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曉明
明代中早期,畫壇上可粗分浙、吳兩派。浙派師法宋代宮廷繪畫,占明初畫史極為重要的地位,在山水上取法北宋郭熙及南宋李唐、馬遠、夏圭等畫家。“浙”指浙江,浙江杭州更為舊時南宋都城臨安,占了地利之便,承襲前人畫風便可以推測。浙派名家戴進(1388~1462)、吳偉(1459~1508),皆能繪多樣題材,兩人均有入宮作畫的經歷,但由于明代并無像宋代畫院的機構,戴進與吳偉兩人也并未任官膱,不需長久處于宮中,反而在宮內外都具有影響力。而吳門則是在浙派流于粗野后,興起與其不同的風格,“吳”便是江蘇吳縣,該畫派的核心人物沈周(1427~1509)及文征明(1470~1559)都是吳縣人,他們的活動交友多半在蘇州附近。和浙派不同,吳門的畫家多是文人,長期浸淫在詩書之中,在畫作的表現和浙派不同,呈現出作品意境構成和筆墨趣味的表達。
雖然這兩派風格極為不同,卻有不少畫家游走其間。謝時臣(1487~1567后)便是其一,他字思忠,號樗仙、虎丘山人等,江蘇蘇州人,為一名職業畫家。早年學畫的經歷不明,但由于地緣關系,難免受到吳門之風的影響。李日華(1565~1635)的《味水軒日記》中,記他所作《山水長卷》的題識便寫:
前輩石田沈先生,畫法宗荊、關、巨然,石翁用筆清古,往往超出過之。仆私淑石翁有年,時嘉靖二十六載丁未,燈下寫成長卷,計紙六段,深愧筆力生澀,遠不迨石翁濡染難言之妙,是亦邯鄲人步,并失其故也;抑亦人品不牟,而藝有優劣,不可強而及以矣。

謝時臣(1487~1567后) 疏林覓句圖
水墨紙本 立軸 1560年作 145.5×66cm
說明:張均衡、張珩舊藏。褚德彝題簽。
嘉靖庚申八月,七十三歲的謝時臣在其剛剛完成的一幅水墨山水軸《疏林覓句圖》上寫下“謝時臣郊行余興燈下寫疏林覓句,以適閑情不足傳也”。作品給人一種平和、舒適、寧靜、怡然的感受。
這種舒適寧和的格調正是謝時臣山水的典型風格之一。畫作分作兩景,兩景之間以河流隔開,在營造景深的同時,又連結景致。前景地勢平緩,畫家設置了多種樹木,但以幾棵古松最為顯眼。高聳的樹木,枝葉繁茂,枝葉幾乎遮蔽了視線。雖然是在山野之中,卻分外予人一種安全感。茂密的樹林間,可見一個持杖的文士帶著隨侍童子緩緩走來,正凝神注目地觀賞著蒼翠的山林,大有一種耐人尋味的對青山碧水風光予以評說的雅逸情韻,真可謂風光醉人也。畫面中景以河流隔開,遠景山勢以淡墨暈染,整個山體幾乎無皴,因此不具有壓迫感,顯得溫和。
整個畫面的筆觸非常瀟灑,生動地表現出山石的質感、立體感,樹木的刻畫既富有自然的生意,又略有裝飾性的美感。此件作品的氣息,確實讓人聯想起浙派名家戴進的風格,這幅山水畫亦較好地體現了“浙派”山水的面目。作品左上角,鈐有“姑蘇臺下逸人”、“謝氏思忠”兩枚朱文白印。“姑蘇”,蘇州的別稱,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句,謝時臣用此印,大有標示出自己的家鄉故里和隱居身份的意味。
此作簽條為:謝時臣疏林覓句圖。擇是居藏,松窓。在畫作左下角還鈐有“吳興張氏韞輝齋曾藏”的鑒藏印。吳興張氏即泰斗級的書畫鑒定家張珩,其“五歲開蒙讀書,家塾中即以書畫幛壁。”他所收藏的歷代名跡也十分可觀,最負盛名的當屬唐代張萱的《唐后行從圖》和周昉的《戲嬰圖》,均為國寶級藝術珍品。而上述擇是居又為張珩伯父張鈞衡的書齋名。此外,近代篆刻家、考古家褚德彝也特地為此作題簽。由是觀之,謝時臣此件《疏林覓句圖》流傳經歷甚廣,歷經諸位鑒藏大家所藏,實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謝時臣的畫作多收藏于各博物館中,且數量稀少。此件作品能在市場流通,實屬不易,當予以重視。
縱觀此件作品,足可在畫中看出謝時臣的高超技巧,體現出縱橫不凡的氣勢,這正是謝時臣山水畫的藝術風格和特征。至于其個人也享有相當的好評,如在他的《仿李成寒林平野》卷后,文征明題了長長的詩跋。文征明稍長于謝時臣,詩中具體指出當年自己見到李成《寒林平野》時的感動,詩末言:“謝思忠以此紙為索書二年矣。今日稍暇,為錄此詩。思忠妙于畫,必能賞此言也。”畫家一生的存世作品,可見到的極少,賞之此幅山水佳作,實屬不易也。謝時臣的《疏林覓句圖》以勁健的筆力,清潤的筆墨和簡遠的意境,在行云流水般的尺幅空間里,為人們營造了一個可觀、可賞、可游、可居的山水世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