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語有云:“林無石不幽、園無石不秀、廳無石不華。”
近年來,在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之一——賞石文化逐漸贏得認可,收藏價值也不斷提升。
日前,在沈陽第四屆古博會上,一位沈陽商人豪擲三十萬元買下一塊賞石,一時間更是引發了收藏圈對賞石的關注度。業內人士表示,藝術市場的快速發展令賞石收藏與投資成為一個新趨勢,未來賞石價值將“錢”景無量。此外,業內人士表示,在日漸火爆的觀賞石市場,也不乏魚目混珠的現象,收藏時要謹慎小心。
古博會上賞石備受關注
現狀:沈陽商人30萬元買賞石
在5月23日舉辦的第四屆古博會上,在上萬件令人目眩神迷的古玩藝術品中,一些造型奇特的賞石頗受關注。一位40多歲的沈陽園林商人以30萬元的高價將一款形奇、色美的黃白靈璧石“秒殺”后,一時間引發了沈陽收藏界對賞石的關注。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觀賞石投資逐漸進入了主流收藏和投資藝術品市場。“一些資深的藏石大家與企業家,早已預測出賞石藝術品的巨大利潤空間。他們不僅出手快,而且肯投入,不少人以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元的投入,買進賞石藝術精品,市場交易已十分活躍。隨著他們的涉入,精品石的價格每年都在成倍上揚,觀賞石價值‘錢’景無量。”沈陽市古玩商會會長孫屹告訴記者。
原因:文化產業帶動賞石價值
然而,很多人不解,賞石因何有這么大的魅力,讓人不惜重金購買?
遼寧省珠寶玉石行業協會會長徐萬臣認為,長期以來賞石價值一直被低估,直到近幾年來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令賞石的發展趨向于關注自身文化藝術價值、經濟價值的新方向。“從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賞石熱開始,從最初簡單粗價值、經濟價值的新方向。“從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賞石熱開始,從最初簡單粗暴的挖掘售賣中漸漸沉淀,從撿漏收藏到如今的收藏熱,賞石歷經30多年的發展過程。”
徐萬臣表示,在多年前,賞石并不被文化市場認可,主流收藏界更是對賞石嗤之以鼻,賞石當普通石頭買賣讓業界的人都很痛心。“不過,近年來,隨著家庭居室空間的增大,文化需求的升級,為賞石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很多人涌入賞石領域,造成賞石交易空前活躍。賞石經歷了從尋石自樂,撿漏收藏到石種挖掘,攤點、網絡經營再到如今收藏市場的全面繁榮的一個過程。”
趨勢:賞石收藏有“錢”途
業內人士認為,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培養,如今國內的藝術市場已經呈現出爆發性增長的態勢。而伴隨文化產業振興政策的出臺,讓賞石文化價值的提升也迎來了發展契機,藝術市場的快速發展也令賞石收藏與投資成為一個新趨勢,未來賞石收藏將“錢”景無量。
在沈陽南京街附近某經營賞石項目的秦師傅,進入賞石領域近20年,見證了中國賞石市場的發展。在秦師傅看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藝術品都能夠持久升值,而是需要滿足兩個條件:首先是稀缺性或不可再生性;其次是文化內涵深厚,大眾接受度高,有較強的文化象征意義。
秦師傅認為,賞石之所以會逐漸受到收藏界的歡迎和認可,是因為它滿足人們對文化藝術品的要求和期望。“如今賞石收藏開始從小眾走向大眾,但要形成真正的收藏市場,則需要重建賞石的價值體系,其中對傳統文化藝術鑒賞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必經之路。”
提醒:謹防魚目混珠現象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觀賞石交易仍屬于零散型、攤販式、小規模的初級市場,基本沒有行業引導,沒有形成專門的成規模的觀賞石交易市場,不僅層次低、規模小,也難以形成規?;a業化布局。
此外,業內人士表示,與其他收藏品一樣,若某一品種賣出好價錢,其仿制品就會層出不窮。在日漸火爆的觀賞石市場,不乏魚目混珠的現象,收藏時要謹慎小心。
對此,遼寧省珠寶玉石行業協會秘書長馬凌表示,市場上的偽劣賞石主要是通過人為加工而成,收藏者應從石肌的水洗度、石皮色漿,石頭的造型這幾方面辨真偽。“一般情況下,傳統供石、山石容易造假。傳統供石大多屬于碳酸鹽類巖石,質地較為松軟,而山石在清理表層皮殼風化土時,常會有人工雕琢現象。投資時應對精妙的地方細心觀察,看其紋理、肌理是否自然,與主體是否渾然一體,是否經人工雕琢等。”
與此同時,業內人士還介紹說,拍賣機構舉行的拍賣活動,是觀賞石收藏愛好者購買觀賞石、鑒定觀賞石價值的最好去處。“市場上暢銷的就是好石頭”這一觀點并不可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