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春拍75后油畫、雕塑藝術家拍賣排行榜TOP10
“75后油畫、雕塑藝術家拍賣排行榜TOP10”選取了雅昌市場監測中心油畫指數樣本公司數據,(時間截止到2014年6月30日)并做了初步的統計和分析,選取出生于1975年之后(包括1975年)在世的油畫、雕塑藝術家2014年春拍成交最高的作品入榜,對藝術家進行排行。
青年藝術家在拍賣市場上的表現,尤其是高價拍品的頻頻突破,再加之藝術機構對于青年藝術家的多種推廣上,讓青年藝術家再次成為2014年春季拍賣會中的焦點。相比較往年僅有個別青年藝術家作品價格突破百萬元的大關,今春藝術品拍賣中,青年藝術家的高價作品頻出,正如雅昌藝術網所出具的這份排行榜中所顯示,在TOP10中,超過百萬元級別的藝術家就有8位之多。
高價作品的市場份額擴大
青年藝術家的作品頻繁出現在拍賣市場中,一方面是拍賣公司的征集越來越難,另一方面就在于當下對于青年藝術家的二級市場推廣過快,而對于藏家而言,尤其是新生代的收藏家,尋找新的具有潛力的新興藝術家作品成為勢在必行的舉措。

賈藹力 《1979.6.1》 成交價:504萬元 香港佳士得
2001年左右,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只是零星地出現在拍賣市場,到2006年,青年藝術家作品開始大量出現。近些年來,青年藝術家不斷攀升的成交價格紀錄吸引了更多的業內外人士的關注。2008年,“80后”藝術家高瑀的作品《打虎》曾在北京翰海拍賣以112萬元成交,觸發了一系列年輕藝術家作品創紀錄的新聞。在2012年香港蘇富比春拍,青年藝術家賈藹力的作品《蒼白的不只是你》以550萬港元落槌,創下了青年藝術家作品拍賣最高紀錄。而在2014年春季拍賣會中,賈藹力繼續引領青年一代藝術家作品的拍賣記錄,其作品《1979.6.1》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中,以504萬元成交,創造了本季青年藝術家作品最高價紀錄。

2013年度青年藝術家成交TOP10
而在這樣的一份榜單中,不只是賈藹力的作品屢創新高,相比較2013年度青年藝術家TOP10榜單中,百萬元以上成交的作品占據了80%,其中超過二百萬的作品達到了5件,而這樣的一個成績,甚至可以和近現代書畫的日間拍賣相媲美。在2013年度榜單中,40余萬元的價格就可以入圍,而在2014年春季拍賣會的這份榜單中,王子驕作品《青蛙王子》以92萬元的高價成交,才僅僅是位列第十。同樣,在這份榜單中,有三位藝術家創造了個人拍賣的最高紀錄,分別是周松、陳承衛和王子驕,除此之外,邱光平是和其拍賣紀錄相持平,而賈藹力、李暉、彭斯、米巧銘、林茂等是藝術家本人在拍場中的第二高價作品紀錄。

