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新石器時代的陶豬、陶網墜,有夏商時期的陶鼎、陶罐,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各種陶器,有紅軍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用過的陶缸,更有改革開放后有標志意義的陶制品。”介紹起自己的陶器,湖北藏家程遠斌如數家珍。30年多來,他收集楚陶逾萬余件,近日擬出版《湖北陶瓷》一書。昨日,記者造訪了他位于武昌區黃鸝路附近的住所,160平方米的房子儼然一個“陶的世界”。
陶器串聯7000年荊楚歷史
“這里只放了一千多件陶器,其余的都在天門老家,幾乎覆蓋了上下7000年的歷史。”程遠斌講起自己的收藏,信手拈來就是一段有趣的故事:“這個陶瓶是道光二年的,上書‘垂柳池塘淡淡風,麗日長空朵朵云’,正反映了當時當地的天氣。”程遠斌認為,陶器不僅能串聯起荊楚大地的歷史,還能傳承著民間智慧:“八王面前一對瓜,一顆明珠在王家,二十三天下大雨,和尚口下吐泥巴。這是字謎壇,謎底就是‘金玉滿堂’。”
據程遠斌介紹,我省曾有陶器廠148家,瓷廠24家,光武漢市就曾有漢口瓷廠、黃鶴瓷廠等10多家陶瓷廠,“這不僅說明湖北陶瓷業歷史上繁榮,更說明楚地人民有鮮活的創造力”。在他看來,湖北陶器帥氣、大氣,“幾百斤、一人多高的缸不少見”。湖北陶多為實用器,人們一見到這些器物就感覺熟悉、親切,因為其展現了湖北特有的傳統習俗和風情。
“搶救”楚陶迫在眉睫
現年65歲的程遠斌出生于天門九真,“我家和京山、漢川相鄰,這兩個地方正是湖北民間陶瓷文明的源頭。我父親、祖父又都是挑‘窯貨’的。”耳濡目染下,程遠斌參加工作后便開始收集楚陶。
在巴東等地工作時,他一到下雨天就跑出去,找尋被雨水沖刷出的陶器,有人就開玩笑說,程遠斌是在“撿垃圾”。“一次北京之行給了我走下去的信念。著名文物鑒定專家耿寶昌看到了我收藏的楚陶,感嘆‘湖北還有這樣的東西’。我才意識到,中國陶瓷史上沒有楚陶的地位,是因為湖北人自己沒有系統收集和研究。”
30年來,程遠斌共積累了100余萬字的文字資料,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成果。但他仍表示,楚陶正面臨即將消亡的危險,搶救工作迫在眉睫:“我年齡大了精力不夠,目前出版也面臨資金問題。我愿意將我的收藏悉數捐贈,得把楚文化的根留下來。”
湖北藏家30年收藏萬件楚陶 串聯荊楚7000年歷史
湖北藏家30年收藏萬件楚陶 串聯荊楚7000年歷史
湖北藏家30年收藏萬件楚陶 串聯荊楚7000年歷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