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蕉 書法

白蕉 水仙
白蕉(1907—1969年)是現代海上著名的書畫家,在上世紀之三四十年代﹐他和徐悲鴻、鄧散木被稱為“藝壇三杰”,且有“白蕉蘭﹑(申)石伽竹﹑(高)野侯梅”三絕之譽。本姓何,名法治,后改名換姓為白蕉。別署云間居士、濟廬復生、復翁、仇紙恩墨廢寢忘食人等。名馥,字遠香,號旭如。上海金山人。出身于書香門第,才情橫溢,為海上才子,詩書畫印皆允稱一代。白蕉成名較早,抗戰時期,他與鄧散木一起舉辦“杯水書畫展”為抗戰募捐。1940年在上海首次舉辦個人書展,時年34歲,王蘧常曾贊譽:“三十書名動海陬,”可見影響之大。解放前,與鄧散木合作出版《鋼筆字帖》。新中國成立后,在上海文化局工作,并執教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62年,白蕉與任政等一起,在由沈尹默創辦的上海市青年宮書法學習班執教,積極協助沈尹默、潘伯鷹做書法的普及、挽救工作,為新中國的書法事業作出很大貢獻。此時,白蕉的書法藝術水平達于巔峰,于1963年寫下《蘭題雜存長卷》(時間尚存疑)和行草手卷《雜書題寫蘭舊句》。1965年春節期間,白蕉應安徽省博物館、合肥師大、省文聯邀請赴合肥講學,繼續為普及、挽救書法事業努力。1969年2月3日,白蕉去世,終年61歲。中國畫壇和書壇從此失去一位優秀和極具潛力的書畫家。曾主編《人文月刊》,著有《云間談藝錄》、《濟廬詩詞稿》、《客錄》、《書法十講》、《書法學習講話》等。
書法“暮年方妙”
白蕉擅長繪畫、書法、篆刻、書法理論。繪畫工蘭花,書法精行草。他出身書香門第,幼時家中植蘭百盆,他朝夕觀賞,極為喜愛,曾取蘭就燈描影自娛,成為他以后畫蘭的基礎,所作蘭花,以書法寫之,頗見靈性。謝稚柳說:“云間白蕉寫蘭,不獨得筆墨之妙﹐為花傳神﹐尤為前之作者所未有。”“以書法寫蘭﹐粉蝶翠荷﹐不入前人一筆。”唐云說:“萬派歸宗漾酒瓢﹐許誰共論醉良宵;憑他筆挾東風轉﹐驚倒揚州鄭板橋。”白蕉的蘭花,題繪皆堪品味,故一生中屢次書寫自己題蘭的文字。不過,與繪畫相比,他的書法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白蕉書法,從早年到晚年,基本上經歷了“楷書—行書—行草—草書”的過程,早期多為楷書和字字獨立的行書,越往后,草書的成分越大,晚年方有純粹的草書作品。而且,他的書法一步一個腳印,也是“暮年方妙”,到了上世紀60年代后,才達于巔峰,令人不可企及。他的書作崇尚古典主義中的魏晉韻度,以“二王”為宗,創作注重對書作整體氣息格調的選擇取舍,善于捕捉體現“二王”的神韻,作品雋逸瀟灑,極具藝術和觀賞價值,是一位格守傳統的功力型書法大家。他的篆刻取逕漢人,間仿宋元,醇厚而古雅,但不輕易奏刀。白蕉曾自評自己:詩第一、書第二、畫第三。
書畫尚有潛力
在藝術市場上,上世紀90年代他的作品很少在各大拍賣場上露面,1995年朵云軒曾推出過白蕉的《行書》扇片,以0.2萬元成交;另一幅《幽蘭圖》立軸,以1.2萬元成交,顯然,書法價格不理想,繪畫價格也一般。步入20世紀后,白蕉的作品開始在各大拍賣場上亮相,2000年他的《行書》四屏在北京榮寶拍賣會上以1.92萬元成交,2001年他的《蘭花》扇片被上海國拍拍至0.55萬元;2002年他的《蘭花、行書》成扇被朵云軒拍至1.7萬元;2004年他的2件《書法》分別被朵云軒拍至3.08萬元和1.76萬元。2007年《蘭惠圖》在西泠印社獲價12.1萬元,繪畫作品價格首次突破了10萬元大關。2006年《行書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手卷在中貿圣佳拍賣會上,以12.1萬元成交,2010年當中國嘉德再次推出此作時,受到了各路買家的追捧,最后以31.36萬元被一買家收入囊中。2012年《行書四屏》在嘉德獲價52.9萬元,此也為白蕉書法作品最高價。2013年《行書16對聯》在西泠印社以31.05萬元拍出。從上可以看出近幾年白蕉的作品略有上揚,但總體看,白蕉作品不為人看重,已淪落為冷門人物之列。不過,從其藝術成就與同時代書畫家比較而言,白蕉書畫價格被嚴重低估,后市能否走強,尚需觀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