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開幕已近半月之久,今年的世界杯賽事真是讓人大跌眼鏡,歐洲的幾大實力戰將國家都已遺憾歸國,緊張的賽事開始讓人越來越難以揣測。6月26日凌晨,法國與厄瓜多爾的對局以0:0的成績打成平手。綠茵場上,兩個國家不相上下,而在“藝術圈”里,兩國又將有怎樣的對陣?99藝術網今日帶您了解,綠茵場外,法國與厄瓜多爾的藝術之路。
璀璨的藝術之星誕生地——法國
如果要追溯法國藝術,那將是一段久遠而漫長的故事。早在舊石器時期,這里就誕生了重要的“法國拉斯科洞穴文化”。到了中世紀,這里又開始了輝煌的建筑藝術成就。文藝復興晚期來自意大利的繪畫大師為法國楓丹白露宮創造的“楓丹白露畫派”藝術大概足以讓人記住這個國家。17世紀開始,法國開始在歐洲藝術史上獨占鰲頭,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批判寫實主義、印象主義、巴黎畫派、野獸派、立體主義等等等等,法國一直在文化藝術發展歷史上書寫著華麗篇章。

拉斯科洞窟壁畫
歐洲藝術起源 法國拉斯科洞穴
法國拉斯科洞窟中的動物壁畫是人類美術史上最早的繪畫記錄,距今已有15000年左右。這一洞穴首次被發現是在1940年,幾個兒童帶著狗在追捉野兔,突然野兔不見了,緊追的狗也不見了,孩子們這才發現兔和狗跑進一個山洞,他們帶著電筒和繩索也進入洞里,結果發現一個原始人龐大的畫廊,這就是同阿爾塔米拉洞齊名的拉斯科洞窟壁畫,被譽為“史前的盧佛宮”。
拉斯科洞窟崖壁畫給人的印象是線條粗獷、氣勢磅礴、動態強烈,最震撼的大概要數“野牛大廳壁畫”了,廳頂畫有65頭大型動物形象如馬匹、紅鹿、5米多長的巨大野牛等,以及一些意義不明的圓點和幾何圖形。

巴黎圣母院

凱旋門
中世紀建筑的代表 源于法國的哥特式
哥特式建筑是一種興盛于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筑風格。它由羅曼式建筑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筑所繼承。發源于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德式建筑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門、肋狀拱頂與飛拱。最著名的代表建筑便是“巴黎圣母院”和“凱旋門”。
《埃絲特蕾姐妹》
美麗的楓丹白露 宮廷樣式主義
楓丹白露畫派是16世紀活躍在法國宮廷的美術流派。是國際樣式主義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分別以法王兩次修建巴黎郊外的楓丹白露宮為契機形成了兩代楓丹白露派畫家,第一代楓丹白露派畫家由來自意大利的畫家羅索、普利馬蒂喬和雕塑家B.切利尼等人與法國畫家庫新、卡龍、雕刻家古戎和庇隆等人合作,在宮廷內外的裝飾上形成了一個風格性很強的藝術流派。
楓丹白露派畫家融合了意大利樣式主義與法國本土的哥特式傳統,在宮廷內外形成很強的藝術潮流。代表作品如《狄安娜行獵》、古戎《仙女》、古贊《潘多拉魔瓶前的夏娃》、《埃絲特蕾姐妹》、讓·克盧埃《弗朗索瓦一世像》等等。

尼古拉斯·普桑《阿卡迪亞的牧人》
借古喻今 強調理性的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將古典時代的品味作為標準,并試圖模仿其風格。古典主義形成和繁榮于法國,古典主義作為一種藝術思潮,它的美學原則是用古代的藝術理想與規范來表現現實的道德觀念,以典型的歷史事件表現當代的思想主題,也就是借古喻今。古典主義繪畫以此精神為內涵,提倡典雅崇高的題材,莊重單純的形式,強調理性而輕視情感,強調素描與嚴謹的外表、貶低色彩與筆觸的表現,追求構圖的均衡與完整,努力使作品產生一種古代的靜穆而嚴峻的美。在技巧上,古典主義繪畫強調精確的素描技術和柔妙的明暗色調,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現出雕塑般的簡練和概括,追求一種宏大的構圖方式和莊重的的風格、氣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當屬尼古拉斯·普桑和克洛德·洛蘭。

