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不僅是高雅的藝術,用來品鑒欣賞和互相交流,更要為現實社會服務,如果書法作品對下一代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那么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將更為重要。陳暑庭就是這樣一位把自己的書法作品用于教育的書法家。
人物名片
陳暑庭,河南濟源市下冶鎮原頭村人,愛好詩文,創作新詩三千多首,古體詩一千余首,格言365條,其詩文曾被人民日報、作家報、華僑大學報、中國文學等多家報刊發表。著有詩文集四部,獲“中華當代杰出功勛藝術家”、 “中國知名藝術家”等多項榮譽稱號。其書法作品在全國比賽中數十次獲得金獎及特等獎,2012年獲“蘭亭杯”終身成就獎。并有書法作品入展法國盧浮宮,入選《大不列顛藝術家百科全書》。現被聘為中國臺北故宮書畫院客座教授,任中國國家書畫院副院長、中華書協副會長、王鐸故里書畫院名譽院長。
寫毛筆字曾是一項基本技能
上世紀40年代,在濟源深山區的下冶鎮一個私塾學校,年僅8歲的陳暑庭怎么也沒想到,他手里的那桿毛筆不僅僅是一個寫字工具,更是能夠讓他找到實現自己價值的通道。
“當時我還沒有上學,家里人把我送到私塾學堂,我們的私塾先生叫盧卜甫,他就簡單教大家識字和三字經、論語等。當時寫毛筆字是學習的基本項目之一。1946年剛解放,我就用毛筆在村里的墻上寫大標語,慶祝中國解放,從村里經過的解放軍戰士看到后還夸我的字寫得不錯。”陳暑庭回憶說,自己當時就按照老師的要求,一撇一捺認真練習,上小學的時候也跟著一個老師學習隸書。這些就是年近八十高齡的他對幼兒學習書法的記憶。
退休后重練書法
愛好詩文的陳暑庭曾求學于洛陽、山西太原和北京,然后在企業廠礦上班和技工學校做助教,后來響應號召參加上山下鄉到了農村,最后定居山西臨汾侯馬,在學校任教。這些年來他一直傾心于詩文創作,被人民日報、作家報、華僑大學報、中國文學等50多家選用。出版詩文集四本,自辦小報三種,獲各級獎百余次。小傳詩文入典籍200多家。
退休后不甘寂寞的他,2007年重新到老年大學報了個書法班,再次系統學起了書法。“書法是一門很大的學問,通過一年多的學習,讓我的書法理論提高了不少,這時候我才知道書法的理論是多么重要,不學理論不知道字的好壞,怎么能寫好字?”陳老師說。
“學了書法,沒事在家就練練,順便在報紙上看到哪里有比賽,就投稿試一試,結果,沒想到就獲獎了,還被拿到很多地方參展,最后還拿到了國外去交流。”陳暑庭對東方今報記者說,這些年很多組織都會把他的作品同其他書法家的一起印制成冊,用于各種活動,并很多次邀請他到現場交流,都被他一一拒絕,他的獲獎證書都是各組織機構通過郵寄的方式寄給他,他們從來沒有見過一次面。而最讓他吃驚的是,來自外交部的一張榮譽證書竟然寄到了他的手中,對其作品在國際交流中獲得肯定進行表彰。
親力親為,用書法撰寫格言
陳暑庭喜歡書法,更希望書法能夠為現實社會所應用,起到它的價值。他曾經說過,書法不僅僅是一門藝術,用來練習、交流和欣賞,更要被社會所應用,現在很多古詩文被用到字帖上去,就是書法對社會價值奉獻的具體體現。
而陳暑庭更喜歡親自動手來做,他通過整理搜集名人格言十萬多條,全部通過書法形式表現出來,讓喜歡書法的人在人生格言中受到啟迪,同時還把自己的社會經驗和閱歷積累起來,自撰格言365條,內容分為愛國愛民、艱苦奮斗、讀書學習、敬老愛親、道德人品、哲理人生、文學書法、遠大理想八大類,因其立意高,語言精練而被多家媒體采用,入選大典30多部。
自費在家中刻碑文教育后代
“人老了之后,我就一直在想,我能夠給子女們留下什么?是金錢,財富,還是汽車,房產和家業,這些我都沒有,于是琢磨來琢磨去,我決定把自己積累的社會經驗留下來,讓子女們少走彎路,好好做人。”陳暑庭說到做到,他立馬行動起來,把自己撰寫的365條人生格言再次進行歸納整理,羅列出100條來,自掏腰包把近10萬元的工資拿出來,請人雕刻碑文一百塊,鑲嵌在自己大院院墻上,這一舉動讓眾人吃驚。
“當時我的想法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后代以及親戚朋友們來我家時,能夠受到教育。”沒想到這件事情被媒體報道后,引起侯馬市和整個山西省的重視,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學生、部隊官兵和干部職工前來參觀學習,他的大院也被稱為“陳氏格言大院”。
這位老人,再次用他的書法和行動,給我們創造了一個奇跡,他用他的雙手和那份真心把“讓書法為現實社會服務”一句話體現得淋漓盡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