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妍音是著名的雕塑藝術家,是上海外灘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作者。近日,《觀無量壽經圖解——陳妍音藝術作品鑒賞活動》在上海東方文化傳播中心(東傳軒)舉行,首次展出雕塑家陳妍音近20年的白描作品,包括“觀無量壽經圖解”系列和“自然與文化”系列兩部分,展示出陳妍音精湛的線條藝術和對世間萬物的悲憫與關懷。其中,《觀無量壽經圖解》是當代唯一一套以《觀經》為主題的藝術作品,線條勁逸娟秀,是陳妍音心靈純凈的結晶。
無論是雕塑還是白描在陳妍音看來只是一種創作的媒介。陳妍音說:“藝術最重要的是如何表達內心精神,作為藝術家并不能局限于某一種媒介,而是要尋找到適合的媒介來傳達內心的精神與感悟。”

您第一次與佛結緣是什么時候?
陳妍音:我在大學的時候就對經文和經書感興趣,那時候讀的第一本佛經是《六祖壇經》,這是佛教禪宗的典籍,然后又看了《楞嚴經》,這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書。大學畢業后,我又有機會看了凈土五經,是凈土宗之核心經典,其中有三本是最重要的“三經”,三經中有一部叫《觀無量壽經》,我覺得這本經書跟我特別有緣。
為什么這么說呢?
陳妍音:我大學畢業回到上海后,那時非常流行瑜伽,我也很喜歡。實際上瑜伽并不是健身操,而是一種氣功,其中靜坐是瑜伽的關鍵。在靜坐時能感受到一些觀無量壽經中說的觀想,但不知如何解,后來有緣看到了《觀無量壽經》一書,才恍然大悟。所以我就覺得這本佛經跟我特別有緣分。

您為什么想要重新創作這本《觀無量壽經》?對您來說有什么意義嗎?
陳妍音:我所看的《觀無量壽經》畫得比較粗糙,后來我又有機會看到了宋代一位比丘的木刻版畫,深受啟發,所以我以這個為藍本,在絹上畫了這一組《觀無量壽經圖解》的白描。之所以用白描,是因為線條本身是我們中國傳統繪畫中最基本的表現方式,也是我們傳統造型中最初的形式。而佛教也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所以用這種最初始的語言表現佛教題材,更能相得益彰。我不斷構思,并根據解注和實修的觀想,把《觀經》中的精彩故事畫下來共有34幅。我希望為學者提供更好的習佛讀本,通過直觀的圖像幫助他們理解這些經文,并讓更多人得以親近佛法。

“觀無量壽經圖解”系列 靈山嘉會
“觀無量壽經圖解”系列 夫人密住
“觀無量壽經圖解”系列 夫人悟道
提起白描我們一般都會想到東晉顧愷之、唐代的吳道子,他們是中國線條藝術的典范,您在創作的時候,是否有想要追溯到他們那時期的線條藝術?
陳妍音:我可能會借用他們一些用筆技巧,畢竟小時候學畫就是從學習他們的線條藝術開始。但我現在創作并沒有想要回到他們那個狀態,而是想利用線條表現我自己的狀態,那些已經是過去的別人的體會,不是我的體會。

“自然與文化”系列

“自然與文化”系列
除了佛教題材,您還用白描畫了“自然與文化”系列,請介紹一下這一系列主要表現的是什么?
陳妍音:“自然與文化”創作于1995年前后,這是我對文化的發展與自然發展的關系與思考。我認為文化的發展與我們是思想、人文精神有關,但自然的發展有其自己的規律,這一規律與宇宙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往往文化的發展需要依靠自然的發展,但自然只是按照自己的自然規律生長。但是這一系列作品,從線條、構圖你可以感受到是一種當代的風格。那些充滿生命力的樹木與建筑融為一體,或深入建筑之下,或穿越屋頂,會給人一種夢幻之境。
您平時主要做雕塑,現在又畫一些白描,您如何看待這些藝術表現方式?
陳妍音:我沒有給自己限定一定要使用哪一種藝術表現方式,而是覺得哪種形式更符合表現我的某一靈感或想法,再決定使用這種表現形式。除了雕塑、白描,我自己還畫了很多油畫。我從小學的是油畫,后來考大學時由于有油畫的基礎所以選擇了雕塑。不過我的工筆畫功底也一直在。其實我覺得用哪種方式不重要,那些方式只是一種表現形式,只是一種媒介。藝術最重要的是如何表達內心精神,作為藝術家并不能局限于某一種媒介,而是要尋找到適合的媒介來傳達自己內心的精神與感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