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庭筠(1151-1202) 山林秋晚圖 設色紙本 立軸 75.5×35.5 cm
著錄1、清梁章鉅(1775-1849)《退盦金石書畫跋》,見《中國書畫全書》(第九冊)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4月版。
2、《珊瑚網》,汪珂玉(1587-1644)著。
3、《鐵網珊瑚》,明都穆(1459-1525)著。
4、《歷代著錄書目》,福開森著。
5、《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批,1993。古今畫鑒(元·湯垕著),金畫。
出版:《墨巢秘笈藏影》(第一集),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版。
王庭筠(1155—1202),字子端,號黃華山主、黃華老人。熊岳人(今遼寧省)。金熙宗時進士、世宗時翰林直學士王遵古之子。王遵古學識淵博,時人譽之為“遼東夫子”。王遵古娶太師南陽郡王張浩之女,生四子,王庭筠排行第三。
王庭筠少聰敏,大定十六年(1176)登進士第。調恩州軍事判官等職。章宗明昌元年(1190)入學士院。明昌三年(1192)被召為應奉翰林文字,與秘書郎張汝方共同品第法書名畫,遂分入品者五百五十卷,此亦為宣和畫院故物。
《金史·本傳》記其“書法學米元章”,又云“庭筠尤擅山水墨竹”。元代畫史記王庭筠擅山水墨竹,元代湯垕在《畫鑒》中記載:“金人王庭筠字子端,畫山水枯木竹石往往見之。獨京口石民瞻家《幽竹枯槎圖》、武陵劉進甫家《山林晚秋圖》上逼古人,胸次不在元章之下也。”王庭筠的《幽竹枯槎圖》至今尚存,其畫樹,寥寥數筆,或濃或淡,或干或濕,隨意揮灑,如寫草書,頗似蘇東坡、米元章畫法,而其瀟灑又過之。該卷面目與蘇軾《枯木竹石圖》可謂一脈相通。
黃華老人此卷《幽竹枯槎圖》現藏日本藤井有鄰館。而今春敬華所推介的《山林晚秋圖》應當正是當年湯垕在武陵劉進甫家中所見之《山林晚秋圖》,為不可多得的博物館級別之佳作。
《山林晚秋圖》紙本,立軸。縱75厘米,橫35厘米。用筆自然疏放,不同于兩宋諸家山水法,倒是與米蘇所提倡之文人墨戲法頗有暗通處。揮筆肆意,挺拔而勁健,筆觸有如枯木肌理飛白效果。
此作右上部為王庭筠自題“買得秋山十日居,數株古木亦蕭疏。愛他此處無塵擾,結個茆庵靜讀書。黃華山中人王庭筠寫并題。”鈐印:“王庭筠印”白文印、“子端”朱文印。邊跋為明代鑒藏家汪砢玉所題:“予嘗得此老《微云澹河漢》一幀,乃仿荊洪谷筆意,后歸竹懶篋中,又得淡游生(按:淡游生即王曼慶,王庭筠之子)《柯亭秋影》小橫軸,亦歸東井項子。黃華賢喬遺墨,傳世甚稀,以予所有俱入友人秘籍,為之追悔不已,今復獲是幅當善藏之,并志予與王公有緣如是汪砢玉識,乙丑(1625)秋七月八日也。”

清代梁章鉅《退庵金石書畫跋》卷第十三載:“《古木峁庵軸》紙本,王庭筠字子端,自號黃華老人、河東人。金大定丙申進士,以品第法書名畫為翰林修撰。此軸乃汪砢玉所藏,幅上右草書自題云,‘買得秋山十日居,數株古木亦蕭疏。愛他此處無塵擾,結個茆庵靜讀書。黃華山中人王庭筠寫并題。’余齋所藏金畫只此而已。按《金史·本傳》稱庭筠于明昌元年試館中選,御史臺言不當以館閣處之,遂罷。此自題句“買得秋山十日居”正罷館職時作。王弇州謂此君年僅四十有七,而時時自稱黃華老人極可笑,不知感戀年華人之恒態。杜詩: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四十可稱暮景,即可稱老人。歐陽文忠作《醉翁亭記》云:蒼顏白發頹乎,其中時亦僅四十而已,稱翁矣,似不必以此相嗤也。附拙詩:溯源海岳更荊關,幽竹秋林不可攀,如何十日買秋山。”
根據梁章鉅參考王弇州的意見,即可認為此幅《山林秋晚圖》即是《古木峁庵軸》,并且此作為王庭筠四十七歲時所作。
金代畫家王庭筠作品極為罕見,而此作經明代汪砢玉、清代梁章鉅、清代劉恕、民國李宣龔收藏。又經元代湯垕《畫鑒》、明代都穆《鐵珊瑚網》、清代梁章鉅《退庵金石書畫跋》、民國福開森《歷代著錄畫目》、民國李宣龔《墨巢秘笈藏影》著錄,堪稱流傳有緒。

畫作上的“墨巢秘笈”朱文印是我們能夠考證的這幅巨作的最后一位藏家印章,為近代詩人李宣龔。李宣龔(1876—1953)字拔可,號觀槿,室名碩果亭,晚號墨巢。民國后供職上海商務印書館多年,曾任商務印書館經理并肩發行所所長。王庭筠此作即出版于《墨巢秘笈藏影》第一集。李宣龔亦任上海合眾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前身)晚年時李宣龔將所藏書畫全部捐贈上海合眾圖書館,該館為之編有《閩縣李氏碩果亭藏書目錄》。今春敬華以此墨寶推介,勢必引來眾多有識藏家的追捧。
敬華2014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預展:2014年6月28-29日
拍賣:2014年6月30日—7月1日
預展及拍賣地點:上海靜安香格里拉大酒店(延安中路1218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