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禧太后

慈禧出殯場景
在中國清朝歷史后期,有一位傳奇性的人物,那就是慈禧太后。在史學家看來,慈禧太后是一位腐敗王朝的昏庸統治者,是一位掌握的生殺大權的獨裁者。但是歷史上哪一位顯赫的人物不是“譽滿天下,謗滿天下”的呢?慈禧太后在政治統治上可能眾說紛紜,但是慈禧在其收藏方面卻是頂級的。大清王朝在慈禧統治期間國庫空虛,但是這也是對于民間來說的,紫禁城內生活依舊奢侈糜爛。在這種生活中,慈禧作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自然少不了那些稀世珍寶的陪伴……

陀羅尼經被

慈禧正式場合用的“慈禧端佑皇太后之寶”
天地一家春 御用“大雅齋”
皇室的女子,講究閨秀文風。作為一國太后,更應成為舉國的表率。四十歲的慈禧,或許是為了自己特別的壽辰,而訂制了署有自己畫室名字的瓷器—大雅齋瓷器。
大雅齋瓷器為晚清時期繼慎德堂之后最為顯赫的堂名款瓷器,其紋飾告別傳統官窯常見的龍鳳、纏枝花卉題材,代之為各式靈禽花卉,氣息雋雅,意境清新,繪畫施彩之精,獨步一時,為同光御瓷所不能比,故清人陳瀏贊曰:“大雅齋者,清孝欽后所制品也。以豆青地黑線雙鉤花者為最多,五彩者亦有之,所繪多牡丹、 萱花、繡球之屬,豆青地者,橫題‘大雅齋’三字,旁有‘天地一家春’印,章底有‘永慶長春’四字,亦有‘大雅齋’字在底者,雖甚近代而值亦頗昂。”
大雅齋,是圓明園“天地一家春”景區內一處建筑的名稱。咸豐五年(1855年),咸豐皇帝曾寫掛“平安室”、“天地一家春”的兩面“大雅齋”匾,賜予圓明園中年輕的慈禧。就是在圓明園中,慈禧生下了同治皇帝。
1860年,圓明園毀于英法聯軍的大火,大雅齋也付之一炬。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皇帝曾想重建圓明園大雅齋,而最終因皇帝駕崩等原因而作罷。然而,紫禁城內,卻仍舊保留“大雅齋”匾額于長春宮中,作為供慈禧皇太后繪畫習字的畫室。
光緒時期的“大雅齋”款瓷器,或許正是為這兩處建筑特別燒造的慈禧皇太后專用瓷。因為是為自己訂制,所以“大雅齋”款瓷器帶有鮮明的女性色彩—諸器色調光鮮、色彩明麗、器形多樣、繪畫精美。與同時期其他官、民窯器物相比,無論在質地和工藝上都最為考究,體現了光緒朝御窯瓷器的最高水平。
以“大雅齋”為自己書齋畫室的名字,慈禧懷念著當年在圓明園中年輕的時光。為了紀念青春,在同治時期,年輕的皇太后還曾在景德鎮御窯廠燒造專門繪有蘭草的花神杯。就是在那曾經的咸豐二年的五月,17歲的葉赫那拉氏進入了咸豐皇帝的視線,初封蘭貴人。于是蘭草,成為她的最愛。在此后的生活中,在精美的瓷器上,在華美的服飾上,蘭草一再出現。目前存世的大雅齋瓷器為數不少,主要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天津省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等文博單位,其中以故宮博物院藏品最豐,而拍賣市場上卻極為罕見。2011年北京保利秋季拍賣會一對清光緒御制松石綠地粉彩“大雅齋”仙芝壽桃大缸以701.5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這一成交價格也像世人證明了慈禧太后御用瓷器的價值地位。

定東陵

大雅齋藕荷地粉彩花鳥圖渣斗
翡翠碧璽 慈禧太后極近癡迷
慈禧太后一生對珠寶的追求極近癡迷,從翡翠到瑪瑙,從玉如意到夜明珠,從扳指到頂級鉆飾定做等等世間珍品都盡收囊中。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作為滿清帝國后期的實權擁有者,對財富的把控以及對國家的命運操控足以滿足她對奢侈品的苛求,作為帝國統治者她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作為一個女人她有著對美追求,兩者結合就造就了慈禧太后這位具有傳奇性質的珠寶癡迷者。
慈禧太后對翡翠的熱愛程度也達到了幾近瘋狂的程度。在她居住的長春宮里隨處可見各種翡翠玉器用品。飲茶用的是翡翠蓋碗兒,用膳用的是翡翠玉筷。頭發上插的是翡翠簪子、手指上戴的是翡翠戒指,手里經常把玩的是一顆翡翠白菜。
相傳慈禧太后在頤和園里有一個珠寶房,金銀、寶石、珍珠、瑪瑙、翡翠等稀世珍寶數也數不清。在這成千上萬件寶物里,她最喜歡的是一對碧璽西瓜。慈禧對它可謂是愛若至寶,就是放在最堅實的柜櫥里還是覺得不放心,后來,又加上一把機械鎖。如果要想打開這把鎖,你必須把鑰匙插入鎖心左轉五次才行,如果方向轉錯了,或者多轉少轉了,就根本打不開了。為了這對碧璽西瓜的安全,慈禧還特意派了幾名親信太監,三人一班,日夜輪流看守這間珠寶房。每到高興的時候,慈禧太后就會讓太監把碧璽西瓜取出來,在自己手里盡情地把玩觀賞一番。
慈禧太后采購碧璽大部分都是通過馳名世界的蒂凡尼公司進行的,碧璽寶石也大部經過了蒂凡尼公司的寶石學家J.L.坦綸博姆的鑒定。碧璽西瓜所特有的雙色組合當時幾乎只有圣地亞哥的碧璽礦才具備。所以毫無疑問,慈禧太后的碧璽西瓜來自美國圣地亞哥。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梅薩平原的伊巴拉雅碧璽礦,在19世紀末期即已聞名于世。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伊巴拉雅礦開采出來的大部分碧璽都出口到了中國,供慈禧太后的宮廷享用。隨著滿清王朝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被推翻,滿清王朝的奢侈生活也到此畫上了句號。
大雅齋瓷器畫樣

