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藝術品收藏本是風雅之事,卻在當代中國變成了逐利的最佳手段。“藏友”們聚在一起最津津樂道的不再是藝術本體,而是市場價位和升值空間。 精于算計的“倒爺”們開始成為收藏市場的主角,而在他們的操作下,中國藝術品市場高歌猛進,已然和美國并列為世界兩大“寡頭”。但“倒爺”的運作方式對藝 術品市場的發展是否存在著不利影響?經常過手藝術品能否讓逐利的“倒爺”們漸漸成長為未來的行家?本期品味,我們請相關專家圍繞該問題展開討論。
沒有“倒爺”的藝術品市場毫無生機
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文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
廣東畫院院長 許欽松——
中國的藝術品市場這二十年來急速膨脹,但并沒有形成相應的收藏家隊伍與其對接。事實上,能稱得上收藏家的人寥若晨星,市場中活躍的大多數人只能稱其為“倒爺”。
但“倒爺”的存在也不是壞事,尤其是在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沒有“倒爺”的市場是冷清和毫無生機的。而因為他們的“倒買倒賣”,使得藝術 品得到流通,藝術家也得到了社會的承認,積累了財富,這是很有現實意義的推動。藝術家并不一定要受窮,如果連煤氣都買不起,孩子哭老婆鬧,藝術家也不太可 能安心畫畫,創作出好的藝術。
盡管“倒爺”幫助我們過上了好生活,但隨之而來的是藝術家對藝術的終極追求開始面臨“物欲”的考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還受窮的時候,藝術品市 場剛剛興起,那時候人家要我畫什么我就畫什么,因為需要錢;但現在我不聽他們的了,我想畫什么就畫什么。藝術家的“平衡感”非常重要,既不能拒絕市場,同 時也不能被市場“綁架”,不能在和市場的“共舞”之中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喪失了對藝術的終極追求。藝術市場可以培養一個藝術家,但也足以毀掉一個藝術家, 這是非常需要警惕的事情。
總體而言,我對“倒爺”沒有惡感。一個成功的藝術家總是會帶動一個產業鏈,如果有的人因為倒賣我的畫發財致富,也未嘗不是好事。我也不排斥和他們交往,如果有機會,還可以耐心地跟他們探討一下藝術,希望能幫他們提高。
應該說我對“倒爺”們懷有一種期待:沒有人是天生懂藝術的,他們今天“倒買倒賣”可能單純為了盈利,但天天接觸,經常過手,也許慢慢就會變成行 家,行家的下一步則是成長為真正的藏家——我希望他們可以走出這樣一條路徑,對這個前景我保持樂觀的態度。我們回頭看十年前,那時候的藝術品市場哪有今天 的狀態,更加混亂,審美更加糟糕,而很多事情就在冷不丁間發生了改變和進步。
即便是從盈利的角度來看,不關注藝術本體價值的“倒買倒賣”也無法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廣州有個公司,通過個人關系拿到過兩幅關山月的梅花,但是 急于兌現,一過手就賣。當時覺得自己賺了錢,可是現在坐下來算算賬,真是后悔死了,如果不賣掉,現在的價值何止是當時的幾十倍。
所以參與藝術品的交易,還是得對藝術有了解,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東西。而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能收獲品味藝術的快樂,與賺錢相比,這顯然是更高層次的快樂。
沒有“倒買倒賣”
藝術品難順利流轉
藝術經濟學家 馬健——
某些被蔑稱為“販子”的人,正是活躍于收藏品市場的中堅力量。以一件清代青花人物故事筆海為例:收荒匠在窮鄉僻壤之地,花幾十元就可能把它買 下;在城市的地攤“鬼市”上,可以賣到兩三百元;在門店交易市場上,可以賣到數千元;到了懂行的藏家手中,經過斷代和品評,價格可接近萬元;在中小型拍賣 會上,可能創下數萬元甚至十余萬元的價格;而在大型拍賣會上,經過專家的鑒定,新聞媒體的宣傳以及拍賣公司的運作,它可能創下數十萬元的價格。在上述的各 個交易環節中,“販子”都發揮了發現價值和促成交易的重要作用,并因此獲利。若沒有那些以倒買倒賣藝術品為生的人,藝術品根本無法順利流轉。