周松 《夢——山花爛漫》 成交價230萬元 中國嘉德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則在于青年寫實油畫藝術家身上,相比較2013年度,只有三位青年藝術家列入榜單,分別是周松、劉玖通和張飛,而在2014年春季的榜單中,有6位青年寫實油畫藝術家入榜,在數量增多的背后,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價格的大幅度提升,周松、陳承衛、王子驕等創造了個人拍賣的最高紀錄,這幾位藝術家的平均成交價也在150萬元左右,這早已經超越了2013年的平均成交價100萬元(僅以榜單中的數據為主)。
而對于這樣的一種高價拍品現象,北京保利拍賣賈偉曾經表示,自己身處在市場最前沿的地方,對于青年藝術家而言,最難得的是要做到不驕不躁,畢竟在拍賣中的商業情況和實際情況不同,不是一次價格就能定輸贏,拍賣里有太多的偶然和必然了,所定的價格和學術性也不一定那么吻合。而且現在市場被媒體、拍賣行推到這個備受關注的地方,越來越多人對這個產生興趣,也就會有越來越多人對藝術家的作品深入研究和比較,藝術家要經得起這些,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時代,只有自己真正做的好才會被市場長時間地認可。
新面孔與新價格
邱光平、彭斯、李暉三位藝術家是本次榜單中需要關注的重點藝術家,三位藝術家各自占據的不同的藝術表現風格,分別是表現主義、寫實油畫、以及新興的新媒體藝術,而三位的共同點則在于他們均是第一次出現在這樣的一份榜單中,并且本季度成交的最高價作品均超過百萬元。
“邱光平以馬作為隱喻性符號的架上繪畫,以獨白的方式表達了一個時段他對物欲橫流的現實的焦慮、困惑、憤懣與抵御”,這是藝術批評家黃宗賢對于邱光平的評價。在這樣的一個人群中,邱光平是唯一一個出生于1975年的藝術家,從其二級市場的表現中來看,其作品于2009年第一次進入拍賣行,總共有四張作品上拍,且均為以馬為表現題材的作品,當時的成交價為55萬元,時隔五年之后,他的作品《馬背上的靈魂》在北京保利的拍賣中,就以230萬元成交,漲幅達到了400%之高。

李暉 《輪回》(裝置、激光等) 224萬元成交 北京保利
而李暉則是本次榜單中唯一的以為裝置多媒體的藝術家,他也曾經被評為在今天的“70后”藝術家群體中圈出能加冕學術與市場雙料桂冠的人。作為年輕一代的雕塑掌門人,李暉運用金屬、亞克力、LED燈、激光、煙霧等現代化媒材所創作的一系列動人心魄的作品,不僅使他迅速成為當代藝術界聚光燈下的佼佼者,同時也備受收藏家的追捧,成為含金量最高的年輕藝術家。早在2007年的時候,李暉的新媒體作品就出現在拍賣市場中,且只是出現在香港蘇富比、佳士得、中國嘉德、北京保利等幾大拍賣行的專場中,當時的估價就已經高達60萬元之多,而截至到2014年6月30日,其共有26件作品成交,并且100%成交,成為藏家追捧的一位新媒體藝術家。

彭斯 《玫瑰君子》 132萬元成交 北京保利
彭斯則是作為一個不同于傳統寫實油畫藝術家代表出現在這份榜單中,在彭斯的作品經常會出現一些男人的肖像,國際美學協會主席卡特專門為彭斯的作品著文寫道:“與今天從事創作的大部分中國年輕藝術家一樣,彭斯更愿意從獨立的視角出發,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觀念。他不必盲目固守國際上通行的產生于西方法則。相反,他的藝術代表了古典中西方藝術的交融。”而從市場的表現來看,從2005年開始,彭斯的作品就開始出現在拍賣場中,迄今為止,共有62件作品上拍,在經歷2008年藝術品市場低潮時,他的作品成交價格維持在45萬元左右,此后幾年的時間之內,彭斯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中的表現平平,直到2013年的時候,他的作品才突破了百萬元大關,多年在拍場的現身,也證明了其作品在二級市場的穩定性。
從消費向收藏的觀念轉變
2013年之前,我們習慣于把青年藝術家的作品稱之為消費型作品,一般價格不會超過10萬元,換言之,青年藝術家作品就是沒有穩定的藏家群體,拍賣行也在極力打造消費型拍賣的概念,尤其是以寫實油畫為主。但從2014年的榜單中來看,青年藝術家的拍場表現,首先已經呈現出很明顯的階梯,并且已經擁有了一些穩定的收藏群體。
尤其是在進入2013下半年之后,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的藏家已經被培養起來,同時他們也通過前幾年對于青年藝術家的關注,使得他們能夠建立自身的收藏體系,對于市場的收藏和投資更有保障性,這些早期成熟的藏家也反過來影響市場的審美趨向。另外一方面2013年新入市買家增多,據中國嘉德這一兩年的統計,每季的新買家大概占所有買家的25%,且新買家中年輕的新富階層更側重自己的趣味和喜好。80后青年藝術家的作品更加貼近當下人們的審美需求,其作品價格分布層次廣泛,對于新進買家來說是較為容易進入的板塊。
這一市場的表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年藝術家身上也得到了表現,在今春北京匡時舉辦的第二屆兩岸三地青年收藏家邀請展中,請到了以周大為、陸尋、包一峰、林瀚等為代表的青年收藏家,而他們帶來的收藏作品,則越來越能代表這一代人的收藏趣味,他們尤其表現出對于同時代藝術家的欣賞。其中陸尋在談到其個人的收藏趣味建立的時候則表示,“要找到比較舒服的狀態,熱愛藝術才懂得收藏。”他尤其強調與藝術家的互動,“和藝術家深入交流,這比擁有一件藝術品更重要。我一直強調,收藏藝術品不止是買一件作品放在家里,其實藝術生態體系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很有意思,與藝術家交流、參觀工作室、和藝術家合作一些項目、幫他們出版畫冊,像這樣的事情我覺得都很有意義。”
新生代收藏家的成長環境、生活背景、興趣愛好和職業各異,其藝術品收藏的定位也各不相同,正是這種個性化、差異化的收藏成為新生代收藏的最強音,也正是他們的收藏趣味的逐步建立,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同時代青年藝術家的收藏群體。
多重機會下的“無用率”
對于頻繁出現在拍賣市場青年藝術家,雖然他們收藏群體在逐步的建立,但是不能否認的一點就在于其二級市場過快發展,甚至是藝術家會主動的接觸到二級市場,進行個人的二級市場建立,而在一級市場中,也能發現多種這樣的推廣,但是在這種多重推廣之后,也有青年藝術家發現了其中的“無用率”。

