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來德,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
人物簡介
曾來德,1956年出生在四川蓬溪的一個偏僻農村,18歲去寧夏當兵,21歲考上西安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畢業后拜寧夏書法家胡公石先生為師,從此走上書法之路。現為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
畫院副院長曾來德的工作室在北京四環邊一個小樓里。小樓夾在兩棟高樓大廈之間,但絲毫不顯緊促,反而從容地像是藝術雕塑,紅色磚墻包裹著渾然一體。內里別有洞天:外間是敞亮的客廳,一圈擺滿了石雕、造像、瓷瓶;中廳是工作室,巨大的畫案占滿了房間,上面還有剛寫好的書法作品;后面的院落是用來家居生活的,但也到處擺滿了碑刻。
20歲之前,曾來德從來沒有摸過毛筆。他的一手好字都是在無意間練就的:上學時家鄉有一種奶漿菜,長得有點像小楷毛筆,花還沒開時摘下來,就能當毛筆用;當兵是在蘭州軍區騰格里沙漠,周圍能用的只有駱駝刺,他也不嫌棄,隨意撿起一枝便在沙子上盡情書寫。直到現在,曾來德也和其他藝術家不太一樣——他不會每天伏案臨帖、寫生,定多長時間的“任務”,而是興致所至,便揮毫潑墨,筆隨心動。
然而在對文化的探究和思考上,曾來德卻不曾有絲毫懈怠,他寫過如磚頭厚的《曾來德藝術自述》和文集。2014年4月下旬,記者在曾來德的工作室里采訪了他。談起書法來,他如演說家一般滔滔不絕。
科技要往前看,文化要回頭看
記者:這些年,漢字危機這個詞時不時就會被媒體提及。作為一名書法家,您的危機感是否更強烈?
曾來德:其實漢字危機不是當代人才會碰到的問題。中國歷史文化進程中,我們經歷過許多次,最早是在北魏時期鮮卑族入關,第二次是蒙古人入主中原,第三次是滿清統治中國。慶幸的是,此前都以漢文化同化異族文化為結局。
到了近代,外國入侵,加上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所有這一切都是要改變漢字。但是,漢字文化、包括漢字的藝術,在經歷這么多劫難之后,雖然衰落了,但沒有消亡,而是完整保留了自我文化的傳承。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這說明,漢字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記者:的確,在世界幾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的文字傳承了下來。其實漢字是世界上公認比較難學的,為何它能使用至今?
曾來德:這個問題的本質在于,書法在中國文化藝術里,是獨一無二的審美形式。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一種語言文字能夠構成具有幾千年歷史的藝術審美形式。比如印度這樣一個文化古國,現在用英文作為自己的官方語言。
記者:現代人在輸入法的影響下,提筆忘字的越來越多,普通人練習書寫的必要性在哪兒呢?
曾來德:我覺得書寫是中華民族的基礎,是每一個中國人應該完成的一個初級教育的過程。科技要往前看,文化要回頭看??萍伎梢杂?ldquo;否定”二字,先進的可以取代落后的;文化則不能。不書寫,又怎么會有文化傳承呢?
記者:怎么才能寫好字?
曾來德:寫好書法必須的路徑是臨摹,臨摹的目的,就是為了掌握藝術創作的規律,是要從古代的經典作品或者民間碑學中,去學習、探究書法的形式美,體驗筆墨的內涵和審美趣味。
可復制的是工藝,不可復制的才是藝術
記者:在當代中國的藝術中,書法并非“顯學”,全國美展上獲獎的書法作品很少。專攻中國畫的畫家里,書法精深的也不多。面對這種情況,您是如何思考的?
曾來德:上世紀80年代,個別人曾說中國畫到了窮途末路。實際上并沒有,你看現在,中國畫的發展勢頭越來越不可阻擋。我們現在對八大山人、對齊白石如此崇敬,就是因為他們是畫大寫意畫的,那是中國書法繪畫界的最高境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是創造我們這個時代藝術的最根本標志。如果失去信念,失去精神的創造力,那么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將是沒有好結果的。我相信回歸書法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記者:古人以“神采”、“氣韻”來判定書法家的高下,遺憾的是,當代人大多數已不會欣賞書法作品了。
曾來德:優秀的書法作品從古至今都是有標準的,它必須具備四種品格,即“新、奇、險、絕”。“新”就是創新,不新難有藝術魅力,藝術家的任務就是發展、創造與超越;“奇”是出色,不奇引不起關注和爭議;“險”就是要能刺激、打動和感染欣賞者;所謂“絕”,就是不可取代,不太容易被復制和模仿??蓮椭频氖枪に?,不可復制的才是藝術。
記者:在您看來,當代書法家在繼承傳統與創新上該如何取舍?
曾來德:現代藝術使各藝術門類間的界限不那么嚴格了,一個藝術家可以“不擇手段”。
藝術家是偉大的匠人加半個哲學家
記者:您曾說過,中國所有藝術的根本是書法。為什么這么說?
曾來德:書法是中國藝術史中最早的、歷史最長的藝術門類,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以來,中國文化在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和改變:美術學院的建制及考試幾乎是按西方藝術的標準來的;就連最接近人們日常生活的建筑,也都被西式完全顛覆……而所有藝術中,唯一沒有被改變的就是書法了。
其實稍微回想一下中國歷史就能有結論,凡是歷史上國運昌盛的時代,也是書法大家輩出的年代;凡是國運衰微時,也難出書法人才。書法的興衰與中國文化的命運休戚相關。
記者:知識界常提“中西結合”,在書法上,能中西結合嗎?
曾來德:一次次的新文化運動、美術革命,我們總在破壞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千方百計用西方文化來改變我們的文化。所謂“中西結合”,如何結合,結合什么,誰結合誰,這都是根本問題??纯唇倌陙?,多少人喪失了中國文化立場,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失足”,就可以做出一個淺顯的判斷:近百年的中西結合幾乎都成了“西中結合”,我們被人家結合了。
記者:如今社會有一種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書法在兩類人中最受歡迎,一是孩子們,當作一項興趣在培養;二是退休的老人,當作一種養生手段。這是對書法藝術的誤讀嗎?
曾來德:這也不能說是誤讀,書法藝術本身有養生的屬性,而書法藝術的傳承也必須從青少年開始。然而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在我看來,更重要的還是弘揚一種書法的精神。所謂的書法精神,應該說是人文精神在書法上的體現。書法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來自書寫者的生命情懷和生命律動,如果一個書法家沒有人文關懷,缺少人文內涵,那么他寫的書法就只能是一個匠人的勞動。而藝術家應該是偉大的匠人加半個哲學家。
記者:您本人在書寫中得到的最大收獲是什么?
曾來德:書法是我的生命,我在書法中收獲了一切。我常說自己在精神上和古人是接近的,就是說我在進入書法創作時,很少有什么私心雜念,處在一種“無為而無不為”的藝術狀態,這就是古人說的“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有這個就足夠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