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展
不斷變化的畫筆
“繪畫不是簡單的涂抹,而是一種思考后的表達”這是張展老師一直奉行的一句話,可見一個藝術家的內心的追求與思索。作為湖北當代藝術的重要人物,張展老師的繪畫風格形式多樣,可以說是多種元素的混合搭配的的產物,正如他本人的性格一般,不愿在一種固有的模式上徘徊,而是喜歡追求一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真正的藝術往往是來源于生活的,張展老師生活中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喜愛陰雨天勝過明媚的陽光,在張展老師的心中,晴朗的白天是煩躁的,是喧囂的,陰雨天是安靜的,能夠使人沉靜下來去思考,也許就是這種的生活中沉靜下來的思考,使我們無法用一種風格去定義張展老師的作品,因為他一直在作品中尋求變化,尋求創新。如果說張展老師不斷變化的是畫筆,不如說變化的是他不斷變化的藝術思考。
不斷彰顯民族文化
張展老師一直致力于表現民族文化,他認為“只有本民族的東西,才能在世界藝術中立得住”,在不斷掌握油畫這種西方的繪畫語言后,使用這種西方的繪畫形式,把屬于本民族的生活、社會關系、宗教等在畫面中呈現出來,呈現出一種特定的中國文化。有人曾經這樣說過“只有屬于本民族的,才是屬于世界的“,怎樣才能把本民族的走向世界呢?
我想這就是一個國家的藝術家應該履行的責任之一,而張展老師正是積極履行這一責任的藝術家之一,張展老師深知一個藝術家只有把本民族的東西呈現出來,才稱的上藝術家的稱謂。張展老師的作品中展現特定中國元素的作品,不僅贏得國內的一片叫好,還在國外中贏得了屬于中國藝術家的尊嚴。讓我們為這樣的藝術家鼓掌,為民族尊嚴鼓掌。
來自自然的色彩
自然的色彩是美麗的、是富饒的、是豐富的。大自然就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展現著美不勝收的景色,但它更像是一個繪畫者,利用著土地、高山、丘陵、描繪著令人如癡如醉的畫卷。在現存的藝術形式表現中,油畫的的色彩是最令人過目不忘的,它的色彩是奪目的,同時又是自然的流暢的。當人類從自然中獲取色彩的那一天,注定就為人類的生活注入一道亮麗的色彩,這些來自自然的色彩在繪畫者的調色板上不停地變換著,并通過他們不斷的思考,和不斷的創造為我們描繪著另一個世界,在描繪另一個世界的同時,又以一種自然清新的方式回歸自然,我們通過張展老師對色彩的調和,我們感受著現實與藝術的調和,感受著高于生活的藝術,和一種回歸自然的調和。如果說這是一種人與自然之間的饋贈與感恩,不如說是一種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
(卓克藝術網編輯:王靜)
卓克=卓 張展=張
卓:您覺得油畫這種繪畫形式最吸引您的地方在哪?
張:油畫的表現力和它的材質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它可以把東西表現的很充分也可以很放松,它可以把你的想法和思考給充分的表現出來,它的這種材質表現力非常好,我估計也是很多人喜歡油畫的這種特點,既可以畫造型又可以畫色彩,它呈現出來不光只是一種表象,像我們現在這這種圖像時代就是簡單的一種圖像的呈現,而油畫是更注重一種質感的表達。油畫通過利用一塊空白的畫布,然后加上相應的油畫材料,來表達一種很豐富的一些內容、方法和質感。
卓:您特別注重“質感”二字的表達,“質感”怎么解讀哪?
張:“質感”其實是表達繪畫的一種品質,像我們現在的一些學生特別不重視這個,他們認為繪畫就是把顏料涂抹在畫布上就行了。其實不同的材質有不同的表達,筆系有筆系的不同質感,油彩有油彩不同的質感,像國畫也是這樣,這是繪畫中的一種共識,這就是所謂的技術,現在很多人所迷戀的東西,比如畫寫實類的藝術家,可能他們更迷戀這種表面的一種幻覺,但實際上畫家繪畫的時候提煉一種材質,表達一種味道是很重要的,像水墨也是一樣的,這可能就跟觀眾看作品和藝術家欣賞作品是不一樣的。我覺得繪畫中最難就是要做到真情實感,像梵高這樣的藝術家,同時代比他畫的好的有很多,為什么他的作品那么有魅力,因為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個性特征充分的在畫布上表達出來,直接表現出來,現在這方面的藝術家太少了,這就是我們稱為一種天然的本原的藝術。

