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經變-伏羲 黑白木刻 48*35cm 1989年

山海經變-后羿 黑白木刻 48*35cm 1989年

山海經變-黃帝 黑白木刻 48*35cm 1989年
安徽在中國算是“版畫大省”。古徽派版畫在中國明清時期曾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上世紀中葉以賴少其、鄭震、師松齡為領軍人物的“新徽派版畫”群體,在當時中國版畫界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如今安徽“新徽派版畫”的后繼者仍在堅守版畫陣地,只是隊伍在急劇減少。今年四月我在東莞參加一個書畫活動,有幸看到了2013年廣東省版畫作品展。我非常羨慕廣東省現在還有這么多版畫作者,而且藝術水準很高。我曾經說過中國當下職業版畫家不足千人,看來是低估了。

山海經變-大禹 黑白木刻 48*35cm 1989年

山海經變-盤古 黑白木刻 48*35cm 1989年

山海經變-少昊 黑白木刻 48*35cm 1989年
我不是中國版畫的悲觀主義者,我們可能都不是。在此我想談談“合肥版畫創作群體”:
近年來在合肥市有一批從事中國畫、油畫、水彩畫創作的中青年畫家將版畫創作當成新的繪畫實踐,去追求更高的藝術目標。他們定期集聚在合肥市文聯美術創作中心,進行版畫的交流、研討、創作。面對版畫的制作、印刷的工藝過程,大家從新鮮好奇到沉迷鉆研;經常是廢寢忘食,個個是“玩”意盛濃。在工作室印制一幅作品需要幾個人一起幫著搞,高峰時一天能印七、八張版。美術創作中心幾十平方米的工作室到處是晾掛的版畫半成品,乒乓球臺上堆滿了成桶的印刷油墨、印制工具、木刻刀、煤油等,滿地的棉紗、擦紙…一個名副其實的印刷車間。為了集中學習,他們一個時期會猛“玩”一個版種,絲網版、銅版、木版、藏書票都“玩”過,這批飄浮著油墨清香的作品蘊涵了傳統中國畫的因素;優雅秀美的勾勒,干濕水墨的韻味;層層米點布滿山麓,虛實皴筆橫掃溝壑;疏密空間不見焦點造化,筆存意先以達神形兼備;取古壁畫渾厚之色,涂鐵血般濃重之彩;青綠潑灑、淺絳輕敷,盡在黑白峰巒之間。就是這樣,一“玩”就是十年,人數從2002年最初的4個發展到如今的20多人。

山海經變-神鯀 黑白木刻 48*35cm 1989年

山海經變-燧人 黑白木刻 48*35cm 1989年

山海經變-炎帝 黑白木刻 48*35cm 1989年
如今合肥版畫創作群體在圈內已小有名氣,其成員們已取得了可喜的創作成績,有幾十幅作品入選了“第16、17、18、19、20屆全國版畫展”、“第10、11屆全國美展”、“觀瀾國際版畫雙年展”等并獲一個銀獎,兩個優秀獎。
大家對發展版畫事業的責任心讓業內人士所感動;2005年在群體成員努力下成立了“藏書票研究會”。2006年春節前,群體成員在合肥工業大學籌劃舉辦了“合肥·國際藏書票邀請展”,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及全國各省藏書票畫家作品300余幅參展,展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此展又在中國科技大學、淮南市、銅陵市巡展,尤其是在中國科技大學展出期間,邀請了“中國藏書票研究會”秘書長、著名畫家陳雅丹女士在學校報告大廳以自身經歷講授中國藏書票的發展和現狀,引起與會師生的熱烈反響。他們在合肥市文聯的支持下,組織“新徽派版畫進社區”行動,在居民社區、百貨大樓進行“合肥市優秀版畫作品巡展”,在提升居民藝術鑒賞水平,構建和諧社區文化的同時,對普及“新徽派版畫”藝術起到積極的作用。也許在版畫圈內有些人會認為:這些版畫仍屬于中國畫,但在合肥美術圈內這已是讓人向往的中國版畫了。我寄希望于合肥版畫創作群體的同行們!

山海經變-虞姬 黑白木刻 48*35cm 1989年
山海經變-女媧 黑白木刻 48*35cm 1989年

山海經變-顓頊 黑白木刻 48*35cm 1989年
不可否認:我對版畫創作的學術目標徘徊彷徨過,我也為版畫作品的市場出路焦慮過,但后者對我影響不大,因為當下過多考慮版畫的商業出路是徒勞的,有害無益。對中國版畫的走向,我從來未停止過觀察、思考,并一直在創作中摸索嘗試。30多年來我創作了300余幅版畫作品,涉及木、銅、絲、石、綜合諸版種,且作品風格一直在變化。期間我也未停止對油畫、中國畫、水彩畫甚至雕塑的學習創作。尤其是近10年我在組織合肥市中青年美術群體的創作活動中,與中國畫家的零距離的合作交流,使我受益匪淺。中國畫藝術語言的運用使我對版畫創作興趣更濃,信心更足。在研究學習古徽派和新徽派版畫的20多年里,我逐漸確定了自己的創作風格,近幾年我每年都要創作十幾幅版畫,而一多半是1.5米以上大幅木版套色作品。內容以黃山題材為主,其次是主題人物版畫。手法上也多以線表現物象。2010年初在寧波美術館辦我個人版畫展,對前來捧場的中國美院版畫系的同行說:我這是土版畫。現在回頭再想想,這也可能就是我的那點學術價值。
中國版畫急需本土營養,版畫家要用自己作品重新喚起人們對版畫藝術的熱愛,要了解中國老百姓的審美情趣,應從中國傳統美術著手,中國美術博大精深,氣象萬千,其繪畫、雕塑、工藝、書法篆刻、建筑等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這個體系有著與西方明顯不同的藝術特點和審美價值,這是中國繪畫的根本,也是中國現代版畫的根本。與其轉道從西方拿來,不如立即從本土開始做起。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曾直接推動了西方的文明進程。與當年日本浮世繪漂洋過海影響了西方現代繪畫相比,中國對世界文化的貢獻將會更大,中國的美術航母再次西進只是個時間問題,中國版畫家吸吮本土的文化營養盡快的強大起來吧。
張國琳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安徽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國家一級美術師
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
1951年生,祖籍寧波。1999年獲中國版協頒發的中國優秀版畫家“魯迅版畫獎”。
張國琳先后策劃統籌了《2006合肥國際藏書票提名展》、《2006安徽.合肥工筆重彩畫晉京展》。2003年起發起并組織“合肥工筆重彩畫創作群體”,“合肥版畫創作群體”和“合肥主題畫創作群體” 。
2009年領銜主創中國畫《生死印—1978·安徽鳳陽》入選由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實施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
2013年版畫作品“漢代太學 獨尊儒術”(草圖)入圍由中國文聯、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實施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
2008年、2009年獲“美術報年度人物提名獎”。2012年被評為“中國書畫報2012年度書畫人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