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江華
段江華
1963年出生于湖南
1989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三工作室
中國油畫學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湖南省油畫學會主席;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系副教授。
獲獎
2012年《國殤·文夕大火》獲湖南重大歷史題材金獎
2003年《重現的輝煌》獲第三屆中國油畫展優秀作品獎
1999年《東方紅——1949》獲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優秀作品獎
1995年《捆扎的王和后》獲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優秀作品獎
1994年《王·后2號》獲第二屆中國油畫展金獎
收藏
油畫《墻》被廣東美術館收藏
油畫《廣場》被于德耀美術館收藏
油畫《壇》被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收藏
油畫《重現的輝煌》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油畫《王·后2號》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油畫《花》被國際藝苑美術館收藏
個展
2011年“春秋”——段江華個展 蘇州美術館 蘇州
2009年“天空”——段江華個展 北京 今日美術館
2008年 段江華個展 新加坡 楊藝術中心
2008年“革命”——段江華個展 紐約 中國廣場
2007年“空稷”——段江華個展 曼谷 唐人藝術中心
群展
2014年 湖南油畫邀請展 鳳凰藝都美術館 無錫
中法藝術名家作品邀請展 湖南省群眾藝術館 長沙
2013年 湖南油畫家精品展 上海虹橋當代美術館 上海
2013年 入選由中國文化部、中央電視臺、中國國家畫院、中國油畫學會共同主辦的中國油畫百年回顧展
2013年 第55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現的聲音 威尼斯 意大利
2012年“吾土吾民中國油畫藝術展” 廣東美術館 中國
2010年“中國當代藝術新浪潮” 加州大學美術館 美國
“油畫藝術與當代社會”——中國油畫展 中國美術館 北京
“中國表現” 北京當代藝術館 北京
2009年 落花時節又逢君——中國當代藝術展 中國宋莊
相嵌蘇州——中國當代藝術展 蘇州 蘇州博物館
新中國美術60年 北京 中國美術館
兩湖潮流 廣州 廣東美術館
第4屆成都雙年展 成都 成都現代藝術館
2008年 藝術北京 北京
上海藝術博覽會 上海
臺北藝術博覽會 臺北
藝術湖南——湖南省美術作品展 北京 中國美術館
2007年 邁阿密藝術博覽會 邁阿密
藝術長沙——遠去 四人藝術展 長沙 湖南省美術館
歷史與超越——中國當代藝術七人展 臺灣 琢璞畫廊
2006年 當代藝術文獻展 北京中華世紀壇
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展 長沙 當代美術館
鏈接——當代藝術十人展 長沙 銳锝畫廊
重構——當代藝術展 北京畫院
立場——十人當代藝術展 北京 九立方畫廊
圖像轉移——移動的社會主義藝術展 北京 時態空間
“出湖·入湘”長沙 銳锝畫廊
2005年 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藝術雙年展 北京 中國美術館
“圖像力量”曼谷油畫五人展 泰國 曼谷
大河上下 1975-2005年中國油畫回顧展 北京 中國美術館
2003年 第三屆中國油畫展 北京 中國美術館
2000年 中國一百年油畫回顧展 北京 中國美術館
1999年 世紀之門現代藝術展 成都 現代藝術館
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北京 中國美術館
1998年 ‘98中國國際美術年“中國山水畫、油畫風景大展” 北京 中國美術館
1996年 參加中國現代藝術展日本巡回展 日本 東京
首屆中國油畫學會展 北京 中國美術館
1995年 第三屆中國油畫年展 北京 中國美術館
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北京 中國美術館
中國現代油畫展 日本 東京
1994年 第二屆中國油畫展 北京 中國美術館
1993年 北京國際藝苑湖南油畫邀請展 北京 國際藝苑美術館

