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故宮博物院館藏明洪武瓷器分類
(圖2)歷年洪武釉里紅瓷器、青花瓷器拍賣成交TOP10

(圖3)同一件拍品的價格比較
洪武一朝是明代開國第一朝,朱元璋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乞丐皇帝,自幼家貧。多種職業經歷匯聚一身:放牛童、和尚、乞丐、起義軍首領、皇帝。不得不說朱元璋是具有十足的傳奇性的人物。朱元璋傳奇性的人生造就的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國運,也造就了中國陶瓷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洪武瓷器。

明洪武青花纏枝花卉紋碗
明洪武青花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
歷史考證 顛覆業內定論
洪武瓷器在中國陶瓷史上屬于承上啟下的地位。上承元代下啟永樂。在彩料、器型、工藝等方面還是大多繼承了元代的風格特點。過去收藏界認為明代洪武一朝是沒有瓷器的。這一觀點是不對的,證據就是1980年江西省玉山縣發現了“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造此”紀年款的民窯青白釉罐,提出了有力的反證。說明洪武一朝的瓷器在當時是有生產的,只是至今沒有發現官窯紀年款的瓷器。我國著名的陶瓷專家耿寶昌先生就這一問題的看法是:“確切的說法應該是洪武一朝真正帶有洪武官窯紀年款的瓷器實物至今沒有被發現。但是不能說洪武一朝就沒有官窯。”
我們不可否認,洪武一朝的瓷器現存確實少之又少。有些現存的實物瓷器也和元代的瓷器界限模糊。但文物收藏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在沒有事實證明的情況下斷然下定論只會招致非議和尷尬??v觀古今哪一位收藏大家對于文物的態度都是非常謹慎的,甚至可以說是“如履薄冰”。這種嚴謹態度一是出自對于歷史的尊重,二也是對于文物本身的一種客觀的態度。“知其本,訴其原,評其色,還其真。”才能讓老祖宗的東西長傳不衰。

明洪武釉里紅四季花卉紋石榴尊

明洪武釉里紅纏枝牡丹紋軍持
朱元璋喜愛釉里紅超過青花
洪武一朝的瓷器以青花瓷器和釉里紅瓷器這兩個品種為主。釉里紅瓷器不被人們所共知是因為釉里紅瓷器的燒制過程是斷斷續續的,不像青花瓷器的燒制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釉里紅瓷器始創于元代,但不成熟,與青花瓷器幾乎同一時期,甚至比青花瓷器略早。釉里紅瓷器燒制廢品率較高,所以過去收藏釉里紅瓷器是青花瓷器價格的10倍。釉里紅瓷器在洪武年間數量暴增,以至于完全超過青花瓷器,這一點我們從圖1中也可以明顯看出。
著名陶瓷收藏家馬未都先生針對明洪武年間釉里紅瓷器增多的現象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明初洪武時期釉里紅突然增多超過青花的原因有三:第一,紅色代表正統;第二,紅色代表南方的顏色;第三,朱(元璋)指紅色,洪(武)與紅諧音。”
對于此觀點,經營古瓷器幾十年的山東聚寶齋店主畢先生接受99藝術網的采訪,并對此表示有不同的看法:“明代洪武時期釉里紅突然增多與中國傳統對于紅色的喜愛有著直接的原因,但其主要還是因為朱元璋的個人經歷,釉里紅燒造難度非常大,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成品率是非常低的。朱元璋一生極盡挑戰,從乞丐到皇帝,可謂人生不可想象的挑戰。所以對于挑戰性的喜愛可能才是明洪武年間釉里紅增多的原因。”
著名中國古陶瓷學家馮先銘先生曾表示:“從現有的已知器物來看,洪武的釉里紅較元代有了長足的進步。宣德時期的釉里紅無論從數量或是品種都與洪武時期的釉里紅相差甚遠,宣德以后釉里紅逐漸衰落,因此,可以斷言,洪武時期的釉里紅是整個明朝中最好的。

明洪武釉里紅纏枝牡丹紋執壺

明洪武青花花卉紋執壺
拍賣市場青花不敵釉里紅
從圖2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歷年的拍賣中無論是數量還是成交價來說洪武年間的青花瓷器和釉里紅瓷器相差甚遠,這與洪武年間釉里紅瓷器突然增多以至于超過青花瓷器有著直接的影響。洪武年間對于釉里紅瓷器的大量燒造,以至于現在洪武釉里紅瓷器的存世量就會比青花瓷器要多得多,再加上當時的生產條件能制作出這么完美的釉里紅瓷器,當然是價值連城。同時洪武時期的青花瓷器在拍賣市場的鮮有高價是因為洪武時期的青花瓷器不如元青花那樣的濃翠,發色大都偏向淡灰色,原因是洪武時期從中東伊斯蘭地區進口的“蘇麻離青”色料礦曾一度中斷。所以改用了國產的高錳低鐵的鈷料作為色料。所以導致發色淡灰,在元青花和永宣青花的對比下自然價值一落千丈。

明洪武青花折枝花卉紋大盤
明洪武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碗

明洪武釉里紅折枝牡丹紋花口盤
同時我們也發現,洪武時期的釉里紅瓷器的升值空間是巨大的,如圖3明洪武釉里紅開光式“壽鞠圖”棱口折沿大盤,2002年時已經拍出八百余萬的高價。時隔九年價值又翻了接近四倍。這在瓷器拍賣市場上也是少見的。而明洪武青花纏枝菊紋執壺時隔八年再次拍賣卻僅升值不到百分之五十。從這一點上我們更加能看出現在的市場對于洪武釉里紅瓷器的追捧。

明洪武釉里紅松竹梅紋玉壺春瓶
結語:大明王朝持續了二百七十六年,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31年。朱元璋雖然不像宋徽宗那樣醉心收藏,但是其在陶瓷方面的貢獻也是功不可沒的。洪武之后的陶瓷發展就迎來了明朝歷史上真正的第一個高峰,那就是明代永樂大帝。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