張飛 《是誰讓玫瑰散落了一地》 89萬元成交 北京匡時
2013年之后,各種扶持、挖掘、發現和推薦年輕藝術家的展事活動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很多策展人、美術館、藝術機構等都給予了年輕藝術家前所未有的關注,大型拍賣機構推出年輕推薦專場,上海藝博會、臺北國際藝博會、大學生(廣州)藝術博覽會等等,為年輕藝術家更廣泛的搭建了藝術展示和推廣平臺。在今天青年藝術活動如火如荼進行的背后,不難發現,隨著藝術市場的瘋狂,青年藝術家的市場表現也令人吃驚。藝術機構將年輕藝術家投入市場中,看到年輕藝術家的利潤比較可觀。前幾年售價僅為二三萬元的作品,現在的價格就可高達幾十萬,有的甚至能達到百萬元以上,成為年輕一代的標桿人物。不僅如此,隨著一批批新銳名家開始進入藏家視線,各地方、院校的年輕藝術家也通過頻繁參加活動增強曝光率,有著十分搶眼的市場表現,在市場大潮中嘗到了甜頭。
但是在這種“甜頭”之后,也有藝術家在逐步退出,某位經常參加青年藝術家推廣活動的青年藝術家就表示:“在做各種扶持的時候,背后往往就是對于作品的把控越來越弱了,早期的時候還覺得是一種很好推廣方式,但是后面就覺得有點尷尬了,尤其是作品能夠以金錢來衡量的時候,對于創作是一個很大影響,尤其是在拍賣市場中,有時候自己也不想價格升過快,但是背后的投資方需要這樣市場回饋,而自己又不能不做,所以有時候在拍賣市場上出現的還有一些真正創作的作品,越往后面,創作就越來越容易了,其實嚴格意義上已經不叫創作了,就是圖式的重復繪畫,這是很無聊但是又必須做的一件事情”。
結語:在藝術潮流發展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青年藝術家和新形式的作品,誠然,在拍賣市場中,在面對拍賣資源枯竭的時候,也只能是越來越向青年藝術家傾斜,這對于青年藝術家而言,無疑是一把雙刃劍,只要成為學術和市場雙贏的人,才能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下一代“領頭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