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藝術品市場,近年來經常會聽到一些藏家或者藝術顧問談到,收藏就是要買可以進入藝術史的藝術家的作品。那么這種以價值投資為主旨的收藏理念是否可靠?

孔達達
巴菲特最著名的價值投資理論曾經一度風靡全中國,成為一段時期內無論是資本大鱷還是股民散戶奉為真理的投資寶典。有趣的是類似的理論似乎也出現在藝術品市場,近年來經常會聽到一些藏家或者藝術顧問談到,收藏就是要買可以進入藝術史的藝術家的作品。那么這種以價值投資為主旨的收藏理念是否可靠?
能夠進入嘉德“大觀”(嘉德2014春拍“大觀”獲7.48億)拍場的藝術家幾乎都是藝術市場所謂的“藍籌股”,即已經或是極有可能會被寫入藝術史的藝術家。以5月18日剛剛結束的“大觀”拍賣為例,近現代書畫夜場39件作品,以83%的成交率,總成交額3.92億元的成績完美收官,成交作品的平均價格為1183萬/件;而同期舉行的古代書畫專場有18件作品,成交率僅61%,總成交額為9720萬元,成交作品平均價格為884萬/件。
成交價格過千萬的近現代書畫拍品數量于2009年超過古代書畫以后,就未曾被反超,而近現代書畫平尺單價亦在不斷攀升,對應的是古代書畫單價停滯不前。盡管前兩年匡時拍賣還曾推出吳門畫派等古代書畫專場拍賣,但終因高品質好品相的拍品難尋,未能將此類專場堅持下去,古代書畫市場低迷的現象似乎一直未得到改觀。學者們也經常抱怨古代書畫賣不過近現代,認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價格倒掛現象。
事實上,拍賣成交價格反映的是競買者在競拍時愿意為拍品所付出的的金額,代表著既定時刻買家的心理價位。這個心理價位的決定因素包括買家可支配的貨幣量、對藝術品價值的判斷、對未來市場的預期、審美偏好、潮流、作品的稀缺性、質量、品相以及真偽等,甚至拍賣現場氣氛和拍賣當天的天氣都有可能對拍賣結果造成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學者們對藝術品的價值判斷往往基于作品的學術性、藝術性、歷史性、稀缺性、和文獻價值,這顯然與拍賣市場對拍品價格的認定有所出入,學者眼中有價值的作品未必會得到市場的追捧。
“大觀”古代書畫夜場流拍的7件作品中,最重量級的一件是趙孟頫的書法作品“致宗元總管札”,估價在3800萬元至4200萬元。此書札作于趙孟頫藝術上勇猛精進的盛期,通篇舒展自如,輕重得宜,聚散有度,富有韻律感。該作品流拍的原因一方面是肯拿出4000多萬購買書法作品的藏家寥寥無幾,另一方面拍品雖有項元汴的藏印但依然缺乏清晰的傳承脈絡。同場上拍的一幅沈周手卷也有類似的命運,繼2001年蘇富比香港流拍之后再次流拍。藏家對拍品真偽和來源的不確定可能是流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流拍的作品或者是品相不佳,或者是流傳脈絡不清,抑或質量不算上乘。
將金石大寫意花鳥畫發展至登峰造極的吳昌碩是近現代書畫史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2013年吳昌碩畫作的拍賣成交作品的平均平尺單價大約為20萬元,而與他地位相當的齊白石和張大千已分別高達82萬和72萬元,與吳昌碩同屬海派,稍晚期的藝術家謝稚柳的平尺單價竟然也有26萬元。吳昌碩的市場價格甚至未必高過很多當代藝術家。(數據來源:上海文化藝術品研究院中國藝術品價格數據庫,取自25家樣本拍賣行)
造成吳昌碩市場價格低迷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與知名度、幕后推手、對其藝術風格的理解和認知程度、作品題材單一、代筆現象、應付之作過多、以及贗品泛濫等有關。而從另一方面理解也可以說吳昌碩可能是當前尚處于市場低洼地帶的一位藝術家。
在藝術史上同樣重要的藝術家的作品價格相差懸殊的事實可以說明:單純地以是否進入藝術史來判斷值不值得收藏某位藝術家的作品,顯然是對這個問題的過于簡化的處理方式。決定一位藝術家市場行情好壞的因素絕對不會如此教條化,而藝術家的哪一類作品值得收藏也是一門學問。下次如果哪位自稱是藝術顧問的人以已經寫入藝術史為理由,向你推薦某位藝術家的作品時,你反倒要自問一下,他有沒有在忽悠我?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