墻.四 150×200cm 2008年

廣場.三 220×180cm 2008年
其實歷史本來就是沉重的,有時會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當有人說段江華的畫帶給人沉重的歷史感的時候,我總覺得那并不是他真正要表達的東西。因為歷史永不是如此直白,而藝術也不會如此簡單。

碑.一 200×300cm 2007年

標 300×200cm 2007年
段江華是我的大學同屆同學,我們都來自湖南。20多年前能考進中央美術學院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段江華在當時更是被湖南畫畫的學子們稱為“段大師”。段江華就讀的油畫系三畫室,有詹建俊、朱乃正、羅爾純等老一輩藝術家授教,也有劉小東、喻紅等人同畫室畫畫。良好的基本功訓練,為日后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畢業以后,段江華很快就在全國性的油畫展中嶄露頭角,他的油畫《王·后二號》入選第二屆中國油畫展并獲獎,對馬王堆圖像的敘述使他給了大家一個“沉重”的印象,這種風格的早熟也給他帶來了藝術上的聲譽。但是在此之后,盡管他有不同的作品參加過許多全國性的展覽,人們對他的印象仍然停留在《王·后二號》的“沉重”上。或許是這件作品給了他太多的壓力,一時讓他無法超越,也或許是生活的“沉重”讓他無法再次面對作品的“沉重”,他在一段時間內停下筆來。然而,繪畫是他揮之不去的心結,在他的生命中是唯一可能被隨時喚醒的東西。2005年,在一次歐洲的藝術之旅以后,段江華決心重新拿起畫筆,他搬到了北京,租了畫室,開始了艱苦的創作旅程。

遺址 200×300cm 2007年

館.一 150×200cm 2007年
這次展覽呈現給我們的是段江華近幾年來的新作。乍一看,這些作品與《王·后二號》有著相似之處:例如它們都是表現歷史的沉重,都是黑乎乎的沒有過多的顏色,畫面上也都充滿著厚重的肌理……人們可以給予這些作品更多的文化解讀,因為作品所呈現的所謂“沉重”首先來源于作品圖像的文化意義——通過對各式各樣充滿歷史感和具有文化象征的建筑的描繪,段江華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獨特的紀念碑式的圖像符號。在我看來,在這些“紀念碑”式的作品中所呈現的與其說是沉重,不如說是崇高,它們已經完全擺脫了早年對于歷史與文化意義單純的時間維度闡述,而轉入了空間維度的描繪。這體現在巨大的尺幅和對天空的描繪上,與《王·后二號》只是關注對象本身有了本質的不同。那些處在空間中的對象所呈現出來的宏偉氣魄,以及背后顯現出的文化內涵,已經遠遠超越了前者。

館.二 150×200cm 2007年

橋·3 120x150cm 2010年
段江華最初選擇的是具有革命歷史意義的建筑,比如說延安的寶塔、天安門城樓、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等等建筑,這些建筑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特征。段江華顯然在最初選擇這些建筑圖像時有某種主觀故意——他希望作品因為這些建筑本身而受到關注。然而他很快意識到,如果人們只是因為作品的圖像而關注作品,而非作品本身的魅力的話,那么這些作品的生命將是短暫的。在他所受的藝術教育中,藝術應該是一個更為復雜的系統,而不只是圖像及其背后傳達的某種意義,藝術之永恒有賴于基于圖像之上的那些獨具魅力的語言。在他看來,一個時代優秀藝術家的創作,不僅要對圖像有貢獻,還要對藝術本身有貢獻,圖像創造和語言創造的完美結合,才可稱之為好的藝術。為此段江華開始重新審視他對于圖像的選擇。