明黃綢繡彩云金龍女朝袍
死后如生 奢華定東陵
古代君王或后妃死后安葬,造墓耗費的金銀不說,僅墓中及棺槨里放入大量隨葬珍寶,其奢侈程度就足以令人驚嘆不已。最著名的就要數慈禧太后了。慈禧于同治十二年(1837年)開始為自己在北京一百多公里以外的遵化縣普陀峪選好了墓地。1895年又將建好的三座大殿拆除重建。陵墓占地兩千二百平方米,材料花費白銀二百三十萬兩。
慈禧太后死于1908年11月15日,入殮時,大太監李連英參加了棺槨裝寶儀式,并在《月軒筆記中》記述了一些情況。
慈禧身穿金絲福字衣,身著金團壽字褂,外罩串珠彩繡長袍;頭戴珍珠鳳凰冠,上面最大一顆珍珠重約四兩,大如雞卵;胸前佩戴兩掛朝珠和各種飾品,珍珠八百粒,寶石三十五塊;腰系九條串珠絲帶;腕帶鉆石鑲嵌手鐲,由一朵大梅花和六朵小梅花連成;腳穿一雙金絲彩繡串珠荷花鞋。慈禧口含一顆罕見的大夜明珠。據孫殿英供述,這顆珠子分開是兩塊,合起來是圓球,分開時透明無光,合起來透出綠色光亮。
尸體入棺前,棺底先鋪三層繡花褥,上灑一層珍珠,總厚三十三點三厘米。第一層為金絲串珠錦褥,上嵌大珍珠一萬兩千六百零四顆,紅寶石八十五塊,祖母綠二塊,碧璽、白玉二百零三塊;第二層是滿面荷花絲褥,上鋪五分重珍珠兩千四百顆;第三層為繡佛串珠薄褥,用二分重珍珠一千三百二十顆。頭部安放一片翡翠荷葉,重二十二兩五錢四分,腳部放置一朵粉紅瑪瑙大蓮花,重三十六兩八錢。

檀香木交龍紐“慈禧太后御筆之寶”

壽山石“慈禧太后御覽之寶”
尸體入棺后,頭枕黃繪堆綾芙蓉枕,身蓋各色珍珠繡的大朵牡丹花衾被。身旁擺放金、玉、寶石、翡翠雕琢的佛爺各二十七尊。腿左右兩側有碧璽西瓜一個,甜瓜兩對,白菜兩棵,寶石制成的的桃、杏、李、棗二百多枚。尸體左側有一枝玉石蓮藕,三節白藕上雕有天然灰色泥土,結處有新綠葉片生出;尸體右側豎放一株玉雕紅珊瑚樹,上面纏繞青根、綠葉、紅果的蟠桃一枝,樹上有翡翠小鳥一只。棺中還有玉石駿馬、十八羅漢等藝術品七百余件。棺內空隙使用了四升珍珠和兩千二百塊紅、藍寶石填充。入殮后,尸體上又覆蓋上一床精美絕倫的捻金陀羅尼經被,上綴珍珠八百二十顆。以上還不是最完全的統計。這令人眼花繚亂的一棺珍寶,據統計估算,約值白銀五千萬兩以上,其中的藝術價值更是不可估量。
盜陵案被報道后,舉世震驚,各地各界人士紛紛通電譴責,要求嚴懲兇首孫殿英,追回珍寶。蔣介石下令閻錫山查辦盜陵案。孫殿英將乾隆頸項朝珠中最大的兩顆朱紅朝珠送給戴笠,再托戴笠將一柄九龍寶劍送給國民政府領袖蔣介石;又將碧璽西瓜送給宋子文;將慈禧口中的夜明珠送給宋美齡,宋美齡將夜明珠綴在了繡花鞋上。
慈禧太后作為晚清后期的國家統治者,其收藏全部為世界級的稀世珍寶。而這些珍寶也隨著1928年7月定東陵的一聲炮響而散落海外,飄零四方。如今我們只有等待這些世界級的稀世珍寶重見天日,因為只有親眼目睹我們才能真真正正的感覺到慈禧太后的收藏到底是什么樣的水平,也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到一個沒落的王朝是怎樣走向滅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