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波
1972年生于山東鄒平;
2002年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
濟南大學美術學院油畫教研室主任。
2005年,參加“山東省風景油畫展” 獲一等獎
2005年,參加“2005山東省體育美展”;
2006年,參加“山東省寫實油畫展”;
2006年,參加“仁川國際美術交流展”;(韓國)
2007年,參加“銳--2007山東當代油畫家作品展”;
2008年,參加“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 經驗·實驗——2008山東油畫展”
2009年,參加 “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山東展區)
2009年,參加“2009南京油畫名家邀請展”(南京)
2009年,參加“香港十人聯展” (香港)
2009年,參加“歷史記憶·生活感悟 ——紀念建國60周年山東省油畫作品展”
2010年 “參加印象中國——中法藝術家交流展”
2010年,參加“畫道文心”畫展
2010年,參加“亞洲藝術博覽會” (北京)
2012年 參加“全國美術名家邀請展”(北京)
2012年 參加“中國,中國!山東油畫作品展”
2012年 參加“山東省美術作品展”
2013年入選“影響中國2013年度媒體關注的新銳油畫家”
2001年 出版專著《素描通》
2002年 出版專著《石膏掛像素描》
2003年 參編國家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教材《美術》
2008年 多幅作品收錄在《高校素描教材》
2012年 出版專著《素描肖像》、《林波·油畫》
多幅作品被各種機構及個人收藏。
作品收錄在《當代藝術年鑒》、《環球藝術》等刊物書籍中
意象與意境
意象油畫是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油畫本土化、民族化探索的必然結果。更深刻地說,它是把東方文化觀照自然的意象思維方式和表述經驗投射或轉換到油畫語言的審美結構中而形成的一種東方油畫。
意象油畫在對中國傳統繪畫寫意性的借鑒上并不僅僅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隨著眾多本土油畫家創作觀念的轉變,結合中國傳統繪畫寫意性的表現語言逐漸走向油畫藝術語言的“氣韻生動”和“意境美”成為一種本能的、順理成章的本土化探索。
意象油畫將西方傳統油畫印象派的光、色和繪畫技巧與寫意水墨畫的“似與不似”造型和筆墨技巧相融合,吸收了現代繪畫中的抽象形式, 注入了中國傳統文人畫的“天人合一”的意象審美。
所謂“意象”,就是以象寓意的藝術形象。‘意’就是作者的主觀情意,‘象’就是作者感受到的客觀物象。“意象”是作者意中之象,不同于純客觀存在的物象,它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形象。而“意境”是東方人從事藝術創作時所追求的一種至高境界,是作者在作品中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是作品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同時也包括作者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
“意象”與“意境”,雖有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屬于兩個不同的美學范疇,有著各自獨特的內涵和審美特征。同時“意象”和“意境”有著包容與被包容的關系,“意象”無窮的張力形成了“意境”整體上無窮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許多客觀存在的物象,它們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賴的關系。“意象”是一個個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觀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實在的、具體的。“意境”是一種境界和情調。它是通過形象的表達或誘發,是體悟的、抽象的,是一種氛圍。“意象”的組合構成“意境”,“意象”是構成意境的手段,“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它滲透了作者的審美意識和人格情趣。“意境”是作者借助多種藝術方法創造出來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物我同感的美好的藝術境界。
