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嘉德2014春拍-大觀夜場

黃賓虹 《南高峰小景》 6267.5萬元成交 2014年中國嘉德春拍
2012年秋拍之前,拍賣行首次正面回應“作品征集難”問題,并把問題的根本指向“拍不付款”的劣根性,認為拍不付款問題使得送拍人無法及時收到款項,嚴重影響了送拍人的積極性。雖然拍賣行為此強化了付款制度并加大了催款力度,但回款難的問題并未因此而得到太大改善。要想從“拍不付款”問題上解決“作品征集難”的問題,此時幾乎成了一個偽命題。然而,拍賣行又將如何獲得征集主動權?
廣度:走自己的路 也走別人的路
同時,拍賣行也在主動尋求其他辦法來解決“征集難”問題。例如加大征集力度,延長征集時間。從征集力度看,征集地點的增加和調整無疑是最明顯的改變:海外各地區的征集依舊在進行,國內征集除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外,廈門、天津、成都、廣州、濟南等也陸續被拍賣行從以往的途經征集城市發展成了固定征集地點,無論是前期的征集宣傳力度還是在當地的征集天數都有所增加。而在拍賣行深入地區進行征集的同時,第二項征集力度即對當地特色拍品的挖掘也順勢打開。
以山東地區的征集為例:山東的傳統書畫市場之大形成了當地藝術品資源和買家資源并行的完美市場生態鏈條,然而豐富的現當代書畫作品資源不僅僅被本地人享用,絕對數量的拍賣行已經將山東作為藝術品資源大省,雖然高精尖的近現代書畫作品早已經流散多地,但大量的當代書畫作品資源是拍賣行“盯上”山東的主要原因,恰逢近年當代書畫拍賣的興起之時,為此多增加一個征集地點又何樂而不為呢?北京保利拍賣更是決定將在今年十月份,開啟首場保利山東藝術品拍賣會。在當地市場經驗不足或資源不夠的情況下占領先機,似乎有點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處可走的無奈和幽默,但除了再次印證市場征集難所帶來的被動和在此背景下拍賣行對市場資源重新挖掘整合的自覺之外,還能說明什么呢?

北京匡時2014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現場
深度:加強海外辦事處征集力度 力求“新鮮貨”
近年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缺乏高價拍品讓很多人意識到征集難的問題,但市場缺乏高價拍品只是“征集難”的體征之一。2014年春拍,千萬元的作品自始至終都吸引了最多的眼球,但吸引最多買家關注的拍品價格區間卻多在500萬至2000萬元之間,此區間作品不僅獲得了最多的舉牌次數,同時也是出現拍賣結果超過估價范圍最多的區間,尤其以匡時書畫夜場為最。
“超過估價范圍很多的作品大部分是近幾年沒有在市場上露過面的作品,還有一些作為藝術家來說比較特殊的作品,例如林散之的大尺幅對聯,不僅寫的好,尺幅也巨大,這樣特殊的作品,可能十年的拍賣再遇到第二個也不太容易。所以這樣的特殊的東西都拍出特殊的價格。”董國強在拍后如是說。而面對這個成績,董國強除了欣喜之外也同時表示擔憂,在他看來,由于銀根緊縮,新買家進入市場的人數日趨減少,當下的市場多由老買家支撐,但老買家對拍品的要求逐漸提升,或是頻繁上拍的作品有令人欣喜的價格,或是多年不見于市場的作品才被他們關注。“秋拍的征集會更加困難,拍賣公司生存的環境也會更加嚴峻。”
“所以我們的征集可能就會變得更難,難在我們要更多地去尋找其他的途徑,尋找那些能夠提供過去很多年沒有在市場上露過面的作品,藝術品拍賣市場在中國已經發展了二十年,很多人早已經忍不住在過去十幾年里把東西賣掉了,所以現在市場更多的是二次交易甚至三次,如果說二次交易、三次交易買家沒有發生更新或者更新幅度不大,這個交易就會變得非常困難。”董國強表示。
在以往,拍賣行常和行家打交道,彼此既是多年好友,又互通市場價格,從作品數量到作品估價等等均有十分默契,但現在行家手中的作品流通次數太多卻不受市場歡迎,拍賣行自然將征集線索指向了那些老的藏家,但要想從老藏家手中獲得作品十分不易,董國強指出,“可能為了做他的工作,一個人要跟他談五次甚至十次,且并不是你賣得價錢高他就會愿意交給你,有時候這種信任不是靠一兩天建立的,而是需要花很多精力先跟他交朋友,先要交朋友這個時間的成本非常大。”
而究其策略,海外征集依舊是重點中的特色,但在市場調整期,成本頗大的加設海外辦事處的數量顯然不是最合適的方式,增加辦事處的人員數量,加大各地方辦事處的工作力度似乎倒是一個軟著陸的不錯選擇。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