達維特《馬拉之死》
法國大革命的時代背景下催生的“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是相對于17世紀的古典主義而言的的美術流派。這場藝術與時代背景下的法國大革命息息相關,新古典主義美術的特征是:選擇嚴峻的古代歷史和現實重大題材,在藝術形式上,強調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現;在構圖上強調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視素描和輪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對色彩不夠重視。法國新古典主義美術從達維特到安格爾,取得了最優秀的成就,并達到高峰。代表作品:達維特《馬拉之死》、安格爾《泉》。

德拉克羅瓦《自由引導人民》
奔放的激情——浪漫主義
也許你在小學課本里見過這樣一件作品《自由引導人民》,沒錯,這就是法國浪漫主義時期重要藝術家德拉克羅瓦的代表作品。浪漫主義同樣是在時代背景的催促下誕生的,法國大革命失敗后,人們開始對啟蒙運動宣揚的理性王國感到失望,浪漫主義藝術家反對新古典主義的理性、造型,強調自我的主觀性情抒發,以民族奮斗的歷史事件和壯美的自然為素材,抒發對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麗的想象,夸張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現激烈奔放的感情。最杰出的代表即:籍里柯和德拉克羅瓦。

庫爾貝《打石工》

米勒《拾穗者》
關注現實、強調寫實的批判寫實主義
批判寫實主義是19世紀的一場藝術文化運動,起源于法國,反對僵化的新古典主義,反對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義,堅持表現當代生活,往往以社會低層人物為作品的主人公并滿懷同情地描繪他們的處境,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合理性。代表畫家庫爾貝等人的作品在表現手法上是寫實的,在內容上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這一美術思潮的出現影響了其后的大批重要藝術家,直到現在,寫實主義藝術仍然有著極具分量的地位。

莫奈《日出·印象》
“光”與“色”的碰撞 印象主義
印象主義在19世紀60一70年代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其鋒芒是反對陳舊的古典畫派和沉湎在中世紀騎士文學而陷入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吸收了柯羅、巴比松畫派以及庫爾貝寫實主義的營養,在19世紀現代光學理論和實踐的啟發下,注重在繪畫中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
這一時期誕生了眾多在藝術史上成就突出的藝術家,如克勞德·莫奈、愛杜爾·馬奈、埃德加·德加、奧古斯特·雷諾阿、卡米耶·畢沙羅等等,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世界美術史開始進入現代詩篇。

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
印象主義之后,受其影響又出現了新印象主義又稱點彩派,19世紀80年代后年期,一群受到印象主義強烈影響的畫家掀起了一場技法革新。他們不用輪廓線條劃分形象,而用點狀的小筆觸,合乎科學的光色規律的并置,讓無數小色點在觀者視覺中混合,從而構成色點組成的形象。代表人物有修拉和西涅克。

梵高《向日葵》
說起后印象派,那就不得不提起眾所周知的梵高、塞尚、高更三人了,后印象主義是繼印象主義之后的美術現象,有人認為后印象主義是在推翻印象主義的吶喊中發聲的,與印象主義相比,后印象主義更加激進、奔放、更強調色彩的表現。

莫迪里阿尼《橫躺的裸婦》
異鄉人在巴黎 孤獨的“巴黎畫派”
在進入現代藝術階段以后,法國藝術似乎更加迅猛地發展了。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前期在巴黎誕生的“巴黎畫派”,往往是以基于寫實的變形夸張為主,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作品蒙上神秘或憂傷的色彩。這群生活在巴黎的藝術家大都為異鄉人,他們的作品雖有著不同的語言和風格,并不成所謂的體系,但作品往往都具備強有力的憂愁情懷,被統稱為“巴黎畫派”。讓人耳熟能詳的巴黎畫派藝術家要數莫迪里阿尼和夏加爾二人。

