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術界和社會上關于畫派問題有許多爭議,存在 不同的看法,可謂各說各的話,各說各有理。有些在學術上比較嚴謹的專家害怕觸碰這根是非多的紅線,選擇不發聲;而參與討論者對畫派持否定看法的多,支持的 少。最近看到四川大學教授范美俊先生關于畫派問題的系列文章,如《先要有畫,再說派》(《中國文化報》2014年2月23日)、《現在的畫派在忙啥?》 (《國畫家》2014年第2期)等,對其觀點我感同身受。因為我也是在各專業報刊推出“以云法造境構建云海畫派新樣式”、為畫派努力的一個畫家。我認同范 先生的觀點,因為在我們當下環境中,由于受一些不良習氣的影響,講空話、吹捧浮夸、錦上添花的人多;講真話、實事求是、雪中送炭的人少。這可說是我們美術 界的一種通病流弊,無疑會對中國畫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
對于范先生提出的“先要有畫,才有派”的觀點,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客觀、公正的評判標準。如果能堅持這種以事實說話的標準,我們許多似是而非的爭論也就 多余了。因為所謂的以地域而形成的畫派在當今交通便利、信息傳播高度發達的時代,也應該終結了。以往由于在相對封閉的地域中,畫家相互影響而形成的具有共 性特征的群體現象,是根本不符合時代的,也是不現實的,而且還可能是有害的。
另外,有人提出畫派一定要有相當的人數,我也是持反對意見。就如歷代的詩詞曲賦、戲劇小說、音樂繪畫等藝術創作,根本都不可能由多人合伙創造而流傳于 世。因為真正的藝術創造都是生命個體從獨立思考開始,有了自己對藝術獨特的認識理解,對宇宙自然、人生社會的體悟,才能在藝術形式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 才會有鮮明個性風格的作品問世,繼而影響他人,共同推動發展。那些趨同的筆墨、群體的情感、大同小異的樣式,都是與真正的藝術創造相背離的;那些強調合 伙,認為拉幫結派、人多勢眾才顯得有力量的想法,也不是藝術家應有的創造思維,也根本不符合藝術發展的規律。
還有,我們開展畫派問題討論的目的是什么?這也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我認為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推動中國畫往前發展。縱觀中國畫藝術的發展史,特別是山水畫 到宋朝已經達到了非常完整的體系,此后的幾百年間,正如黃賓虹所說“唐畫如曲,宋畫如酒,元畫如醇,元以后之繪畫如酒之加水,近代繪畫如水無酒,淡而無 味”。確實,這幾百年間沒有多大的變化,除了部分劃時代的大家,大部分畫家都是在原有模式上千萬遍地翻新。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如金陵畫派、李家山水等,才 與傳統繪畫樣式拉開了距離,有了新面貌的出現,這是有目共睹的。我認為中國畫的發展應該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通過創新不斷提高發展。而正確的態度、科學的藝 術發展觀應該是把傳統作為一個起點,注重創新的畫家們在深研傳統、汲取傳統精華的基礎上,融入對大自然、人生、藝術的時代思考和個性體驗,獨辟蹊徑,各行 其道,才能創作出與古人不同,與今人相異,既有傳統又有創新,既有獨特的技法,又有新的內容、意境的新作品出來。中國畫的發展不應該把大家都吊死在一棵大 樹上,應該允許保守者存在,更要鼓勵創新者推陳出新,并以榜樣的力量帶動更多人,使中國畫更加豐富多彩,真正實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共推中國畫繁榮發展 的新局面。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是在藝術價值評判標準較為模糊混亂的環境下,美術界領導者、學術界權威人士的推動作用和科學的引導機制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導 向的引領、方向的把握,是民族藝術良性發展的關鍵。當前各種美術話題的討論以“對中國畫的發展起到什么樣的作用?”為前提和核心,就顯得十分重要和關鍵了。
回到畫派問題,就云海畫派而言,不是 畫云的畫家聚集就可以成派。其核心還是:能否以過去淡化忽視的云作為表現主體,拓展中國畫的表現空間;能否以骨法用筆的筆墨精神,去鍛造新的筆墨語言,豐 富中國畫的表現技法;能否融入時代精神和個性思考,創造一種別開生面的藝術人文精神境界;能否在藝術觀念、學術理論、系列作品等方面形成一種完整的體系。 舍此,奢談畫派也無益!總之,中國畫的發展需要有更多真正具有藝術特質和創造精神的畫派涌現。
中國畫的發展需要畫派
中國畫的發展需要畫派
中國畫的發展需要畫派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