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宜
鄭板橋是八怪中的領銜人物,其書法在當時屬異軍突起,風格奇絕,一時間扛鼎墨門,嗷嘯士林,足以北抗京師,南媲吳門。八怪之名源起汪硯山,最初含有譏誚之意,所幸書史給予了公允的評價。

鄭板橋(1693~1765) 行書 七言詩
紙本 鏡片 1750年作 171.5×98cm
出版:
1. 《書譜》第十期P14,香港書譜出版社,1976年。
2. 《鄭板橋書法集》P80,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
3. 《鄭板橋書法選》P64,廣州出版社,1995年'
4. 《鄭板橋書法字典》,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5. 《鄭板橋書法字典》,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6. 《鄭板橋書法字典》,黑龍江出版社。
7. 《鄭板橋書法字典》,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8. 《鄭板橋書法字典》,人民美術出版社。
著錄:
1. 《板橋對聯:(故事·賞析)》P169,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2. 《揚州八怪畫年表》P201,江蘇美術出版社,1992年。
3. 《揚州八怪書畫年表》(下)P286,江蘇美術出版社,1993年。
4. 《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鄭板橋》P442.,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
5. 《鄭板橋書畫編年圖錄》(上)P37,人民美術出版社。
6. 《鄭板橋年譜》P184,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說明:李維洛舊藏。
此《行書七言詩》紀年為干隆庚午新秋(1750年),鄭板橋時年五十八歲,任濰縣知事。所書七律一首,引典于漢時才子枚皋,滿紙譽文章豪情。鄭板橋的詩詞初學詞壇怪杰陸震,婉約豪放皆有所浸悟,而尤重蘇辛,字間吐納天地,蘊藉恢弘。《行書七言聯》為李維洛舊藏,此人室名藍堂書屋,是民國時期有名的收藏大家,尤精古代書畫。多版鄭板橋的書法字典及書法集中都有收入此作,查閱《鄭板橋年譜》及《鄭板橋書畫編年圖錄》亦皆可尋到,足證此件書法為板橋典例。
鄭板橋所處之時,正值帖學與碑學互軋,干隆以前帖學獨盛,遠祧羲獻,追摹唐賢,近則推重董其昌、趙孟頫之輩。而干嘉之后,碑學始興,故書家或崇尚南帖,或取仿北碑,或兩者猶疑不決。而獨板橋并未盲隨啞法,流溺時俗,其取道眾長自創出“六分半書”,最終獨步書壇,睥睨諸家。所謂“六分半書”,正是融合諸體妙處,兼及繪蘭之法,風格若莊若諧,言外有言,味外取味。關于鄭板橋的蘭花,其自謂“畫到天機流露處,無今無古寸心知”,于前人蘭花的精髓,鄭板橋用心揣摩而未嘗全學,絕非不能全,而是心覺不必全,其主張十分之中只需學七,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方能無今無古而獨逞。學書之道也大抵如此,凡事出經入史、出風入雅,如何才能抽出得新?全觀鄭板橋的學書經歷,于所謂“烏、方、光”的館閣體也是曾下過苦工的,字學漢魏,如崔蔡鐘繇,而古碑斷碣,亦有刻意搜求。其少年學書嚴守規模,其后方才脫出,正如畫論上所說的先工后方能寫,由熟可到生。鄭板橋惜無書論傳世,唯從詩文題字中窺見主張。其書法有兩處獨到,其一是以畫之関紐透之于書,其書法通畫法,寫字如畫蘭。蔣士銓評其字“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別開臨池路一條”。其二是諸體相參,帖碑兼蓄而師心自用。二王的法書真跡不存,多經翻刻,早已面目全非,所謂追摹,多是僅知其不凡,而不足以學,貌似而實非,依樣畫葫蘆而已。鄭板橋語中時弊,所以破格另覓途徑,緣于此中因。但鄭板橋絕非一味貶抑帖學,只是將當時學書的境況看得通透,其學帖,臨王羲之《蘭亭序》、《宋拓圣教序》、懷素《自敘帖》、虞世南《破邪論序冊》、顏真卿《爭座位帖》以及蘇黃等人。其又學碑,臨南朝《瘞鶴銘》、歐陽通《道因法師碑》、李邕《岳麓寺碑》等。今時所見“六分半書”融合精粹,有楷之工穩嚴謹,行之雋拔秀逸,篆之圓轉厚重,草之飄灑韻律。此軸中即可以參見,字形欹欹斜斜,章法靈活,如作亂石鋪街,似浪里插篙,點畫頓挫有節律,富跌宕之勢,而收之法度。其用筆樸茂道勁,可見十足的金石味道,雅逸飛舞,卻又骨堅肌豐,怪則怪矣,未見失之狂顛,筆筆經營,神理俱足,趣在法外。
“吾曹筆陣凌云煙,掃空氛醫鋪青天;一行兩行書數字,南箕北斗排星躔”,此為鄭板橋的詩書寫照,爽朗清絕之氣,使人不禁拍案叫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