馬蒂斯《舞蹈》
率真、粗放的“野獸派”大師馬蒂斯
隨著現代繪畫思潮的進步,法國藝術開始朝著更加激進的方向發展,自1898至1908年在法國盛行一時的野獸主義熱衷于運用鮮艷、濃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從顏料管中擠出的顏料,以直率、粗放的筆法,創造強烈的畫面效果,充分顯示出追求情感表達的表現主義傾向。從大眾所熟知的《舞蹈》這件作品中,你也許就知道了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的藝術成就了。

畢加索《格爾尼卡》
畢加索的“立體主義”
1908年,始于法國的立體主義,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許多組合的碎片型態為藝術家們所要展現的目標。藝術家以許多的角度來描寫對象物,將其置于同一個畫面之中,以此來表達對象物最為完整的形象。物體的各個角度交錯迭放造成了許多的垂直與平行的線條角度,散亂的陰影使立體主義的畫面沒有傳統西方繪畫的透視法造成的三維空間錯覺。背景與畫面的主題交互穿插,讓立體主義的畫面創造出一個二維空間的繪畫特色。
相信我不做過多解釋,只需提及一個人的名字,你便立刻能熟悉“立體主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畢加索是也,從《亞威農少女》到《格爾尼卡》再到《彈曼陀鈴的少女》,這一系列的作品見證了畢加索從分析的立體主義到綜合的立體主義的一路歷程。

杜尚《泉》
當代藝術之父——達達主義的杜尚
從公元一萬年前開始,法國在藝術發展道路上就這樣不斷前行著,一直走到了當代藝術行列當中,提起當代藝術,你一定會想到他,“當代藝術之父”——杜尚,從他的小便池《泉》開始,人們又一次顛覆了對藝術的認識。達達主義是一種無政府主義的藝術運動,它試圖通過廢除傳統的文化和美學形式發現真正的現實。達達主義由一群年輕的藝術家和反戰人士領導,他們通過反美學的作品和抗議活動表達了他們對資產階級價值觀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絕望。

達利《時間的永恒》
夢境與現實的糅合——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是源于達達主義的一場藝術運動,因此也被稱為“新達達”,超現實主義受到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響,致力于發現人類的潛意識心理。主張放棄邏輯、有序的經驗記憶為基礎的現實形象,而呈現人的深層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嘗試將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與夢的經驗相融合。超現實主義的杰出代表有達利、米羅和馬格利特等等。
細數法國藝術史,達維特、德拉克羅瓦、庫爾貝、莫奈、塞尚、畢加索、杜尚等等,在法國這片熱土上曾誕生過如此多的藝術璀璨之星,的確不得不讓人震撼法國——這一歐洲藝術大國的藝術實力。燦爛的印第安土著文明之國——厄瓜多爾
如若要跟法國比藝術發展脈絡,也許厄瓜多爾真的不能以此取勝,但是厄瓜多爾作為南美洲西北部的國家,這里有著燦爛而悠久的印第安土著文明,早在850多年前,印第安人就在基多附近建造了一座空心圓柱作為赤道的標記,每年3月21日和9月23日中午在圓柱前舉行祭祀儀式,這種古老習俗流傳至今。在厄瓜多爾的首都基多,還建有著名的赤道紀念碑。
厄瓜多爾有占人口總數1/3多的印第安人,他們的婚俗至今仍保留著印第安人的風俗。每年9月是厄瓜多爾黑母親節,又稱圣母施恩節。相傳圣母瑪麗亞的乳娘是黑人,是她引導印第安人和梅斯索人崇拜圣母瑪麗亞。人們為紀念黑人乳娘而把每年9月定為黑母親節。在厄瓜多爾的印第安人的部落中,至今仍保留著一些原始宗教。他們都有各自的崇拜偶像,大多數部落把安第斯山脈的崇山峻嶺奉為他們衣食住行和榮辱禍福的主宰者。

