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盛2014春拍將迎來新一季拍賣會,本次將隆重推出“拓展的邊界——中國當代雕塑”專題。在此特邀何桂彥作為學術主持,以其獨特的視角來為我們梳理中國 當代雕塑史。如果將“星星”美展作為其中的一個起點,截至到今天,中國當代雕塑已有三十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但是,怎樣去看待中國當代雕塑所取得的成果,尤其 是在進行藝術史的梳理與書寫時,以什么樣的角度切入,以怎樣的價值標準予以衡量,至今雕塑界也沒有一個相對明確的標準。在何桂彥看來,中國當代雕塑“當代 性”的顯現也是多層次,多角度的,其內在的發(fā)展軌跡同樣是豐富多樣的。

焦興濤 真實的贗品裝置 樹脂、漆、銅、鐵板、白色大理石
現成品 尺寸不等 2004-2013年
焦興濤的大型雕塑《真實的贗品》,善于把類似于日常物品的雕塑重新融入到一個日常化的環(huán)境中,藝術家把這個過程看作是“藏雕塑”。 “藏”既是一種手段,也有著觀念化的訴求。藝術家努力呈現給生活現實的某種特質,真實的“贗品”。焦興濤是因其20世紀90年代中期一批解構風格的作品而倍受雕塑界矚目的。在后來的創(chuàng)作中,藝術家在突破傳統雕塑的語匯,拓展新具象雕塑的表現力,消解雕塑與裝置的既有邊界,以及探尋雕塑的觀念化表達等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

李占洋 山城夜色(3/4) 玻璃鋼著色(H)166×400×93cm 2001年
李占洋的場景雕塑《山城夜色》塑造的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當代中國世俗精神圖像。“他的雕塑語言是戲謔而直白的,他經常把藝術經典、民間故事和社會生活中的 各種圖像資源移植組合到雕塑中來,令觀看者感受到某種猝不及防的另類真實。作品《山城夜色》以濃重素顏的基調表現了重慶夜生活空間中活色生香的奇異場 景。”(李旭)

隋建國 中山裝(6/10)玻璃鋼 噴漆(H)62×50×31cm
隋建國的《衣缽》系列將中國人有著最深情節(jié)的中山裝作為雕塑中的主角,以解構、重組的方式,將中山裝化為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文化符號。這一鮮明的文化符號承載著 不同社會群體不同的記憶和思考。隋建國懷著他對于人文關懷和社會批判的雙重個性,以他強烈的知識分子氣質和現實主義意識,把文化思考帶入到藝術當中。

展望 漂浮石(1/4)不銹鋼(H)66×90×60cm 2001年
展望的《漂浮石》將工業(yè)生產的產物和原材料——不銹鋼,運用到制作原本是自然的象征的石頭上,使得石頭具備了另類的審美體驗。展望投放漂浮石也成為他的一 項行為藝術,他把他創(chuàng)造出的石頭放置到自然環(huán)境中,讓人造的石頭去經歷隨波逐流的自然的過程。展望的漂浮石含蓄的表達了當代人對于生活和社會的困惑,但同 時又將傳統文化的歷史和現實結合在了一起。

譚勛 3.3㎡(2/8) 蘇州御窯金磚、鋁板 、不銹鋼 2014年
尺寸可變3種規(guī)格198×165cm156×110cm176×66cm
譚勛的《3.3平米》,依然是山。深淺不一的灰磚,沿著地面整齊地平鋪開來,擺放成巨大的矩形,非常完形的極少主義氣質,單純但不單調,簡潔但不乏味。該作品演繹了意象茶海,嶙峋山石間,俯瞰萬里江山。愜意品茶時,與山水為伴,自有一種回歸傳統文人生活的體驗。

蔡志松 玫瑰(1/1)鉛皮 40×40×5cm 2010年

UNMASK半透明10(1/12) 銅(H)61.5×50.5×25cm 2008年

劉建華 水中倒影 瓷器(H)41×196×7.7cm 2003年

于凡 哈啰之二 (1/6)玻璃鋼噴漆(H)130×40×50cm 1999年

蒼鑫 奇花異草系列No.157木、碳(H)140×70×90cm 2007年

吳高鐘 西服 裝置[木雕,毛發(fā)等](H)85×48×22cm 2008年

向京 懷抱(1/7) 玻璃鋼著色(H)65×50×23cm 2010年
此外,還將推出蔡志松的《玫瑰系列》,UNMASK《半透明》,劉建華的《水中倒影》,于凡的《HELLO之二》,陳文令的《幸福生活》,蒼鑫的《奇花異草》,吳高鐘的《西服》等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