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紅山古玉器”正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的會員龐原投入八年時間,收藏了2000多件紅山玉器,不為獲利,只為辦上一座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博物館,向世人展示這段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

龐原,深圳市匯三盈拍賣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

玉三人族鸮紋托豬龍祭壇 紅山文化
高42.5厘米 徑26.8厘米
龐原簡介:
1958年10月生于陜西省西安市。現(xiàn)任深圳市匯三盈拍賣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自1985年開始收藏古錢幣、中國紙幣,2006年開始收藏、研究紅山文化古玉,現(xiàn)已收藏紅山文化古玉約2000余件。2011年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出版了《民間藏中國古玉全集》o新石器時代編o紅山文化o卷一,其中收錄了本人藏品100余件,并得到周南泉、孫學海、雷從云、華義武等老師好評。另收藏有戰(zhàn)國、漢代古玉器逾150余件。
“紅山文化”這一詞,即使是在美術(shù)史和歷史教科書里都未有太多提及。它距今五六千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紅山古玉器”正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的會員龐原投入八年時間,收藏了2000多件紅山玉器,不為獲利,只為辦上一座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博物館,向世人展示這段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
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2006年尾,龐原和一位多年不見的朋友在深圳不期而遇,聊天敘舊時,朋友對他談起了近十年來收藏紅山文化古玉的故事。這一次的長談讓龐原走進了一個從未感知的史前文化收藏、研究的天地。
“初見紅山古玉,是一種完全看不懂,但又令人震撼的感覺,對遠古先民遺存的信息有一種似曾相識般的奇特感受。”看過朋友收藏的紅山古玉后,直覺告訴龐原紅山文化古玉很值得去了解和研究,于是他接受了朋友的提議,和已經(jīng)有了收藏經(jīng)驗的瀚玉軒陳衍一起去了解紅山古玉文化。
對于個人來說,收藏是件大事,涉及到資金、時間的和個人經(jīng)歷等諸多問題。龐原和朋友收集、閱讀了當時所能找到的紅山文化資料,從大體上知曉國內(nèi)外關于紅山文化以及紅山古玉研究、收藏的基本狀況,以及存在的分歧和爭議。
對于紅山古玉的爭議一直都有,這也的確給許多人帶來很大困擾。“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對于一個紅山古玉的收藏者而言,要有自己的見解。
再決定開始收藏紅山玉器之時,龐原就和其他幾位藏家一起驅(qū)車專程赴錦州等地的紅山玉仿制作坊,觀看了整個仿制過程。隨后又去看紅山遺址、紅山祭祀壇、紅山巖畫,在敖漢旗、北鎮(zhèn)、通遼轉(zhuǎn)了一大圈,由熟悉的人引薦,收了不少紅山文化的玉器。為了保證手上的東西不要有大的偏差,龐原特意把這一次收來的玉器請北京市文物局的華義武幫忙掌眼,龐原說:“華義武老師對這些評價很高,其中一件藏品,華老師說,‘這是無價之寶’。”
在摸清了基本情況之后,龐原最終下定了收藏紅山文化古玉的決心,也定下了長期收藏、研究紅山古玉的目標。之后的每年,龐原都會去紅山遺址考察、收集古玉,他自信地說,“現(xiàn)在見得多,幾乎不會走眼。已經(jīng)可以做到看到桌子上一百件東西,幾分鐘我們就可以把不對的東西給拿出去。”

