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明春拍將于6月21日舉槌(6月19-20日預(yù)展),古代、近現(xiàn)代、當(dāng)代書畫精品將悉數(shù)亮相,其中明末名將史可法草書領(lǐng)銜古代專場,更有海派巨擘趙之謙、晚清重臣張之洞、蘇州名士吳大澂等名家助陣。

史可法 草書《陪鄭廣文游將軍山林十首》(局部)

史可法 草書《陪鄭廣文游將軍山林十首》 紙本 手卷 30×584 cm
著錄:一、《私立中華書局函授學(xué)校·書法函授范本·史閣部草書杜詩真跡》中華書局;
二、《史閣部草書杜詩真跡》中華書局,1922年,高野侯著;
三、《念圣樓讀畫小記》P32,臺灣省立博物館主辦,文皇雜志社出版,1961年4月。

史可法草書杜甫詩 梁啟超題跋

史可法草書杜甫詩 王亞南題跋

史可法草書杜甫詩 王震題跋

史可法草書杜甫詩 吳昌碩題跋

史可法草書杜甫詩 許蘊白題跋
史可法督師揚州時清軍攻城,其被俘不屈而死。后來清乾隆帝因其忠義,追謚為“忠正”,史公書大氣磅礴,草書勁拔俊逸,一則反映其從容淡定的秉性,二可觀其剛烈忠貞的品格。此書法錄于兩本權(quán)威著作。
此草書長卷初由清高士奇珍藏,約兩百年后輾轉(zhuǎn)入藏臺灣收藏家李逸樵處,梁啟超便在李處觀得此書,贊嘆不已。之后,從李處歸入丁念先處,至此入藏念圣樓,編號59。書后題跋者依次有梁啟超、許蘊白、吳昌碩、王亞南、王震。題跋者無一例外用了“敬”字,敬觀史公書,拜見忠正士,后世藏者,可寶也。
史可法(1601-1645),字憲之,一字道鄰,籍大興,河南開封人。崇禎元年(1628)進士。以兵部尚書大學(xué)士督師揚州。城破被執(zhí),不屈而死。謚文忠。清高宗追謚忠正。

張之洞 楷書七言 描花箋本 對聯(lián) 137×33 cm×2
張香濤以晚清重臣聞名,力主洋務(wù),而其深厚儒家學(xué)養(yǎng)亦不容小覷。鄉(xiāng)試解元,殿試探花,躋身翰林的張之洞自然也詩文俱佳,字嚴(yán)謹(jǐn)有法度。此聯(lián)書與文皆風(fēng)雅,可一窺張氏才學(xué)。

趙之謙 隸書七言 水墨紙本 對聯(lián) 141.5×34.5 cm×2
出版:一、《趙之謙》,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7年1月。
二、《趙之謙書畫集》(上)P303,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1年。
三、《趙之謙書畫編年圖目》P10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說明:本拍品為唐云舊藏。
“獨立者貴”,趙撝叔此言不虛。其詩書畫印俱精,融合實屬不易,更融北碑意于行書中,飄逸中見凝重。此聯(lián)書蘇軾名句,行筆多中鋒,揮灑自如,當(dāng)晚年筆。此聯(lián)曾經(jīng)唐云珍藏,鈐鑒藏印三方,足見其喜愛之情。
趙之謙(1829-1884),字撝叔,號冷君等,浙江紹興人。咸豐九年(1859)舉人,官江西鄱陽知縣。精于書畫篆刻、金石考據(jù),畫工花卉,為近代寫意花卉之開山。

吳大澂 篆書七言 紙本 對聯(lián)157×42.5 cm×2
出版:《明清書畫選集》P71,河南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1年5月。
說明:上款人“紫棠”應(yīng)即徐敏中(清)字紫棠,四川敘永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官工部主事。
吳愙齋自幼習(xí)篆書,又以藏金石為趣,兼擅治印,故篆書功底深厚,寫名聯(lián)流暢自如,別有一番古韻。清一代篆書名家眾多,然其結(jié)體用筆多有獨到之處,對后人影響深遠(yuǎn),堪稱篆書典范。此聯(lián)書與朝中同僚徐敏中,政務(wù)之外互以文人相待,雅趣盎然。此聯(lián)書與朝中同僚徐敏中,政務(wù)之外互以文人相待,雅趣盎然。
吳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恒軒,晚號愙齋,別號白云山樵等。江蘇蘇州人。吳湖帆祖父。工古籀文,兼長刻印,作山水、花卉,精鑒別,喜收藏。有《說文古籀補》、《古字說》、《愙齋集古錄》等行世。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