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我們感慨又一屆藝術盛會來臨的時候,我們可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它本質上是一個藝術品交易場所,在琳瑯滿目的展品之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作品,更是全球藝術市場條件下,中國乃至亞洲藝術品收藏的某些趨向。

西班牙藝術家胡安·赫諾維斯的作品《隨機》深受觀眾歡迎。

展覽現場

張曉剛們的作品總能吸引國內藏家多停留一會,他們的收藏視野主要局限于國內。
2014年5月13日至18日,第二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2014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在香港灣仔會展中心舉辦,如同去年首屆的火爆場面一樣,今年大會吸引來自39個國家及地區、共245間頂級藝廊參與,超過65000名來賓入場。
在我們感慨又一屆藝術盛會來臨的時候,我們可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它本質上是一個藝術品交易場所,在琳瑯滿目的展品之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作品,更是全球藝術市場條件下,中國乃至亞洲藝術品收藏的某些趨向。
香港,灣仔會展中心的巴塞爾現場。許多觀眾經過會展中心三樓的過道時,都會在西班牙藝術家胡安·赫諾維斯的立體油畫《隨機》前停下腳步,并拿起手中的相機、手機頻頻拍照。這是現場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它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藝術家用油畫顏料塑造了路人行色匆匆的動態,密密麻麻的五彩小人“站”在畫布之上,向四面八方涌去。觀眾或許聯想到自己就是畫面上的行人,奔波于城市四周,產生了共鳴。
每年的5月初至6月底香港藝術月,上演逾百場藝術文化活動,其中不僅包括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當代藝術展”以及即將到來的“亞洲古董展”、“佳士得春季拍賣會”等大型藝術活動,也有“法國五月”藝術節、“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等多元化活動。其中,堪稱5月亞洲頭號藝術盛事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最備受矚目。
紐約Acqavella畫廊的曾梵志的《面具》,這是該畫廊唯一一張曾梵志的作品,以300萬美元售出。紐約Acqavella畫廊的曾梵志的《面具》,這是該畫廊唯一一張曾梵志的作品,以300萬美元售出。
普通藝術愛好者的巴塞爾:也許這不是最好的藝術啟蒙方式
在這個藝術的大集市上,有畢加索的紅色公牛,曾梵志的面具,奈良美智的經典小女孩等經典作品,也有用塑料材料制作的顏色絢麗的無袖上裝,面部朝下躺在地上的肥胖男人,或者是以“有錢能使鬼推磨”為靈感的作品……這些來自全球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被畫廊帶到灣仔會展中心,吸引了來自全球的膚色不同的觀眾趨集。
策展人、藝術家、收藏家云集,也有一些諸如甄子丹、劉嘉玲等娛樂明星前往湊熱鬧,但更多的顯然是慕藝術之名而來的愛好者。時常可以看到一群身著校服的學生圍在某件藝術品前,認真地聽著講解。
以家庭為單位的組合并不少。一個美國爸爸拖著子女參觀展覽,他約摸五六歲的兒子用口語化的英文問,“Dad,arewegoingtoseeamovie?(我們準備去看電影嗎?)”“No,wearegoingtoseetheart,justonlypainting。(不,我們準備去看藝術,只是畫作而已。)”聽完爸爸的解釋,還不懂藝術的兒子,發出一陣失望的聲音。
像這個小孩那樣被動地來巴塞爾朝圣的人并不少——畢竟人人都在談論巴塞爾,不談論就像落伍、缺場,缺少了談資。雖然大家都耳聞巴塞爾,但都不知道這是什么回事。不管懂不懂藝術,只要付得起250港元的門票,都可以跑來享受這一場藝術盛會。藝術在這里不帶有森嚴的氣息,作品面前也沒有圍欄,只要你一伸手就能觸碰得到——現場不止一次出現觀眾觸摸作品被管理員制止的場面。
但他們都忽略了一點,這不是一個普通藝術愛好者的美術館,而是一個藝術交易場所。如果你觀察買家與畫廊工作人員的竊竊私語、討價還價,就會發現買賣藝術品與買賣別的商品無異,只是成交價動輒幾萬、幾百萬,讓人想弄明白“它們貴在哪里”而已。
巴塞爾藝術展是從瑞士“空運”到香港的產物。它于1970年在瑞士創辦,2002年于美國邁阿密舉行首展,2013年登陸香港,掀開亞洲新一頁。該藝術展現在每年分別于巴塞爾、邁阿密和香港三地舉行。去年香港首展吸引近6萬人次入場,明年香港巴塞爾將于3月中舉行。
“我不認為博覽會是很好的接觸藝術的方式。”舊金山中華藝術基金會副總監陳暢在現場解釋說,很多人忽略了,進了這個展場,就要用商業的標準來衡量。如果缺乏必要的儲備和思考而來到這里尋找藝術的話,很容易迷失。“不論多資深的人,只能認識了解部分東西,而且有時也會看走眼。況且一個普通觀眾直接來到一個售賣的市場,此前一無所知,怎么會知道自己喜歡什么?”