赤道紀念碑
文化地標性建筑
赤道紀念碑
由于基多的地理位置優越,1735年,法國的科學家在這里進行了一系列有關 地球體的研究和測量,證實了牛頓關于地球偏平線的計算方法,并于1744年在這里建造了第一座赤道紀念碑。1978年,基多被聯合國宣布為世界文化遺產,基多政府也于當年決定在基多城北24公里、海拔2400米高山上的赤道0°所在地再修建一座赤道紀念碑。這座赤道紀念碑高30米,碑身為方柱形花崗石,四周鐫刻著曾到此進行科學考察的科學家的名字。碑頂部拱托著一個直徑為4.5米的用青銅鑄成的地球模型。地球模型上劃有一條象征著赤道的白線,順著碑體、碑座一直延伸到廣場。在紀念碑前方,有一條石砌的長長的通道。通道兩旁矗立著一些石雕群體。凡到基多的游客,都要踏上赤道紀念碑前這條“神秘”、“莊重”的石路,并喜歡雙腳分踩象征赤道的白線兩側,照相留念。到這里游覽的人們還可以得到管理部門簽發的一張證明書,證明其某年某月某日曾到南北半球的分界線一游。

面包山女神石雕像
面包山女神石雕像
城市南端的面包山,海拔183米,有盤山公路通向山頂,頂上有一座大型基多女神石雕像,被譽為基多人民爭取獨立自由的象征。山腰有一座古老的印加神廟,站在這里俯視全城,基多美景盡收眼底:皮欽查火山云霧繚繞,白雪皚皚,絢麗多姿;基多市區塔樓、尖頂建筑同附近丘陵、山峰相互映托。基多的名勝古跡反映了拉美不同時代的發展特色,被列為世界文物重點保護城市之一。

獨立廣場
獨立廣場
獨立廣場是基多市的中心地帶,在這座正方形廣場四周,聳立著一座座富有意大利文藝復興后期藝術特色的建筑。這些建筑大多為兩層,配有精雕細刻圖案的石門。廣場南端的天主教堂,始建于1550年,完工于18世紀,綠瓦圓頂,灰白色圓柱支撐門廊,是阿拉伯、波斯和摩爾人的建筑風格的混合體。外墻上有用金葉鑲嵌的基多城奠基者姓名,院內有蘇克雷將軍的陵墓。教堂對面是大主宮,廣場西北角是雄偉壯觀的政府宮。城東南的圣多明各廣場,亦稱劇院廣場或蘇克雷廣場,廣場中央豎立著蘇克雷將軍的雕像,東端聳立著以收藏豐富的木雕聞名的圣多明各教堂和修道院。這里的圣阿古斯丁古堡是蘇克雷將軍親自簽署厄瓜多爾獨立協議書的地方,迄今保存著當年的原貌。廣場附近是羅恩達大街與瓜亞基爾大街的交匯處,街道狹窄古老,店鋪鱗次櫛比,行人熙來攘往,是基多繁華的商業區。廣場不遠處的阿拉梅達公園,是基多著名旅游區,公園內溪泉淙淙,小橋飛架,曲徑通幽,鳥語花香,園內建有南美洲最古老的天文臺和西蒙·博利瓦爾紀念碑以及美術學校等。基多Basilica大教堂

基多Basilica大教堂內部

基多Basilica大教堂內部
原始的宗教信仰 震撼的教堂藝術
基多Basilica大教堂是由基多學院派的建筑師進行的內部裝飾設計,1883年開始規劃,1892年破土,1895年國家用鹽稅來支付教堂費用,過了一百年到1988年才算建成,據說從技術角度講這個教堂還沒有完全完工,當地傳說,完工后會世界大亂。這是美洲最大, 是最有代表性的新哥特式教堂。是市內的重點教堂之一,基多的獨立領袖蘇克雷元帥就長眠于此。教堂在一個山坡上,俯瞰就是基多的舊城。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位于南美洲的厄瓜多爾的首都基多。圣弗朗西斯科教堂被視為巴洛克式建筑風格的杰作,是西班牙--美洲宗教建筑的典范之一,它由一座大教堂、幾座小教堂和眾多的回廊組成。教堂內珍藏著印第安人、西班牙人的繪畫和雕塑名作。

