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謨中簡歷
1972年出生于湖南冷水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湖南高等教育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南美術家協會陶瓷藝委會主任委員,湖南省陶藝家協會理事,湖南致公書畫院副院長,株洲油畫研究會會長,株洲致公書畫院院長,現為湖南株洲職工大學美術教研室主任、湖南工業大學客座副教授。2000年被湖南文聯美協評為“湖南十大杰出中青年美術家”稱號。2010年被評為中國油畫最具有人氣、最值得收藏與關注的藝術家前500位。作品見于《中國當代藝術年鑒》《中國當代藝術》《世界藝術》《美術》《時代美術》《美術大觀》等媒體。多幅作品被株洲博物館、湖南畫院、廣西自治區博物館、西安亮寶樓、天使美術館、東門美術館、東勝集團、印度國家圖書館等機構及私人收藏。
1999年油畫《行》獲湖南省慶建國50周年美展特等獎。
2000年油畫《小橋流水人家》入選湖南當代油畫展。
2001年油畫《陽光、青春》獲湖南省慶建黨80周年美展優秀獎。
2002年油畫《校園記事》入選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上的講話表60周年全國美展。湖南美展銀獎。
2003年油畫《云山》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十七次新人新作展。《云山》榮獲2003年株洲文學藝術創作重大成果獎。
2004年油畫《和聲》、《扶貧日記》入選全國第十屆美展湖南區優秀獎。
2005年油畫《雪山》獲第二屆全國山水、風景畫展銅獎。
2006年《雪山》獲株洲首屆炎帝文藝大獎。
2007年油畫《跡》入選第四屆全國山水、風景畫展。
2008年油畫《景之二》入選中國油畫大展。
2009年油畫《跡之二》獲湖南第六屆三湘群星獎優秀獎。
2010年作品參加中國西湖藝術博覽會。
2011年陶藝《風景一號》、《蝴蝶飛飛》獲第六屆中國當代陶藝展優秀獎。
2012年“見山是山”中國優秀青年油畫邀請展。
2013年《聲漫漫》入選中國美協舉辦的全國油畫展。






李謨中:璀璨之詩
大致是多年定居湖南的緣故,李謨中的畫面里,總是包含著一種溫暖的顏色與感情。這種感情在他的畫面里豐富著人文景物。在畫面之外感染著萬千觀眾。
李謨中的許多作品里,都能看到西方當代藝術對他的影響。在《舞》、《行》這兩件作品里,觀眾分明能夠感受到畢加索抽象主義的魅力。《舞》中的人物處于一種簡潔的動勢之中,一前一后的兩個人好似行走又好似在舞動,形成一種交錯的呼應與平衡。如果說《舞》中抽象的概念更多是對于形而言,那么在《行》這件作品中,我們更多的是看藝術家對于顏色的高超概括能力。《行》中的主體人物是正面示人,肢體的動態表達得并不十分明顯。但在整個畫面中藝術家以黃色為基調,大面積著色,畫面的光影效果處理得大氣而生動,仿佛整個畫面中自然有一種鮮活的韻律感。粗看之下仿佛勾勒了明顯的輪廓,細看之下才發現其實已達到了人景合一的境地。
李謨中另外一件讓我感覺十分有意思的作品,是他的《吶喊》。說起吶喊,我們總是首先會想起挪威表現主義巨匠愛德華·蒙克的同名作品。而與名作不同,李謨中的《吶喊》中,少了些恐懼和寂寞的人類情感,多了一種對于自然的探究。畫面中作為唯一主體的鴕鳥形象畫得十分生動逼真,他張著嘴仿佛是在吶喊,但其實,在我們看來的這種吶喊,何嘗不就是動物自己的語言,他的吶喊就是他的聲音,他的語言,他的傾訴。畫家將整個畫面的顏色處理得十分純凈,這使得這一聲“吶喊”也不再是聽者心驚,反倒好似一首綿延空靈的歌曲。



如果說李謨中在這些作品里或多或少的反映出一些西方當代主義的意味,那么在他的山水油畫里,則仍舊保留著傳統中國的文人特色。一山一水,都有好似一首古韻盎然的詩。
第一次看李謨中的山水油畫,我腦海中不知為何忽然想起了唐朝名動一時的金碧山水,我為自己這種聯想所差異,李謨中的油畫和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嚴格說起來這兩者之間其實想去甚遠。但我仍舊在那明亮的山水之間捕捉到了一絲來自盛唐的華麗氣息。
李謨中的畫面里,有一種光源感,一種用顏色構筑的光源感。仿佛自身能發出光芒,仿佛在黑夜里也能明亮。這種光源感與金碧山水用泥金創造的輝煌感類似,首先都會給人一種耀眼的感覺。這種耀眼并不高調,反倒能使人從心底生出歡快的情緒。對于明亮的色彩處理實則十分考驗藝術家把握顏色的能力,多一分刺眼,少一分暗淡。



李謨中的許多山水作品里,擅長用大面積的藍色。這種藍色的運用十分巧妙,使人不自覺的聯想到宇宙和星空。山川湖泊在藝術家的筆下與宇宙銜接,彼此流轉。畫面因此而呈現出一種不同的曠達感,仿佛在二維的空間里超越了邊界的限制,又在三維的空間里越過時間而趨于永恒。
欣賞顏色明麗的畫面,在于它能給人歡快的感情。而在明亮顏色的背后,我相信,只有心生明亮的藝術家,方能看見最敞亮的天地,方能畫出最磊落的時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