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亞新
焦亞新
1956年生于安徽蚌埠市,1975年參軍,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結業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人物畫高研班。作品先后獲全國美術展覽銅獎、優秀獎;全軍美術展覽優秀獎;獲安徽省美術展覽貢獻獎、金獎、銀獎?,F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顧問,人民日報社神州書畫院特聘畫家,安徽中山畫院副院長,合肥市文聯畫家。

芭蕉羅漢

母與子2
文/徐恩存
中國畫以寫意為特點,重在境界的營造、氣氛的渲染和筆墨美感的表現,特別是人物畫,在點、線、墨、色中力避了寫實性的逼真與還原,而以筆情墨韻與情思、意緒傳達為主,言說寫意的韻致與審美風神,并以特定的形式、圖像、文本營造簡潔、單純、含蓄與悠遠的整體感覺。

焚香羅漢條幅

仕女四條屏4
我們閱讀焦亞新的人物畫作品,撲面而來的便是意象的鮮活和氣韻的生動,他筆下的人物在注重筆墨質量的前提下,無不表現為個性化、典型化和情緒化,并在多元因素的整合中體現出人性的光彩和生命情懷的贊頌。
焦亞新在藝術上的成熟,以及寫意人物畫的漸入佳境,顯然來源于現實生活的歷練與陶冶。作為當代畫家,他感同身受地體驗并領悟了當代文化語境下的審美趨向與走勢,以百年來“新中國畫運動”的責任與使命為已任,他自覺地關注現實生活,敏銳地觀察生活,在時代的進步中發現生活的新質,善于捕捉現實生活中的積極因素,在“以小見大”中積累創作素材;不論他在軍旅生活時期的作品,還是在地方工作時的作品,其作品都在充滿激情的前提下,體現為一種認真、積極、充實與飽滿的精神狀態,努力表現平凡的勞動者、普通戰士等當代人的精神面貌,刻畫并描繪了一個時代的精神印跡。

松下羅漢

巖間悟道
早期的《突擊隊長》、《支柱》等作品,不僅體現了畫家的審美取向和審美追求,還體現出畫家對主題繪畫的掌控能力與獨特的視角,盡管在題旨的闡釋中尚有某些局限性,但已見出畫家在寫意表現中的銳氣和鋒芒。畢竟有了軍旅的磨礪和錘煉,使畫家在“心無凝滯”中,漸向藝術的本質與規律逼近,作品愈加從外在形態的表現轉向對藝術本體的求索。因而,在《甘南藏民生活小景》、《回望》等一批作品中,人物意象、環境氛圍,更趨于詩意表現,同時也更趨于滄桑與獷悍精神的傳達。
指點羅漢

指點迷津
這些作品,多以中鋒平直長線為主,輔以提按、頓挫、轉折,使其用筆多了書寫性和表現性,在線與皴擦、墨色相合之處,強化了筆的跌宕起伏與一波三折的美感;而在用墨之中,畫家極注意整體塊面與局部的統一關系,在干濕濃淡的變化與演繹中,見出墨韻的氤氳與神采,使作品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充滿生命感與運動感。重要的是,一切優秀作品,都必有悲劇成分的注入,都必有“重拙大”元素的支撐,我們看到焦亞新的人物畫創作,正是在筆墨技巧的品質、格調中,營造了悲涼滄桑的畫面氣息,使作品意蘊更厚重、更深沉、更闊大。
鐘魁紅衣
竹林觀音
在小品畫中,亦能窺見焦亞新的詩意心境與趣味所在,在筆墨的灑脫與游刃有余中,仍可看出他在藝術上的自信。而且,我們從中亦能看到他心境的蒼茫和悠遠。
在“不似之似”、“熟后生”與“法無定法”中,焦亞新的認知不斷深入,視野獲得拓展,尤應肯定的是,他在“以技入境”中,沒有陷入寫實誤區,在堅持以“寫意為本”中,成熟了自己的藝術形式、語言與風格。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他藝術之旅新的起點。
(作者系著名美術評論家、《中國美術》雜志主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