玉牛首座龍鳳

玉瓦溝形器
尋華夏文明的引領者
隨著紅山古玉收集越來越多的時候,龐原對紅山文化也越來越熟悉,想法就改變了。他覺得這是我們民族留下的一些很珍貴的東西,就想用10年的時間,從面兒上把它們收藏齊,能夠讓這份文化傳承下來。
“國外的一些教科書,還有人類史前史,基本上是在5000年前左右,超過5000年的基本沒有。我們國家大概排在夏商周青銅器時代,也就大概距離現(xiàn)在3500年。但如果把紅山文化加進來,我們的文化就超越了5000年至7500年。”龐原認為,紅山文化不僅是華夏文化的最早文化,也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文化。
如今,龐原收藏了有2000多件紅山文化古玉。建立一個紅山文化博物館的想法一直纏繞著他,“我感覺到東西收藏的有一定量了,這是一定要給世人看的,而且這也是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盡一份力。”建立這所博物館把它開放給國人和外國來賓看,到現(xiàn)在整整8年時間,他還是堅守這個想法。
對于有專家說,紅山玉器就三百多件,龐原否定了這個說法。“很多所謂的專家,并沒有親自去過紅山遺址考察,沒有大量看過紅山古玉。如果因為不了解就去下這些判斷,會對中國文化造成一種傷害。” 在日本,有不少研究者在追尋這紅山文化的發(fā)掘與研究。敖漢旗博物館的館長和日本方面合寫過一本書,內(nèi)容是關于人類的遷徙。“紅山玉發(fā)展起來以后,在當?shù)兀热绨綕h旗一個地方就有1500個地址,何止300件東西。”
韓國和日本對于紅山文化的研究對龐原觸動很大。在收藏時,龐原曾聽人說,韓國的一些藏家在大連和沈陽,把確認過的紅山玉器帶就運往韓國。據(jù)說,韓國人把這些東西運過去后,埋在韓國的地下,然后再挖出來,就理直氣壯地說這些是他們的文化。“這種就叫”文化移植“,是非常可怕的。”
傳承紅山文化,首先一定要引起國家重視,龐原有些無奈地說:“目前,對于紅山研究出現(xiàn)‘民間熱,政府冷’,但是這一塊涉及到了文字的起源、玉器加工的起源。”龐原用這幾年的時間,紅山古玉已經(jīng)找得差不多了。他呼吁,民間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一定要辦一個有規(guī)模的博物館,紅山文化的東西擺在那里以后,它自己就會向你說話的,不需要人去講很多東西,這就是文化傳承,能把我們國家的文明史往前推了2000至4000年。
古玉的真情流露
收藏家除了要深刻了解自己藏品在國內(nèi)外的地位、價值,還必須具備看懂、鑒賞、甄別精品的能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鑒賞”二字對于紅山古玉收藏而言,“鑒”是藏品對否的關鍵,是前提。比如為了真正弄清紅山古玉馬蹄形器的加工方法,直到2011年龐原才找到了內(nèi)壁留有明顯繩切割痕跡的馬蹄形半成品和外壁同樣留有明顯繩切割痕跡的馬蹄形器芯。
隨著時間的推移,龐原總能看到之前未見的不同玉質(zhì)、功能、器形、工藝的紅山玉器,著實讓他清醒了很多,再次提醒自己不要停下考察、研究、收藏的腳步。關于紅山文化中龍的起源和崇拜,紅山玉器中很少見到的兵器,紅山文化與東亞文化的關系,諸多問題一步步從未知到了解。
觀古玉,可以看到這原始物件的真實流露,對于我們現(xiàn)代的人是有吸引力的。紅山文化玉器的神韻是非常奇妙的,很難用一兩句話去形容。古人定義玉器“石之美者,玉”,紅山的包漿和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其他考古的包漿都不一樣,紅山的古玉是直接接觸土壤掩埋,基本和空氣斷絕,表面很多一點傷痕都沒有。在沙地里出來的玉器保存的非常好,上面有一層白粉,把這層白粉輕輕地揉掉它,包漿馬上就出來了。
龐原給我們展示了一件玉獸面紋馬蹄形器,岫青美玉,帶雜質(zhì),有色漿。其上大下小,外面刻有牛首圖案。下兩側(cè)有象鼻孔似為穿綁所用。可能是當時首領的發(fā)冠、此件是紅山文化中期典型玉器,迄今國內(nèi)學術(shù)界對馬蹄形器的加工過程有爭議,這件2011年收藏的一套馬蹄形器和芯,其色漿明顯,原始加工痕跡保留完整,讓人一目了然,茅塞頓開。遠古先民先將一塊整玉的形加工好后,再用玉髓鉆頭將孔打穿,再用細麻繩或牛筋粘上解玉砂沿切線方向拉動一次成型,并將中間芯子取出,的確讓人大為感概。
另一件玉三人族鸮紋托豬龍祭壇,為岫玉,色漿明顯,表面受到埋土而石化,是紅山文化中期祭祀活動的物品。明顯可以看到下面有三個男子十分虔誠跪地面向外,共頂一個刻有凸弦紋飾的圓盤,在圓盤上放有平底可立的玉豬龍。比較形象地表達出了遠古先民男子以狩獵為主的祭祀活動。
紅山文化包括的東西很廣,除了玉器之外還收集了包括在那加工出來的各種器皿,石器、鋤、鐮,還有一些碾壓的物件。對于這些藏品,龐原表示從開始收藏至今,就本著“只收不賣”的原則。隨著紅山古玉的出現(xiàn),已經(jīng)證明了華夏大地上出現(xiàn)了人類史前的新石器文明,其遠古文明的出現(xiàn)遭遇古埃及古羅馬、古巴比倫的文明。從地域傳播來說影響了長江流域良渚文化、河套地區(qū)的齊家,乃至由齊家文化進一步影響古巴蜀的三星堆文化。我們能通過這些藏品中進一步對華夏民族、對祖先、對我們的文化的追根尋底。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