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從文
沈從文,作為一個前半生寫出優美《邊城》的大小說家,后半生卻將全部的精力投入了文物研究。沈從文與文物的半生情緣,其實不能叫收藏,因為那和時下流行的為增值、把玩的收藏完全不同。沈從文前前后后買過許多文玩器物,但后來都或送或捐,家里一點兒都沒留下。他買那些東西一是喜歡,喜歡它的花紋、形制;一是為研究,這個圖案是哪個年代的,有什么含意、價值,他喜歡研究。他替許多博物館買下大量文物,什么東西有價值、值得買,他能辨識。

沈從文
拉著朋友一起收藏
收藏這件事,沈從文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說,他對文物的興趣比對文物學的興趣產生得更早一些。早在20世紀20年代,年僅20來歲的他即為湖南保靖鑒藏家張渠珍整理古籍、管理古代陶瓷和書畫等,并做編目工作,為此培養了他對收藏的興趣,也打下了他鑒別文物的基礎。
沈從文真正開始他自己的收藏是在到了北京以后,他的生活略有好轉,便節衣縮食將多余的薪金和稿酬不斷從古玩市場收購一些小玩藝兒來欣賞,他的收藏愛好就是這樣開始的。
根據沈虎雛先生的回憶,沈從文收集文物的起點是在1933年。那一年,張兆和給他發了一封電報:“鄉下人喝杯甜酒吧!”之前的“癩蛤蟆十三號”(張兆和給沈從文起的綽號)終于娶到了女神,隨著在北京的結婚定居,沈從文終于過上了安定的生活。那時候,沈從文和張兆和在達子營租了很小的一個房子,巴金曾經來那里住過,沈從文把房間讓給他,自己到院子里去,搬一張小方桌,一個小方凳,各自寫作。巴金寫的是《電》,沈從文寫的是《邊城》。
最開始,沈從文是看瓷器,收瓷盤。那時候,瓷器不是收藏界的熱門,有錢人喜歡收字畫金石,沈從文沒有那么寬裕的資金,沒辦法買;若是收銅器,家里又沒有那么大的地方。收瓷盤,是個不錯的選擇。沈從文收的盤子,品相都不算好,不是有裂紋,就是崩掉點兒小瓷片,可是他依舊很珍惜,戰時逃難,他還想著那些盤子,寫信讓人給帶到后方去:“我那瓷盤子別給碎了,讓某某帶過來。”
抗戰爆發后,沈從文到了昆明。坐長途車從鄉下路過,看見老鄉打水用的罐子,就注意到罐子的形制,掛繩的耳中子,跟什么朝代的東西相似。到昆明以后,他依舊愛去古玩鋪,這次有了新發現——大量以前沒見過的漆器。這些東西跟他在北京見到的風格大相迥異。他對這些漆器的花紋、形制非常感興趣,于是就開始買。買來也并不是當古玩,買了就用,盛湯,裝茶葉,裝點心。
自己買不算,他還喜歡拉著朋友買,拉著金岳霖,拉著梁思成,拉著林徽因。林徽因在他的帶動下,也買了很多漆器。沈從文昆明的家里,有大約上百個這樣的漆器,粗的、圓筒的、一層層摞起來圓的、方的小盒子。沈從文在城里教書,為了躲避轟炸,在鄉下安家,于是又把這些漆器帶到鄉下。因為買了太多,他就拿來送人,年輕朋友結婚送幾樣,學生考得好送幾樣,朋友往來送幾樣,等回到北京,沈從文把剩下的都捐給了北大博物館。
從收藏到研究
大畫家展子虔,一生經歷了北齊、北周和隋三個朝代,他的《游春圖》為大收藏家張伯駒所珍藏。沈從文很喜愛這幅名畫,多次鑒賞這幅名畫后寫出了《讀展子虔的〈游春圖〉》的文章,對此畫的真偽、裝裱、絹紙和畫中人物、服飾等等,洋洋萬言。沈從文對文物古籍主要在于研究,他寫的《“明錦”題記》,對明錦的起源、品種、出口、染料、技藝、吉祥圖案等等進行了研究探討。所以說真正收藏家的收藏,主要在于對藏品的研究,不認真研究,收藏的藏品再多,不知道欣賞、說不出個所以然又有何用?
北大博物館的貴人
沈從文對北大博物館的貢獻是巨大的。他的同事周定一在《沈從文先生瑣記》里生動地回憶:“當時北大籌備一所配合教學研究用的歷史和民俗性質的博物館,著手從公私各方征集資料。沈先生對此事的熱心程度不亞于歷史系的幾位負責人。他把自己從攤上或古玩店中里搜羅到的一些有藝術或歷史價值的文物都贈送給籌備處,并隨時留意熟人中有沒有這類東西。有一次他見我案頭擺了個青花小瓷杯,是逛琉璃廠賤價買的。他拿在手里仔細翻看,認為式樣別致,質料、花色都好,是康熙青花瓷精品,問我愿意不愿意捐贈給博物館籌備處,我慨然應允;又給他看一枚銅錢,是吳三桂在云南稱王時所鑄的‘利用通寶’。這種錢,據北大中文系一位教授說,抗戰前在北平一枚值一百多現洋,但我看重的是這枚錢一番不平凡的來歷......沈先生聽了我這番敘述,眼睛睜大,連連說:‘有意思!有意思!’又輕聲試探著問:‘能不能把這也捐給籌備處?’在他那熱切的目光下,我怎能不答應呢!他高興極了,懷揣這兩件小玩意兒馬上告辭而去。”
嘔心瀝血17年,終成夙愿
1950年,沈從文被分配到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他對歷史文物專心探討,先后寫出了《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絲綢圖案》等文物箸作。早在1958年,周恩來總理就預見中國古代服飾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亟需整理和發揚,周總理百忙中囑咐中國歷史博物館把編寫中國服飾史的任務交給沈從文先生。沈從文在抗戰時期收藏過絲織錦緞,所以他早有研究服飾的心愿。他專心致志撰寫《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書稿,以填補我國服飾研究的空白。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正當沈從文嘔心瀝血研究的緊要關頭,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他被打倒成為“反動學術權威”,下放到湖北咸寧洪澤地區勞動,過著近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在既無書籍,又無其它資料的情況下,僅憑記憶把圖稿中疏忽遺漏或多余處,一一記下來準備日后有機會補寫。1981年,幾經磨難,沈從文用了17年寶貴時間,歷盡艱辛寫成的這部25萬字、700多幅照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終于出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