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花異石圖軸
以紀念之名
“黃老去世以后,按照他的遺囑,把他所有的作品,包括他的收藏都捐獻給國家。當時的政府簽字接受了這批贈品,但這些贈品接受之后誰也不要,一放就是三年。最后是浙江省政府下令判給了浙江博物館,而浙江博物館大門一鎖,一直鎖到文革以后才肯整理這批遺物。黃賓虹究竟有多少作品實在難以估計,當時捐獻給政府的時候是四十張一摞,實際上每摞要多點,因為后來也沒有再去數第二遍。”杭州黃賓虹學術研究會名譽會長姜寶林回憶道。
今年正值黃賓虹誕辰150 周年以及逝世60 周年。正在浙江美術館展出的“賓虹氣象——黃賓虹作品展”以“紀念”之名,梳理黃賓虹各題材、時期作品特征。

山亭小憩圖軸
這些參展作品均來自黃賓虹向浙江省博物館的部分捐贈。此次展出黃賓虹作品100件,其中山水67件、花鳥、書法共33件,百余件作品已勾勒出黃賓虹一生藝術風格的顛覆性變化。其山水盡得渾厚華滋之妙,用筆如作篆籀,洗練凝重,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其花鳥畫境界不凡,突破傳統花鳥畫的技法程式,多以沒骨漬染法為之;其書法“鐘鼎”之功力較深,同時,他也是古文字專家。

仿董巨山水軸
黃賓虹高壽至九十二歲,世人常評價其為大器晚成的藝術家,尤其是晚年高速成熟的七年時間。黃賓虹晚期的絢爛奠定了他畫史上獨一無二的地位。但他60、70歲,甚至之前的山水畫價值何在?早年的黃賓虹受“新安畫派”影響,山水畫以干筆淡墨、疏淡清逸為特色,被稱為“白賓虹”;八十歲后畫面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為特色,被稱為“黑賓虹”。縱觀他一生的創造:毫無疑問,只有“白賓虹”時期專研習古、游歷山水的實踐性努力才能造就“黑賓虹”時代的輝煌。

溪橋策杖圖
“黃賓虹一生的藝術價值都值得我們好好去研究、去學習、去效仿。”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毛建波在5月保利博物館舉辦的“虹叟書畫展”研討會上如此總結。黃賓虹的藝術價值無論在當時還是現世都是太被低估。黃賓虹早期風格的不被認可;在當時代的被忽視;以及其作品價格在當代藝術市場的被低估。所以,如果用“仿古摹古”“技法老辣”“大器晚成”這樣單向性的詞語定位黃賓虹,顯然缺乏對歷史全方位的認識。
不被認可
黃賓虹從1909年定居到上海。當時的上海,商賈與仕紳交往之間,繪畫與書法的贈酬,是極為現實性的禮品。時興的“海上畫派”以花鳥畫最多,其次為人物、再次山水;筆法墨法上,簡逸而明快,只求意境而略其形式;此外,造型與色彩華美,頗能迎合大眾趣味和市場需求。“喜歡設色、不喜歡水墨,喜歡細膩、不喜歡粗放,喜歡熱鬧、不喜歡輕柔。”黃賓虹的山水顯然是不合時宜。

青山紅樹圖
收藏家對于藝術家創新的認識普遍來說是相對滯后的,藝術收藏界對于藝術品的認識與多方面的因素相關,首先是受主流的社會思潮的影響,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藝術收藏家們更加注意到注重畫面的處理和畫家的出身。類似溥心畬、金城、陳師曾這些封建世家出現的畫家,無論是市場的認可度還是畫壇的號召力都是翹楚一時。
然而黃賓虹在世的時候,吳湖帆的作品價位對他來說也是無法達到的高度。雖然吳湖帆、黃賓虹都將中國畫傳統推向了新的高度,但是吳湖帆更像是一位傳統的集大成者,而黃賓虹在集大成者的基礎上對于傳統有了更加本質的認識,尤其體現在他渾厚華滋的畫面氣質上。
重新定位
學者盧輔圣在《黃賓虹文集》的序言里面甚至這樣談到的,在這個時期齊白石是以市井趣味來表達文人理想的,吳昌碩是以金石趣味來迎合商業階層的愛好,黃賓虹更多是站在藝術家的本質上,也就是把藝術史的發展基點以藝術家的精神本質作為基點,而不是一種文化策略。

行草
無可厚非,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繪畫史上,黃賓虹是一位承前啟后的山水畫大師。他開創了蘊含深刻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的“渾厚華滋”的現代審美境界;對筆墨形式的再造以及中國畫“內美”之審美境界的展開,均對后來的中國繪畫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走在時代之前的黃賓虹只有后人回過頭才能有正確的評價。” 中國國家畫院常務副院長盧禹舜如此定位黃賓虹。這也解釋了黃賓虹的藝術跨越時代后才被世人所理解的原因。

黃賓虹(1865-1955)
中國近現代中國畫大師、學者
原籍安徽歙縣,生于浙江金華,初名懋質,后改名質,字樸存,號賓虹,別署予向、虹叟、黃山山中人。
黃賓虹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其畫風蒼渾華滋,意境深邃,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他顯著的特色。
黃賓虹一生致力于筆墨的研究——常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畫:他的五字筆法、七字墨法,既是技法也是一種美學觀念。
賓虹氣象——黃賓虹作品展
6月10日至7月2日
浙江美術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