拉孔帕尼亞大教堂
拉孔帕尼亞大教堂建于1605年,印加帝國遭受軍事入侵并被征服后,其精神領域也被控制,當地人的宗教信仰被摧毀了,他們被迫改信基督教。基督教會的男修道士接替了印第安的傳教活動,在傳教士中有方濟各會,多明我會或是奧古斯第會的傳教士。他們早期修建的那些教學是很簡單的建筑,所以規模盛大的彌撒是在室外進行的,然而,到了16世紀50年代,當地的印第安勞工,在修道士的指導下,修造了大教堂。
正在崛起的厄瓜多爾當代藝術
瓜亞薩明和他的表現主義
厄瓜多爾首都基多是一個氣候怡人、景色秀美的安第斯山城。在一個抬眼就風光無限的山坡上,一座造型簡約但氣度不凡的鉛灰色方形建筑掩映在民居與綠樹之中,這就是當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文化重要工程的“人類殿堂”藝術展覽館。這座展覽館是專為陳列已故厄瓜多爾著名畫家奧斯瓦爾多·瓜亞薩明的作品而修建的。殿堂分為地上和地下兩層,中間挑空。在其拱狀圓形穹頂上鑲嵌著一幅反映殖民時期玻利維亞礦工悲慘生活的大型壁畫,是大師晚年的傾心之作。整座建筑的中央底部長明著“人權的永恒之火”,象征著光明與希望。站在它跳動的輝光中,站在大幅的畫作前,感覺一切事物都停止了運動,只有時間自己在緩緩流淌。耳目之所及,心神之所往,全都是大師的世界。

瓜亞薩明從小就酷愛繪畫并表現出非凡的才能,七八歲上就開始畫招貼廣告畫以幫助母親打理小糖果店。由積勞成疾而致母親的早逝對他畫風和立意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母親痛苦與溫柔的表情一直閃現于他的畫作之中。幼時的貧苦和勞作,使他始終對下層勞動人民充滿了悲憫與關切,用心靈擁抱苦難的大地,并將其強烈的情感化做創作的源泉,通過表現主義的手法,運用線條與色彩對真實生活進行訴說和吶喊。日前,“瓜亞薩明:拉丁美洲的顏色”展覽正在首都博物館展出,展覽展出的百余件作品以油畫、素描、紙板鋼筆畫和水彩畫為主,包括最為著名的三個系列“淚之路”、“憤怒的時代”、“溫柔”系列。
瓜亞薩明始終重視藝術作品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屬性,他曾經表示“我的畫是為了刺痛和喚醒人們的心靈,表現人與人之間的對抗行為”。瓜亞薩明追求進步,同情支持進步勢力和革命活動,對勞動民眾懷有無比深厚的感情,曾被推舉為拉丁美洲保護人權協會主席。他對社會主義國家十分友好,60年代初曾頂著世界范圍內的反華浪潮毅然來我國進行訪問,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親切接見。瓜亞薩明為人誠懇,和藹可親,生活簡樸,勤耕不輟,留下了近7000件作品,包括油畫、壁畫、版畫、銅雕、石雕、木刻、素描和水彩畫等,為后人留下了一份豐厚絢爛的寶貴遺產。
1999年3月10日,瓜亞薩明突發心肌梗塞逝世,走完了他80載的藝術人生。但他勤奮刻苦堅忍不拔的性格品質,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的治畫作風,熱愛祖國體恤民生的崇高精神都會和他那些精美的畫作一道世代流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