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逸飛 執黃扇的美人 油彩 畫布
昏黃的夜燈,幽深的弄堂,流水、石橋、小船、倒影、夕陽、槳聲,女人們裹著旗袍,曲線玲瓏,盡顯一代風華。在那些詩意萌生而略顯神秘的空間里,尋常風物,經畫家妙手點來,便讓人流連不已。四幅作品背后透露的,是陳逸飛給我們留下的上海印象。
陳逸飛(1946-2005),當代中國最具傳奇色彩的浪漫寫實主義畫家。作為中國當代寫實主義的代表,他將嫻雅的東方情韻融于細膩的西方寫實畫風,“運用西方的技巧,賦予作品中國的精神”。
《雙橋》、《藍色的故鄉》、《醉美人》、《執黃扇的美人》四幅作品為中國著名收藏家鄭好多年私藏。今年6月,這四幅陳逸飛作品與趙無極、朱德群、羅中立等人的作品齊聚上海泓盛拍賣“時代印記——重要私人收藏專場”。
《雙橋》、《藍色的故鄉》是陳逸飛出國后第一批成名的作品。1983年,美國石油大王哈默博士在自己開的畫廊里為陳逸飛舉辦個人畫展,展出37幅畫作。1985年哈默博士訪問北京,從中挑選了一幅描摹周莊雙橋的油畫《故鄉的回憶》作為禮品贈送給鄧小平主席,并將畫改名為《雙橋》,寓意架起中美人民的友誼之橋。翌年聯合國[微博]選取《雙橋》為首日封,且專門出了紀念郵票,從此陳逸飛聞名遐邇,《雙橋》系列亦名揚天下。
本次亮相上海泓盛的《藍色的故鄉》和《雙橋》分別作于1994與1996年。展現的是水鄉冬季寧靜曠遠的景色。這一時期他的作品較為細膩嚴謹,造型典雅,全畫采用暈涂筆法展現色調的過渡推移,恰如其分地傳達出水鄉濕潤清秀而朦朧的特點。畫面色彩單純,強調黑白對比,近乎水墨畫。點線面的穿插、對比、聚散也極富中國水墨韻致,這其中應是寄托著畫家作客他鄉時濃郁的故鄉情思。這種情思包含的不僅是對現實中生息居留之出生地的依戀,更是一種文化尋根的追覓與訴求。這種追覓是孤獨的,它沒有唱和,在無人的畫面中,在冷調的輝光里,幽幽的低回反復,纏綿不絕。這幅作品標志著他的創作由之前傳統的現實主義逐步轉向融入個人詩意情懷的浪漫寫實主義,開始了他藝術生涯的第二個創作階段。
本次亮相于上海泓盛的另兩幅陳逸飛作品《醉美人》與《執黃扇的美人》則同屬于陳逸飛“海上舊夢”系列。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留美以來,陳逸飛就非常傾心于“仕女”題材的創作,經他點染的古典女子,或攬琴凝神,或顧影自憐,慵懶閑適,落寞凄美。美國1984年的《藝術新聞》曾評價陳逸飛是“一個浪漫的寫實主義者,作品流露出強烈的懷舊氣息,彌漫其中的沉寂氛圍尤其動人”。上世紀九十年代歸國后,陳逸飛以舊上海街巷、閨樓中的女子為對象創作的系列油畫“海上舊夢”,可以說典型地體現了這種風格。它不僅表明了海派文化之于陳逸飛的影響,也是其仕女題材的一個延續和發展。
不同于此前“古典仕女”近乎照相寫實主義的技法以及藍色為主的清冷基調,“海上舊夢”系列大都通過顏料的疊加、暈染、混合,使畫面呈現出類似印象派繪畫的朦朧感,彌漫著舊上海喧雜、溫濕的氣息。借用張愛玲的話,這些顏色都是“各種叫不出名字來的顏色,青不青,灰不灰,黃不黃,只能做背景的,那都是中立色,又叫文明色,又叫混合色。”或許正是這種混合——摩登與懷舊,期盼與悵然——最適合體現舊上海的市井氣,也讓陳逸飛筆下的女子更耐人尋味。
《醉美人》和《執黃扇的美人》與陳逸飛的另兩幅作品《姐妹花》、《遺韻依舊》均為“海上舊夢”系列中的代表之作。畫面上用黑褐色、黃褐色、橘黃、粉白調和出的氛圍已不復“古典仕女”中寧靜的、淡淡的哀愁,而是沉淀著某種更厚重的惆悵。如果說“古典仕女”系列表現了一種適宜人“觀賞”的矜持和孤傲,一種理想狀態下的唯美精致;那么“海上舊夢”系列則更多地展現了這些女子世俗的面貌,一種更接近她們本真的狀態:她們的慵懶,她們的凝視,她們的沉默,并不期待著被外人瞥見,甚至欣賞,這是一種曲終人散后顧影自憐的場景。不必諱言,這樣的作品會在無意中滿足觀者某種窺視的欲望。所謂“視覺的藝術”,不必只是正襟危坐的欣賞,抑或世間人與畫中人惺惺相惜的眉來眼去,窺探另一個內心世界的隱秘與傷痛也是人類固有的快感源泉之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