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賓虹 巴蜀紀游神品八開
水墨紙本 冊頁
出版:《六大家》
尺寸:23×26.5cm×8
巴蜀江山堪持贈
——黃賓虹贈高吹萬神品山水冊
1907年夏,黃賓虹被告發在皖追隨革命黨。事發后恩銘欲加以嚴懲,于是傖促出走滬上。嗣后恩銘被徐錫麟刺殺,“革命黨”案始得平息,旋即回皖。
黃賓虹出走滬上為其一生的重大轉折之關紐。此間加入“國學保存會”,與鄧實,黃節等訂交。而高吹萬也正是國學保存會創辦人之一。高吹萬(1878~1958),江蘇省金山人,名燮,又字時若,又號寒隱等。高亦南社詩人,與常州錢名山,昆山胡石亭合稱“江南三名士”,又與南社柳亞子交往深厚。家筑“閑閑山莊”,富藏書,聚至30萬卷。
黃賓虹到滬不久,高吹萬即有《贈黃賓虹乞印與畫》詩:“ 醇醇博雅又溫文,海上何緣見此君。 刻劃不教差半黍,商量直欲到三墳。 破銅爛鐵搜羅盡,斷簡殘篇補綴勤。倘有余閑供點筆,秋高揮灑定成云”。詩中表達出對黃賓虹的博學極為贊賞,亦顯相識恨晚之弦外音。而黃賓虹自題贈高吹萬《寒隱圖》:“君家峰泖入秋時,霜葉丹黃影漸稀。愿與共盟冰雪操,不凋青翠歲寒枝。”詩中互相砥勵、傾慕之心躍然而見。
二人志趣相投,此后的大半生中,詩畫贈答,未嘗間斷。1913年50歲的黃賓虹在七浦路開設“宙合齋”古玩店,僅致書柳亞子及高吹萬二人,以作宣傳。可見交契彌深。又1936年3月9日,《金剛鉆》報刊布“黃賓虹入日籍”謠言。高吹萬聽聞后驚詫不已,即刻投書報社質問。此舉足見二人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之情。
1932年浙滬會戰爆發,時年69歲的黃賓虹告別滬友,于中秋節這日,偕吳一峰乘永豐輪船,溯江入蜀。至1933年返滬,行程數千里,盡覽巴蜀之勝,得詩百余首,畫稿近二百紙。由皖至滬使得黃賓虹人生軌跡有所轉折,而由滬赴川一年多的游歷,則對黃賓虹先生藝術生涯上至關重要的老年變法產生不可估量之作用。
青城坐雨,瞿塘夜游,登峨眉絕頂,攬嘉陵秀色。入蜀后,黃賓虹作品的筆墨變化非常明顯。此時他開始有意識地運用范寬、李唐等質實而勁健的用筆,參以宋人層層積染的方法,構筑出更加渾厚華滋、恣肆縱意的藝術境界。
筆下大好山水,未曾忘卻與摯友共賞。1933年歸滬后即為高吹萬作《蜀中紀游圖》,題到:“萬壑深蔭卉木稠,黛螺濃影潑滄流。丹黃幾點蕭蕭葉,白帝城高易得秋。蜀游雜詠,吹萬先生哂正。癸酉,黃賓虹”。
而此冊山水八開,更是蜀游歸滬贈與高吹萬的神品杰構。此冊紙本水墨,用筆綿韌中富勁健,用黑融洽時見分明,“五筆七墨”之法已然爐火純青。看似隨手拈來,細按則隨景造境,涉筆成趣,功深力致,渾厚華滋,堪為模范。所繪巴蜀之景,每幅題跋記明地理位置或考景物變遷,文辭古雅,題跋書法更是雋致蘊藉,風流逸宕,不可一世。凡此,非徒摹形骸者可以望其項背。茲錄于下:

一、飛鳳峰在云陽縣南隔江一里,云十二峰之一也。

二、涪江中流出一石如鹿,因水漲落異形。

三、瞿塘峽中圣姥泉,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則泉出,屢呼則屢出。

四、縉云山上有泥封山特起,矗翠連云,垂翳天際。

五、嘉陵江強涪漢白宕渠,五水至巴縣與岷江會。

六、巴東大慶觀,舊有唐天寶元年碑載明皇夢老子事,太守劉瑫立。

七、塗山寰宇記在岷江南岸東接石洞峽,山址有石中分,名曰龍洞。

八、萬個圍青陰轉晴,旋舟水涘夜華明。煙含樹影山無跡,石咽江流月有聲。酒力游筇躋杰閣,羈愁戌角動邊城。尋間圖得涪翁句,自理溪藤對短檠。嘉州游烏尤寺,吹萬先生一笑。

冊封有簽:“黃賓虹巴蜀山水神品(八開長)八十八叟陳風子題”又有大詩人、書家高二適題:“黃賓虹畫冊,舒鳧”。
上海嘉禾2014春季藝術品拍賣會公告
拍賣時間:2014年6月22日
預展時間:2014年6月20-21日
預展/拍賣地點:上海浦西洲際酒店(上海市閘北區恒豐路500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