和促成交易的重要作用,并因此獲利。若沒有那些以倒買倒賣藝術品為生的人,藝術品很難順利流轉。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也認為在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沒有“倒爺”的市場是冷清和毫無生機的。因為他們的“倒買倒賣”,使得藝術品得到流通,藝術家也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并積累了財富。
如此看來,“倒爺”對于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似乎功德無量,但細究下去并非如此。馬健認為藝術品拍賣換手率高的經濟學含義是賣家的營利動機和營利預期都很強。“倒爺”成風導致中國藝術品市場活躍度高并非中國藝術品市場健康發展的信號,而是浮躁、不成熟的表現。一個健康的藝術品市場,藝術品消費應該占到相當大的比重。否則,藝術品投資的比重太大,市場越是繁榮,意味著市場蕭條時的調整幅度越大。而由于持投資心態的“收藏者”占據了大多數,導致藝術品被倒來倒去,換手速度太快,基本沒有落地。收藏家朱紹良就認為“倒爺”的行為雖然無可厚非,但會使得市場本身充斥著水分和一些炒作的“陷阱”。而贗品泛濫、炒作盛行,鑒定失效、法律規范缺失等正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廣為人詬病的問題。許欽松的肯定“倒爺”其實也限于“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并且認為中國的藝術品市場這二十年來急速膨脹,但并沒有形成相應的收藏家隊伍與其對接,事實上能稱得上收藏家的人寥若晨星,因此,市場中活躍的大多數人只能稱其為“倒爺”。
可見,正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在發展之初不成熟的特定環境,才會讓“倒爺”們能夠如魚得水。盡管如此,許欽松和朱紹良還是很看好“倒爺”的未來。因為“倒爺”雖是從投資入手,但經常接觸藝術品,慢慢會變成行家,而只有成為行家才能成為真正的藏家。這是個不斷學習成長相輔相成的過程,而作為一個藏家的成就感是無法用物質來估量的。
“倒爺”蛻變靠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倒爺”與藝術品經紀人之間似乎有著血緣關系,如今藝術品經紀人所面對的藝術品市場與當年“倒爺”所面對的商品市場,特征上也著相似之處。這個看起來適合“倒爺”生存的環境,是否有利于藝術品經紀人的脫穎而出呢?《收藏》雜志副主編認為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倒爺”復活,經紀人卻難產。主要原因在于中國藝術品市場發育不完備,其次行業水極深,透明程度極低造成信息不對稱,外行根本就找不到可以參照的指標,因此內行的“倒爺”底氣越來越足,此外藝術品市場的單一性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歸根結底,是“倒爺”的藝術市場并沒有形成社會分工,而藝術品經紀人是整個藝術價值體系當中的一環,他依賴于整個藝術價值體系的運轉。當所有參與藝術品市場的角色都爭先恐后地從事“倒爺”工作時,經紀人的作用就體現不出來了。反觀西方的藝術市場,從藝術家到批評家,到畫廊和經紀人,到博物館、美術館,再到收藏家,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藝術家創作,獨立批評家評論、畫廊與經紀人運作,博物館與美術館進行學術研究,確立作品價值標準,最后帶動藏家收藏。在這個市場鏈條中,各個環節明確分工,互不越界,既有獨立的藝術評論人,也存在終極的價值認證機構,因此一件作品的價值會有比較可靠的認定,同時,多元的博物館體系也讓市場呈現多元格局。
相比西方成熟的藝術品市場,我們的確還有很大差距,但我們沒有理由灰心。一個健全的藝術品市場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我們需要理性正確地看待“倒爺”的歷史角色,既要看到他的價值,也不能忽視它的危害。盡管存在各種各樣的困難,但可以想見,藝術品經紀人制度是行業健康發展的要求,這是大勢所趨,未來的“倒爺”一定會完成他的蛻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