Blooming Flowers 花兒盛開
卓:從時間線索的關系來看,您的作品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學院時期,于央美第三工作室研習之后,最近幾年; 應該每個時期都有代表作,您能具體和我們說說不同時期風格轉變的原因嗎?
張:學院時期經過比較嚴格的造型訓練,那個時候是想盡量把東西畫的像一些,在學院里我是屬于不是很老實的學生,我學畫畫不是屬于培訓班訓練出來的,而是自學出來的,那個時候老師只是引導一下,基本上屬于自我摸索的過程,像我這種自學出來的可能就比較適合,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看作品觀察。后來去中央美院確實是為了學習一種技術去的,我感覺自己在湖北美術學院學的東西可能還不夠,是帶著一種補課的心態去的,經過中央美院之后開闊了眼界,也認識到了很多不錯的藝術家,對我的藝術追求有了一定的影響,對基礎方面稍微強化了一些,我覺得這是我的一個很好的時期。接下來就受到意大利藝術家的影響,讓我的繪畫更趨于自由,更加放松,心中有什么就表達出來,也不是一個固定表達,畫畫只要是發自內心去表達一個東西,最后你的畫風看起來是有一定變化的,但是里面有一種現實串聯起來。其實每個時期的變化都是一種探索,代表一個藝術家創作的生命力,不斷的往前去追求。
卓:從上面看你是一個不斷求變的人,在這不斷的求變中,你有沒有一直想要保持的?
張:對我來說我不想保持一種固定模式,藝術創作要不斷的有新的想法和思考。

Forest trail 林中小道
卓:您用當代的語言和方法,去表現歷史的,中國味很濃的東西,比如民國的圖像,以及蘇州園林,您當時是怎么想到這個切入點的呢?
張:因為油畫這本來就是國外傳過來的,基本上要按照西方的一種表達方式,當你一旦掌握了油畫語言,要怎樣去表達本民族的東西,這也是我一直在摸索的東西,只有你本民族的東西,你才能在世界藝術中立得住,你畫別人的東西,你又不生活在那個環境中,你怎么可能表達出來,那你肯定就是一種模仿或者不真誠的一種東西。你生活在這一方水土中,你肯定不能完全的表達一種異域的東西,你偶爾畫一下感興趣是可以的,還是要把你本民族的的生活、社會關系、宗教能夠在畫面中呈現出來,是一種特定的中國,這種東西實際上別人才感興趣,比如我在歐洲賣掉的那幾幅畫都是屬于中國內容的作品,為什么他們能夠看得懂哪?因為我們是用一種他們比較熟悉的油畫的形式表達出來的。我是很喜歡這種有民族特點又有西方的元素在里面。
卓:表達中國味的元素,是不是也是一種呼吁?
張:通過繪畫去呼吁某種東西,這種力量太小,我們作為一個創作者首先自己覺得好玩有意思,自己先養心只有感染自己才能感染別人,當你關注某種事,你就要堅持去做,然后把你的想法表達出來。很多人埋怨當代藝術接受不了,其實這是一個過程,藝術的表達和普通的市民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距離的,特別是在二線城市,它沒有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圍,也沒有一批人去影響他們,對藝術的表達是比較困難的,也不用去埋怨這些,只要堅持自己的,慢慢往前走著就可以了,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起色,從美術館的建設以及展覽領域的發展,大家逐漸認識到藝術是一個有意思的東西,以前大家就會說這是畫的什么東西,藝術這種表達形式是不能操之過急,當然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一定的軌跡的,有一定的道理,逐步發展和完善的。
卓:近幾年您居住的武漢也發展的很快,到處都在建設,你有沒有想過把湖北地域性特征融入在您的畫中?
張:我感覺不一定要把地域特征融入畫中,這個說法有種狹隘,不是說一定要畫一幅畫就是武漢的,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大的環境中,大的民族中,一個屬于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的,我覺得往這個方面去探索去挖掘是比較好的。

洞石
卓:有人說您的畫“非可以主動言說,往往傳達的更多”您覺得這樣的評價準確嗎?您又如何評價自己的繪畫?
張:繪畫這種形式不是刻意把作品表達很清晰,讓別人都知道你的意圖,我是用一種具象概念去表達一種抽象的東西,我現在的追求不是用一種很清晰的具象去表達出來,因為塑造很清晰是很簡單的,我想把這種很清晰的給消化掉分解掉,所以慢慢琢磨什么是抽象的東西,現在很多的國人并不清楚什么是抽象的東西,其實繪畫抽象是很難的,不是那么容易表達的,不是隨便刷兩下就能夠表達的,抽象繪畫的表達要比具象繪畫的表達難度要大一些。我感覺繪畫還是要能在具象與抽象之間轉化、游離,這種之間不需要找平衡點,就是在兩種之間去恍惚,我感覺這種繪畫就是比較有意思的,比較有深度的表達。
卓:您覺得當代藝術家的責任是什么?
張:現在這個時代互聯網帶給我們新的變革和新的概念,藝術家應該改變以前的固有思想,要隨著社會的變化去尋求新的藝術語言,新的面貌。藝術家不要老是擔心新的形式會不會被別人接受,因為從來藝術和哲學都是走在時代的前言,要起到一種引導作用。現在的服裝以及生活的各方面都有一些影響,作為一個藝術家的責任,要起到一種先導作用,敢于去探索一些東西,一定要有創新意識。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