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誠軒2014年春季拍賣會將于5月中下旬在北京昆侖飯店舉行,共推出中國書畫、油畫雕塑、瓷器工藝品、錢幣郵品及藝術圖書五個項目,共計八個專場。

潘天壽(1897-1971) 三十三年(1944)作 山齋晤談
題識:好友久離別,晤言倍覺歡 。峰青昨夜雨,花紫隔林巒。世亂人多隱,天高春尚寒。此間宜小住,敢作百年看。荻浪兄屬畫,燈下草草成之,即希鑒可。三十三年臘梅開候,“覺”下脫“歡”字,壽。
鈐印: 潘天壽
材質:立軸 設色紙本
說明:《山齋晤談》繪于1944年,贈予同為畫家的 好友汪日章,傾力而精絕。
上世紀三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是潘天壽藝術風格的成熟時期,但由于時局動蕩,這一階段作品數量極少。是幅表現高士隱居山林的散淡生活,為畫家極鐘愛的“山居”題材,曾反復創作,最早可追溯至1931年的《山居圖》,四十年代所見較多,如1941年的《山居圖》、1944年的《山莊晤舊》等,且往往具上款,送給親近的朋友,寄托了畫家遠離世俗喧囂的文人理想。直到六十年代仍時有表現,只是題款 、物象為迎合新時代風尚,弱化了避世的傾向。
畫中竹籬圍起一處院落,屋舍門窗洞開,兩位高士對坐在屋內品茗晤談,桌案的另一端,參差堆疊著一摞書籍。院中置石幾矮凳,一條鵝卵小徑通往門外,蓬門內側的石案上,擺放著一盆蘭草,可見主人的雅興。院前一株參天的松樹,從左下的坡石處延伸至右側頂端,凸顯出畫家一味奇崛的構圖風格,而其旁直立的秀枝,與左側的題款、巖石,則平衡了松樹的傾斜之勢,使畫面充滿張力又極具穩定感。籬笆院外,芭蕉、竹篁正茂郁蓬勃的生長,構建出一方野逸幽謐的世外桃源。題款為畫家自作的五言律詩,收錄于1944年自輯的《聽天閣詩存》,正呼應畫面主題,流露出畫家淡泊清高的精神境界,力求在亂世中保持內心的平和寧靜。而“此間宜小住,敢作百 年看”句,又展現其博大的胸襟及對友人的砥礪。
潘天壽早期山水步武石濤、石溪等前賢,構圖飽滿壅塞,皴法繁密,后經過大刀闊斧的刻意經營,至四十年代形成疏放有致的構圖語言,完成從仿古向個人創作的轉變。此幅《山齋晤談》與1941年的《山居圖》在經營方面如出一轍,幾乎只保留物象的“骨架組合”,但筆墨在勁健中更趨嚴謹,顯然已跳脫前人藩籬,卓然成家。畫中多用側鋒方筆,以勾勒為主,而少皴法,筆致蒼辣果斷,濃墨勾勒出樹、石、屋舍輪廓,復以淡赭、花青略平涂局部,“色不礙墨”,凝重中又不乏松潤之趣。長題行書風高骨峻,富有節奏感,與畫風極為和諧。印章亦應出自潘氏自制,據稱其中年前的印章悉數毀于戰火,此印偶見于四十年代作品中,今或已不存。全作個人面貌鮮明,詩書畫印完美結合,可視為潘天壽“繪畫不須三絕,而須 四全”理念之實踐,堪稱其四十年代山水的典范之作。
上款“荻浪”即汪日章(1905-1992),字荻浪,又作荻良、迪朗,浙江奉化人。1926年赴法國學習油畫,1929年回國擔任上海新華藝專西畫系主任。因與蔣介石有同鄉并遠親之誼,經蔣援引進入政界,曾任蔣介石官邸侍從秘書、行政院主任秘書等職。汪日章與潘天壽的交誼,大概應追溯至1930年潘氏兼任新華藝專國畫系教授之時。抗戰期間,汪任全國美術界抗敵協會理事長,而潘天壽為理事,1947年,潘天壽更力薦汪日章繼任國立藝專校長之職,二人交情匪淺,從此作的刻意經心亦 可窺見一斑。
北京誠軒2014年春季拍賣會時間:
地點:北京昆侖飯店
(北京市朝陽區新源南路2號)
中國油畫雕塑
2014年5月16日(星期五) 上午10時30分
中國書畫(一)
2014年5月16日(星期五) 下午3時
中國書畫(二)
2014年5月17日(星期六) 上午9時30分
藝術圖書
2014年5月17日(星期六) 晚上7時
瓷器工藝品
2014年5月19日(星期一) 下午2時
郵品
2014年5月20日(星期二) 上午10時, 下午1時30分
古錢、銀錠、機制幣
2014年5月21日(星期三) 上午9時30分(本場拍賣無午休時間)
紙幣
2014年5月22日(星期四) 上午9時30分, 下午1時30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