城 200x300m 2011.5.4

園·6 150x200cm 2010年

園 220x180m 2011.6.20
中國油畫在近幾十年來的圖像演變中,對人的描繪是始終如一的主題,即使是在近20年的當代藝術發展中,以人物為核心的圖像描繪,成為了當代繪畫創作的焦點。無論是新、老藝術家的創作,也不論是寫實還是表現的手法,油畫總是要描繪人的。當代藝術市場上價格火爆的油畫作品莫不畫人——張曉剛、方力均、岳敏君、王廣義、曾梵志、劉小東……不勝枚舉。圖像在近20年來的演變,從某種意義上是“人像”的演變。段江華似乎有意想構建一種與眾不同的圖像模式,他對于建筑及空間狀態的選擇,正是希望能夠擺脫中國當代藝術流行的圖像和母題。在他的畫面中從來沒有出現人的形象,但這些建筑卻恰恰是人的行為結果,它們具有深刻的象征和隱喻,在這些看似沉寂的建筑空間中,人的活動其實從未停止過。在段江華看來,當代藝術圖像的意識形態化,或者說政治化的表達只是時代的產物,它可能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被人淡忘。段江華因此有意把其描繪的對象,由那些帶有意識形態特征的革命歷史建筑,擴大為都市中可能成為紀念碑的任何建筑,甚至是城市本身。借此,他擺脫了具有政治性的母題,而升華為對人類永恒與不朽的表達。因為他不希望人們只記住圖像,而淡忘了藝術。

園 200x300m 2011.6.10

園 200x300m 2011.7.5

園 150x200cm 布面油畫 2010.9

園 120x150cm 布面油畫 2010.10
段江華以“城”、“樓”、“墻”、“館”、“廣場”來命名自己的作品,這些名字空洞而抽象,然而他的作品圖像又始終讓人能夠對應現實的建筑:鳥巢、水立方、國家大劇院、新的中央電視臺、外灘、陸家嘴等等。在我看來,無論他畫什么樣的建筑,“不朽”是他在所有作品中所表達的共同主題。微弱的暖光透過黑色的天空,顯得異常的搶眼,而在建筑上卻往往是強烈似舞臺燈光般的明暗效果,作者以此來強化圖像的紀念碑特征。例如在《樓No.7》和《樓No.8》中,畫家以新的中央電視臺為描繪對象,在黑暗中的幾縷光芒照耀下,營造出了宏偉的、英雄主義的史詩氛圍。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會有不同的氛圍,但都是指向不朽的涵義。所謂不朽,其實是一個人類存在的基本命題。人的個體生命只有一次,而且短暫無常,因此對于不朽的想象與向往才會如此強烈。

塔 220x180m 2011.7.20

城 150x200cm 布面油畫 2010.5
事實上,段江華早年的《王·后二號》是對千年前人們渴望不朽的描繪,馬王堆的裹尸不腐的神話早以證明了人類對肉體不朽的欲望。在中國,追求“死而不朽”也是一種很古老的思想,《左傳》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是希望借助生前的德行、功名、著作贏得身后的不朽,或者說是為了死后的不朽而激勵生前的行為,當然,這里所說的不朽絕不是簡單的肉體不朽,而是“不被遺忘”的公共記憶。段江華對“不朽”的描繪是以公共建筑為基礎的。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古代的故宮、長城,還是今天的大劇院、鳥巢,都是人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給后世留下永不磨滅的記憶,從而達成不朽。 “不被遺忘”這種世俗的對不朽的追求,古今中外俱備,且愈演愈烈。然而對不朽的追求是否就是生命的終極意義呢?這似乎正是段江華在其作品中所要追問的。

殿NO.1 300X400cm 2008 布面油畫

林 100×80cm 2013年
段江華在畫面上用極為濃重的筆觸描繪了建筑物,它們都是由高出畫面達5到10厘米的顏料璣理所構筑的,這使得畫面的這一部分圖像極為厚重,并且與薄涂的天空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畫面的顏色以黑為主,以此加強了所謂的歷史“沉重”感??墒牵炜账坪踉诋嬅嫔险紦烁鼮橹饕奈恢?,天空的面積很大,雖然是薄涂,但縱向的筆觸,加強了至上而下、或者至下而上的流動感。黑暗的天空透出光芒,有時很亮,有時很微弱,但即便是微弱的光也掩飾不住天空中空氣的動感。正是這種動感,使得畫面有了鮮活的靈性——在靈動的天空下,如廢墟般屹立的建筑物才有了紀念碑的特質,才煥發出不朽的光輝。這樣看來,沒有廣闊而靈動的天空,人類試圖“不被遺忘”的結果是很難達成的。