在藝術品市場上,根據購買動機的不同,可將市場主體分為三類:收藏者、投資者和收藏投資者。所謂收藏者,是指純粹追求收藏愛好的滿足所帶來的精 神收益的人;所謂投資者,是指那些純粹追求收藏投資所帶來的經濟收益的人;所謂收藏投資者,則是指那些既追求收藏愛好的滿足所帶來的精神收益,又追求收藏 投資所帶來的經濟收益的人。按照這種劃分,收藏者、收藏投資者都在“藏家”之列,投資者則肯定不算。
對投資者而言,藝術品投資獲利的經濟動機無可厚非。但藝術品投資的專業性非常強,純粹以投資為目的的藝術品買賣,基本都是兇多吉少,也不可能成為市場的主流。相比之下,兼具收藏與投資兩種動機的收藏投資行為勝算更大。
相對于西方成熟的藝術品市場而言,中國藝術品市場顯得異?;钴S,文物藝術品的換手率比較高。春拍時在香港舉牌拍下來的藝術品,秋拍時在北京又上 拍了,如此活躍顯然不正常。藝術品拍賣換手率高的經濟學含義是:賣家的營利動機和營利預期都很強。但除了“撿漏”,藝術品通常并不適合以在拍賣會上頻繁換 手的方式迅速獲利,原因有二:第一,藝術品拍賣的交易費用較高,比如傭金收15%,一買一賣至少需要交納落槌價款的30%給拍賣公司。這意味著藝術品買賣 的差價至少要在30%以上才能勉強保本;第二,總的來看,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流拍率和拍品成交后的結算率都很低,大概在50%左右,這說明藝術品的順利 轉讓并非易事。單是上述兩個原因,我們可知活躍度高實際上并非中國藝術品市場健康發展的信號,而是浮躁、不成熟的表現。一個健康的藝術品市場,藝術品消費 應該占到相當大的比重。否則,藝術品投資的比重太大,市場越是繁榮,意味著市場蕭條時的調整幅度越大。
“倒爺”行為令市場
充斥著水分和陷阱
著名收藏家 朱紹良——
現在藝術品市場主要以三類人為主:第一類是“串貨的”,他們起到的作用大概相當于古時候琉璃廠夾包做生意的古董商,今年4月份在廣州買,可能最 遲6月份就在北京賣,過手速度很快。有時候被鄙為“畫販子”,但我覺得其實他們的行為也無可厚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和方式,何況他們在客觀上起到 了活躍市場的作用。
第二類人是“行家”,相對于“串貨的”,他們更加穩定,有自己的貨源、營業地點甚至庫房。他們買東西會湊齊門類,比如“京津畫派”的,買50 件,湊成一個完整的脈絡,打包再賣出去,可能1000萬元的成本,能賣到5000萬元。“行家”對市場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比如把沒有被大家認可的東 西進行挖掘和梳理,但這個梳理比較粗淺。因為“行家”志不在此,他們做這些工作是為了吸引下一個買家,有沒有買家愿意接手是他們最關心的事情。所以他們基 本不會去買太重要的貨或者看不懂的貨。
第三類人是真正的藏家。藏家總是要買稀缺的、有公認藝術價值的,以及能夠提升自己收藏品地位和品位的作品。他們也會賣藝術品,但更大程度上是為了構建一個更高等級的收藏體系,而不是單純為了盈利。我覺得目前國內有這種心態的藏家鳳毛麟角。
現在的現狀是,持有前兩種心態的“收藏者”占據了70%以上的比例?,F在大陸的拍賣公司如同雨后春筍,但是貨源就那么多,“蛋糕”就那么大。過 去佳士得、蘇富比都有規定:比如你2004年從我們這里買的東西,只能等到2009年之后才能再拿來賣。但是現在連這些老牌拍賣公司也放低了身段,三年甚 至兩年就可以拿出來再賣。大陸的市場換手速度就更快了,很多東西就是被倒來倒去,基本沒有落地。
“倒爺”的行為雖然無可厚非,但無疑會使得市場本身充斥著水分和一些炒作的“陷阱”。而且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這種行為的獲利空間有限,并且今后還會越來越小。
在收藏的早期階段,我也曾經以投資的心態買過不少近現代的作品。因為之前做生意養成的習慣,見利就走,很多東西都沒有賣到一個合理的價位。后來 看到同樣的作品再度投放市場賣出的價格,覺得很心痛。于是我開始反思一個問題:搞收藏不能完全按照經商的理念去做,而是要從學術研究上下手,必須得深入地 去把藝術品背后的事情搞清楚,包括出版著錄以及完整的證據鏈,再投放市場,獲得的價值回報會非??捎^。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收藏者本身也會得到成長,成為真 正意義上的藏家,這其中的成就感更是無法用物質來估量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