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造像專場前言
妙好莊嚴
佛陀莊嚴的德相并不是生來如此的。《大乘百福莊嚴經》說:每修一百福,才莊嚴一相,菩薩修行要經過一百大劫,才能成就相好。佛陀在因地時,由于精進不懈,經過九十一劫才圓滿相好的業報。正所謂相由心生。大概在佛陀眼里,眾生的相貌也是如此吧,隨著每個心念的改變而改變的,不可妄念。
中國古代的佛教造像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中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我國的秦漢時期,就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做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大放光彩的階段。漢代以后至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布,盛行在山崖陡壁上開鑿洞窟形的佛寺,同時在石窟營造大量佛像。從此佛教造像在中國大地上開始盛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造像顯示的寧靜、灑脫、飄逸和充滿智慧的神態,實際上是集中地寄托了當時人們的美好希望和理想。唐代是我國封建盛世,佛像的造型風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北魏佛像的秀骨清像,婉雅俊秀的風格,在唐代佛像中明顯消退,代之以健康豐滿的形態。它比之超凡絕塵、充滿不可言說的智慧和精神的北魏佛像,具有更多的人情味和親和力。到了宋代,隨著人們對世俗生活的興趣日益濃厚宗教藝術日益世俗化。這時的佛像,已經完全人間化和世俗化了。它比唐代具有寫實傾向的佛像更逼真,更具有人情味。元代的佛教造像有其特定的儀軌,這個時期的佛教造像雖然同其他時代造像有共同點,但也顯現著不同之處。明代造像不僅注意到佛像造型的生動,而且注意個性的刻畫,成功的表現了現實生活中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身世、不同性格的人物心理活動。這一時期佛像又回到傳統審美中:面相豐潤,細眉長目,高鼻,薄唇,額頭較寬,大耳下垂,表情莊重而不失柔和。佛造像的身材比較勻稱協調,衣著輕薄貼身,線條流動柔和,衣褶轉折自若。清代的佛造像,工藝已經登峰造極,五官、身材比例、衣著、衣紋、飾品,講究精致。
我國的佛像藝術與我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有著緊密的聯系,具有高度的夸張性、抽象性和寫意性。其藝術形式不求與客觀事物的外表真實,而是強調精神領域的自由美,重視精神上的高風絕塵。以意為主,以神寫形。千百年來,佛教能夠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懲惡揚善的勸世功能,原因就在于它借用這些外在形象的超人眼界去識別人世間的種種假象,去揭示人生悲劇性的根源。在成功地揭示現實世界的同時,它也建構了一個超驗的精神世界,為人類心靈找到一個皈依的家園。
此次佛像專題,共恭請佛像五十余尊,其中多為明清木佛。經過幾百年的歲月洗禮,靜謐優雅之中更多幾分滄桑厚重。靜穆和悅,睿智深沈,久久凝眸,法相妙好莊嚴,不覺心明意凈。

0396
清 黃楊木雕觀音坐像
H.43cm
此尊觀音頭微俯,眼臉低垂,面帶笑容,菩薩裝束,衣紋雕刻自然流暢,
富有動感,手持凈瓶,傾灑甘露。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意思是﹁覺有情﹂。觀之令人感動。
RMB: 38,000-48,000

0408
明 檀香木雕釋迦牟尼坐像
H.40cm
此尊用檀香木雕成,肉髻低平與螺發連為一體,螺發紺青色,髻珠作紅色,開相莊嚴靜穆,盤跏趺坐,雙手結禪定印。身著通肩大衣,雕刻精細,衣帶流暢自然,類栴檀佛水波衣紋。原通體髹朱漆刷金,因年久刷金脫落,卻自有一種古意,令人敬仰。
RMB: 180,000-220,000

0418
明 木雕三世佛
H.100cm×3
三世佛是大乘佛教中的主要崇敬對象,有橫三世佛,縱三世佛之分。此三尊為縱三世佛,即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
此三世佛體形碩大,比例勻稱,開相高古,法相莊嚴,整組厚重敦實,保存完整實屬罕見,是中國存世古代木雕中不可多見的精品。
RMB: 360,000-460,000

0420
明 紅豆杉雕達摩立像
H.60cm
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梁武帝普通年間到達廣州,梁武帝聞其名,迎入金陵,但觀念不相契合,悄然北上。至江岸,無有渡江工具,遂將一束葦草置于江面,踏躡而渡。后至北魏,所到之處,以禪法教人。此尊為達摩渡江形象,身著露胸雙領大衣,袖手赤腳,站在一支蘆草上,腳下海浪翻滾。達摩雙目圓睜,眉須虬卷,兩耳垂肩,一手斂衣,另一只手作持物狀。衣褶隨風飄動,線條輕重得體。此像取材紅豆杉,因為在自然條件下紅豆杉生長速度緩慢,再生能力差,所以長期以來被視為珍貴木材。
RMB: 480,000-580,000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