樓NO.7 300x500cm 2008 布面油畫

瓶花·1 50×40cm 2013年
在作品中,畫家一方面強調了人類試圖追求“不朽”的結果(就是畫面上那些建筑),另一方面又對結果是否真的成為不朽表示出懷疑。因為盡管作為人的個體的聲名 、事跡、影像,作為人曾經存在的見證和怎樣存在的說明,依靠口頭傳說、文字記載、影像記錄,乃至雄偉壯麗的建筑,可以穿越時空的局限達致不朽,然而對于那些注定成為不朽人物的人來說,不朽一方面意味著走向光榮的殿堂,另一方面形成了巨大的生之約束。換言之,那些歷史上偉大的、或者想要不朽的人物,生前可能從來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動過,他要為永垂清史的“不朽”形象負責,這種責任心使他失去了本性和自由。段江華在作品中所著力刻劃的建筑的沉重感,正是那迫使人們追求不朽的生之束縛。為了使自我的存在富有意義,贏得好評,人們便必須“媚俗”——即把自我與某種公認的原則和精神聯系起來,但“媚俗”的本質卻與個體生命對自由的渴望背道而馳——它是對心靈的專制,它無視生命中的矛盾和脆弱。 然而,那些希望獲得不朽的人們,往往無法擺脫“媚俗”的悖論,因為只有把自我放在一個總體的社會關系中,成為“非我”之物,才可能不被遺忘,這就是人的生命境況。特別是在今天這樣一個大眾傳媒主導的消費時代,想要不朽就必須把“媚俗”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為我們所有的知識都來自電視和其他媒介,離開了媒介,我們既不能認識世界,也無法認識自己。而這些媒介恰好存在于段江華所描繪的那些都市建筑當中,那些宏偉建筑的巨大力量,似乎就是讓人不朽的力量。

瓶花·2 50×40cm 2013年

桃花2013.1 50×40cm 2013年
然而,在不朽的生命悖論中,段江華要談論的其實是自由。天空在畫面中巨大的面積和充滿靈性的構成,看似簡潔的用筆,其實都在表達人的生命本質乃是追求自由。在他的作品中,對天空的輕松描繪傳達了自由的信息。在這里,天空指代了“天”,老子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實“天”和“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道”即真理,而按照海德格爾的說法,真理的本質則是自由。這樣來看,段江華力圖在他的作品中,通過天空與建筑在語言上的對比,著力探討世俗與真理、不朽與自由的關系。從歷史到今天,那些追求不朽者都無法擺脫“媚俗”,而唯有追求真理者才獲自由,從而達到真正的不朽。在段江華的畫面上,自由是天空,似無形亦有形,自由也是輕松的涂抹,是閃靈般的愉悅;而“不朽”則是厚重的實體、死一般的沉寂,追求“不朽”的結果是世俗的、是有形的紀念碑,它終會在時空中變為廢墟。無論地上建筑如何更新、傳世、乃至不朽,天空總是靈動、充滿生機,達到永恒。

梔子 50×40cm 2013年

自畫像 50x40cm 2011年
至此,我終于理解,為什么段江華執意要把這次個人展覽的名稱定為“天空”。我想,他以40多年的人生體驗、20多年的藝術創作生涯,終于熬到了生命與藝術的不惑之年——它們的本質都是追求真理,也就是自由。
在段江華的世界里,唯天空是真理、唯天空是自由,唯天空不朽。
作者:余丁
藝術史博士,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