鈐?。罕S、抱石長壽、上古衣冠
題識:山陰圖。癸未立秋后寫于重慶西郊山齋。 銘渠老伯大人海政。愚再晚傅抱石。
傅抱石自書簽條:傅抱石山陰圖。
“山陰道”位于紹興西郊一帶,以風景優美著稱,王羲之“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言下無虛。《世說新語·言語》也說:“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賀知章、陸游都愛此“湖山奇麗”而終老此鄉。也正因為如此,“山陰道”亦是畫史上歷代畫家喜歡入畫的題材。傅抱石是繪畫大師,亦是美術史家,典章故實信手拈來,繼而入畫成幅,成他藝術創作的樂事。

《山陰圖》局部
此圖作于1943年,在重慶西郊的金剛坡下,充分體現出傅抱石金剛坡時期人物畫的造詣。畫面中四位老者仙風道骨,面部表情刻畫惟妙惟肖。塑造人物,造型嚴謹,線條流利,力求高古。人物衣褶上的用筆,與其山水畫上的筆法一樣用細速的線條,衣飾以墨線逸筆勾勒而出,線條于剛勁中蘊含婉轉,有一種衣帶風動的感覺。這類線條脫胎自顧愷之《女史箴圖》中紓徐悠暢的“高古游絲描”,而顯得靈活準確,爽朗明快,創造出畫家獨特的風格和時代感。畫中老松以傅抱石獨特的散鋒墨筆畫出,筆鋒多變,時有飛白,松樹潤而不暈,拙亦帶秀。

參考圖:徐悲鴻畫贈銘渠《七喜圖》
《山陰圖》為傅抱石畫贈“銘渠老伯”之作。“銘渠”原名張家鳳,字銘渠,祖籍江寧府,后遷居至貴州盤縣城北門外崇山營張家坡。張家鳳育有一子,取名振宗,后改名為道藩。張道藩是民國時期的著名政治人物,亦是文藝理論家,美術教育者。張道藩與傅抱石是同僚,亦相交莫逆,彼此惺惺相惜。張氏常與傅抱石切磋畫藝,談論美術史,曾撰寫專文《論傅抱石之畫》,并于1945年刊發于《中央日報》;傅氏亦曾為張氏刻“道藩學畫”、 “思雪樓珍藏”、“百忍家風從小忍,三民主義作新風”等印章,并時常有畫作奉送。故傅抱石用心寫就本幅《山陰圖》,敬奉好友老父,亦在情理之中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