的確,巴塞爾藝術展的參展藝術品形式多樣,不會像美術館那樣貼詳細的標簽或設置講解。如果缺乏一定藝術基礎就難以理解它的藝術價值,更無從了解藝術品何以“天價”。這也讓上周的一則調侃香港巴塞爾參展作品的微信廣為流傳——作者利用普通觀眾與當代藝術的距離,滿足了國人調侃八卦的心理。但不可否認的是,香港巴塞爾提供了一個機會,在這里你可以看到不同類型的作品,看到一些新奇的、不常見到的東西。這種提供國際視野的機會,是目前經濟蓬勃發展的中國所極度缺乏的。
大腕們的巴塞爾:比往年多了亞洲味
如果是資深的藝術客,逛了半圈會發現,亞洲區的畫廊比去年增多,占了50%左右。上海龍門雅集的年輕掌門人JEFF與去年首屆香港巴塞爾做了比較:“這次比較多亞洲的藝術品,比較抽象、極簡主義,但感覺比去年整齊。去年很多亞洲圈內人士都覺得西方歐洲畫廊偏多,主辦方有協助西歐畫廊傾銷亞洲市場的嫌疑。今年多了亞洲藝術品,可能主辦方也聽到去年大家的意見。”
這是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有意為之。巴塞爾的亞洲總監MagnusRenfrew認為:“要保留亞洲特色,除了參展畫廊名額偏向亞洲之外,專門設置了一個針對亞洲或亞太的單元叫做‘亞洲視野’。”今年,30多家在中國地區有展覽空間的畫廊參與了2014香港巴塞爾,包括北京長征空間、佩斯畫廊、常青畫廊、北京公社、Aye畫廊、博而勵畫廊,上海香格納畫廊、廣州維他命空間、成都那特畫廊等。展會還首次納入了越南、阿塞拜疆、塞爾維亞、挪威4個國家的畫廊。
現場雖然不乏德加、畢加索等大牌藝術家的作品,但更多的是曾梵志、張曉剛、張恩利、谷文達等中國質量保證。
佩斯畫廊展區,在通道邊上最顯眼的位置陳設了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張洹的立體平面作品《春天的罌粟花田》。進入展區,張曉剛的《大家庭》,宋冬的《三十六歷》也都鋪陳開來,顯示出畫廊的專注所在。其中,宋冬的《三十六歷》有12套,這套賣價為36萬。
再如香港漢雅軒對谷文達的推廣,可謂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筆。在三樓展廳的入口,可以看到谷文達的大型頭發裝置作品《聯合國》懸掛在展場上空。該作以于世界各地收集的人類毛發,編織成各國國旗。這是他自1993年開啟的《聯合國》系列創作的一部分。香港巴塞爾藝博會5月14日的開幕儀式就是在這件作品前舉行,主辦方的大力助陣,讓這件作品在一開始就獲得極高的曝光率。就在前一晚,香港漢雅軒于畢打行的空間內揭開了谷文達新作展的序幕,與在巴塞爾藝博會推出的谷文達的作品遙相呼應。與此同時,谷文達個展也在廣東佛山舉行。
如此大手筆的推廣谷文達,在漢雅軒負責人張頌仁看來頗為值得。他對媒體表示:“作為一個以藝術館方式呈現的展覽,必須要有連貫性。谷文達的作品本身面貌足夠豐富,另外,他是一個特別能夠介入大體積的公共空間的藝術家,所以我們認為,比較完整地呈現某位藝術家的話,首選谷文達。”