在創作觀念上,意象油畫同樣追求的是“隨物宛轉”、“與心徘徊”。就創作主題而言,不是局限于一時一地的形象再現,而是提煉、綜合對審美客體的印象與感悟。它不僅指在直覺感性中把握理性經驗的創作過程,而且指以意構境、造型、生色、抒寫四個方面中任何一種或幾種組合的視覺特征。意象油畫作為西方語言本土化的一個最大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它的文化身份和文化歸屬命題。它們最大的區別在于意象油畫最大程度地滲入和包蘊了中華民族的人文氣質與文化心理。因此,盡管意象油畫的邊界十分寬泛,但它的內核非常鮮明——中國人的文化性和文化性的中國特征,即作品怎樣透現和凸顯中國人的文化觀念、人格境界和品味格調。
在技法層面上,意象油畫融入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筆墨韻味,將“氣韻生動”作為作品的重要標準。在調和劑的運用上借鑒了中國畫用水的濃淡干濕、水墨交融的技巧,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偶然效果,有虛實相生的視覺享受和渾然天成之美感;從具體的技巧角度上講,油畫的筆觸表現力更強,筆法更為豐富多彩。不但有中國傳統繪畫的干筆、枯筆用筆,還有刀筆并用,產生富有節奏感的厚薄筆觸和豐富的肌理,做到剛柔并濟、厚薄有序、干中有濕、干濕融合。中國傳統繪畫中講究“骨法用筆”,即講究中鋒、側鋒、順峰以及逆鋒等運筆技法,采用破、擦、點、染等技巧,這一點與意象油畫的筆法頗為相似,在表現線的剛柔、粗細、方圓、疏密、與墨的干濕、濃淡等方面會產生一種韻律感。油畫用筆強調“畫”,水墨畫用筆注重“寫”。
意象油畫用色或豐富和諧,或簡練概括,油色交融酣暢淋漓。力求為平面化的視覺效果升華出單純、凝練的品位。而水墨畫中用筆強調手隨心至—提、柔、按、壓,追求力度和厚度。平、圓、留、重關系協調,講究用筆的程序性和節奏感;順、逆、疾、除,氣脈相連,筆筆都會流露出“書法”的印跡,融主觀意念于客觀之中。和水墨畫一樣,意象油畫也講求筆法的含蓄和力度,但不同的是用筆強調突出對象的體與面的結構和轉折,再結合色彩的冷暖、明暗、變化呈現出體感很強的視覺效果。意象油畫創作中常見到留白、飛白的表現手法,這是由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中的枯筆“飛白”留空罩染的技法而來的。
意象油畫的揮灑寫意是建立在油畫本體藝術語言上的一種民族表現形式,脫離油畫本體的寫意,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意象油畫中隱含著中國繪畫的筆墨精神和線的文化,在其美學觀價值中體現為:枯濕濃淡、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等富有生命節奏的技法運用。如此豐富的表現形式產生了獨特的藝術意味。繪畫的審美并不局限于所表現的主題,還在于表現語言自身的本體美。中國傳統繪畫強調的是“以形寫神”,“形神兼備”。而意象油畫在表現具體物象的同時更加注重的是畫面美感的經營,因此,藝術形象的塑造無論是表現的還是再現的,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在繪畫的創作過程中都能代表一定事物的本質特征與藝術面貌。意象油畫的意象美不僅體現在筆觸的節奏、和諧的色彩以及點線面的構成,更重要的是融合了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意境”與“氣韻”等審美元素。
縱觀當代中國意象油畫作品,我們無不感嘆意象油畫魅力之所在,其形式多樣,造型之隨“意”,技法之精湛,意境之深遠是西方繪畫所不具備的。它寓示著東方獨特的中國哲思、一種詩化意境的人生審美觀照。不論人物、風景還是景物,如果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技法語言去表現它,必將顯得蒼白、空洞,毫無生機。在中國近現代風云變幻的美術思潮中,新與舊、傳統與改良、國畫與油畫這諸方面的論爭都凸顯著中國繪畫藝術蹣跚前行的痕跡。意象油畫正是幾代藝術家孜孜不倦探索的屬于我們本民族表現語言。
作品欣賞:

布谷聲聲80cm×65cm

窗外50cmx40cm

春花正開200cmx100cm
晉北初秋60cmx50cm

老井80cm×65cm
六月75cmx90cm

蒙山寫生之二60cmx50cm

蒙山寫生之一60cmx50cm
塞外秋色60cmx50cm
雪原 90cm×110cm 林波 2006
銀裝Ⅱ 91cm ×61cm 林波 2006
西口古城墻之二60cmx50cm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