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檳酒遭遇迷失季
在全球范圍內,香檳2013年銷量呈現下降趨勢,作為全世界香檳市場中的一個部分,中國的香檳行情同樣不盡如人意。
4月10日,酩悅軒尼詩的母公司、奢侈品巨頭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LVMH)發表聲明,與2013年一季度相比,集團的香檳銷售總量上升了3%。然而,相關數據顯示,英國作為其最大的出口市場,進口路易威登集團的香檳總量較2013年下降了5%,銷售總額下降了4%。
國內酒業整體處于調整轉型期,裹挾在葡萄酒市場的整體江河動蕩中,即使作為小眾葡萄酒一族的香檳,也未能幸免。受市場推廣、經濟承受能力以及國內消費理念等幾方面影響,香檳在國內市場所占份額仍舊偏于一隅,屬于小眾消費。如何培養特定消費群體是未來香檳在中國市場發展的關鍵。
去年進口下降近20%
法國香檳酒行業委員會(CIVC)數據顯示,去年,法國和歐盟以外的香檳出口攀升3.2%至6300萬瓶,全球銷量同比下降1.5%至3.04億瓶。法國對歐盟出口下降3.4%至7400萬瓶,法國國內銷售下跌2.3%至1.67億瓶。
由于英國是全世界香檳最大的消費市場,去年銷量下降導致了全球香檳市場的整體下滑。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抑制了英國等傳統市場的香檳消費,但英國仍然是最大和最重要的出口國。在香檳的其他進口國中,美國受經濟復蘇影響銷量有所提升,澳洲因為匯率的關系,香檳的價位具有一定優勢,銷量增長較快。
值得一提的是,對香檳消費需求最強的似乎并不是傳統的歐洲市場,日本就是一個關鍵的增長市場。日本始終保持著持續增長的態勢,并且異常繁榮,這樣的穩定與日本30年來的市場培養分不開。
法國香檳酒協會中國代表王蔚表示,2012年,中國進口香檳量比上一年增長50%,由130萬瓶上升至將近200萬瓶;而2013年則下降了18%至160萬瓶。“盡管去年國內香檳進口量有所跌落,但我想反而是種理性的回歸。2012年的確上漲速度太快了,所以商家應該會有庫存,導致2013年市場要去消化這些進口量,回落也是正常合理的現象。”
高價位面臨尷尬
香檳是最著名的氣泡酒,但并不是所有的氣泡酒都可以被稱為香檳。香檳之所以長期以來成為浪漫、奢華的代名詞,從誕生那天起就被賦予了高端的標簽。
不久前,有人委托酒圈的朋友幫忙找一批近萬瓶的香檳,價位控制在大概180元以內。眾所周知,這兩年葡萄酒行業不景氣,如此大量的訂購業務對于酒商實在誘人,但最終還是沒能實現這場香檳尋覓之旅。建發酒業一位銷售負責人表示,香檳的價位本身就高,無論如何也要300元才能喝到真正的香檳。
由此可見,香檳天然的品質造就了它與生俱來的高大上,價格自然跟隨價值水漲船高。
隨著“三公消費”與“限酒令”的出臺,夜場酒吧生意蕭條,香檳的銷量自然不再風生水起。有娛樂場所經營者感慨,剛開的店有了起色,包括香檳在內的葡萄酒、烈酒銷量都不錯,但“三令五申”又讓自己回到解放前,生意不好做了。
這不得不令人思考香檳在中國的流通渠道,似乎只有高端消費場合才看得到香檳。在日本,香檳市場相當成熟,加上本土的飲食習慣,日本料理似乎更適合搭配香檳進餐。另外,日本人追求高品質生活的理念也是香檳能夠保持穩定上漲的重要原因。
布林格香檳主席Jerome Philipon表示,布林格香檳出口的強勁增長主要歸功于日本、澳大利亞和北歐。我們在這些市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另外,中國市場也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
從“新貴”尋找突破口
最近,凱歌香檳在北京舉行2014年品鑒活動,與香檳愛好者們共同領略凱歌酒莊新品。作為香檳中的佼佼者,酒品自不必說,但在國內又有多少大眾能消費得起如此價位的香檳呢?
在國內甚至許多人還會將香檳與一般的氣泡酒混淆,婚慶期間所用的香檳大多不是真正的香檳,往往用氣泡酒代替,香檳經常只是一個象征。在國外,人們對葡萄酒的理解來自文化深層,儀式感很強,要用香檳的場合就一定得是香檳。
香檳的高價位不得不成為活動預算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然這與消費者的經濟能力密不可分,奧運冠軍林丹婚禮上用的便是巴黎之花香檳。
香檳畢竟在國內還是小眾消費群體,即使許多大型進口酒商手里也不過兩三個香檳品牌。目前中國的市場推廣、大眾認知以及消費能力都未能達到香檳的最佳生存環境,但與魚龍混雜的葡萄酒相比,香檳反而顯得價格透明簡單。業內人士認為,許多葡萄酒來到中國,經過了代理商、經銷商的層層包裝,價格讓人霧里看花,大多沒有建立屬于自己的品牌。香檳由于本身進入中國的品牌有限,價格基本就在那里了,消費者選擇起來要容易得多。因此,接下來需要做的是對國內市場的培養與定位,具有小布爾喬亞情懷的年輕新貴們便很大程度上具備了香檳目標消費群的條件,他們有錢有時間,對生活有一定的要求。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