更巧妙的是,多家畫廊不滿足于只在香港巴塞爾的展場爭艷,同時也不錯過在自己本身的畫廊狠狠造勢的機會。譬如位于中環畢打行的白立方在自己的空間展出洛杉磯藝術家馬克·布拉德福德的最新作品展,漢雅軒呈現谷文達的個展,香港佩斯展示張曉剛的新作展,藝術門畫廊推出蘇笑柏的新個展,K11藝術基金會pop-up空間帶來張恩利的個展“空間繪畫”。也有畫廊以群展的形式,匯聚大批的藝術家,比如香港本土畫廊Ora-Ora進行的是香港年輕藝術家的群展。
畫廊們的巴塞爾:亞洲藏家群體需培養
有趣的是,在巴塞爾博覽會進駐香港的第二個年頭,西方畫廊似乎還在測試亞洲市場的趣味。不少國際畫廊將自己的代理畫家全部“上架”,測試哪件作品符合亞洲行情。例如,在白立方畫廊的展廳,可以看到克里斯蒂安·馬克雷、安東尼·葛姆雷等人的作品;在紐約Acqavella畫廊帶來霍夫曼、德·庫寧、馬蒂斯等作品。這些畫廊經驗老到,不會像第一次參展的畫廊那樣在已售的作品之側標注紅點,“因為我們渴望藏家主動與我們溝通,我們需要了解他們的趣味。貼上紅點會讓有購買欲望的買家失去興趣。”一位畫廊負責人這樣告訴我。
紐約大牌畫廊Acquavella所掛出的唯一一幅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是曾梵志的《面具》,主辦方稱目的是“為了讓亞洲藏家停留一會”。聽起來有點迎合亞洲市場。這件作品定價300萬美金,第二天就被亞洲藏家買走了。至于同場的畢加索的《公牛》,定價3000萬美金,問價的人極少。這種情形被媒體以“畢加索遇冷,曾梵志作品高價成交”作為醒目的標題。
“在展會上脫穎而出并非容易的事,”來自倫敦的VictoriaMiro畫廊的GlennScottWright表示,他發現去年一些西方大畫廊在香港的收獲平平,“這里的藏家依然有限,你必須非常敏感,展示一些在這里相對有名的藝術家。想要銷售一些他們聞所未聞的藝術家作品是非常困難的。你必須培育這種關系。”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MagnusRenfrew也說,“西方畫廊正在運用更復雜的方法考量帶什么樣的展品來,而我們也在思考如何提高展示水準。”
這些事實證明,中國買家的收藏品味還是集中在中國,西方藝術還沒真正進入他們視野。亞洲對于國際藝術市場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藝術展期間,適逢香港藝術月,香港各家畫廊和文化機構同步舉辦了超過150場文化活動上演,讓“藝術”成為全城關鍵詞。包括一年一度的“法國5月LeFrenchMay”藝術節以及5月下旬即將舉辦的“亞洲古董展”、“佳士得春季拍賣會”,將會擦出最耀眼璀璨的藝術火花。成立35年的“HKArtsCentre香港藝術中心”致力于推動區內藝術發展,它的“光影現場”專區成為香港巴塞爾的分會場,展出影像作品49件,香港巴塞爾的目的是為了“與當地的機構保持著一種更有機的聯系”。
今年巴塞爾將藝術氛圍拓展至會場外,邀請德國藝術家CarstenNicolai創作結合聲、光、影的大型戶外藝術“α(alpha)pulse”,將一系列燈光錯落有致地投射在樓高490米的環球貿易廣場(ICC)外墻,讓香港最高建筑晚間化作一座燈塔。大樓像燈塔一樣將脈沖帶進城市,藝術讓香港更顯活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