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作品局部

展覽作品局部

展覽作品局部

展覽作品局部
展覽作品局部
守望千年:唐宋元書畫珍品特展
時間:4月18日-5月18日
地點:杭州西湖文化廣場浙博武林館區
主辦: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錢江晚報
剩水殘山無態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
1138年,南宋高宗定都杭州錢塘,改“行在”為臨安。153年,偏安的南宋,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在繁華景象背后,心懷失土的隱痛,重新觀看山水、觀看自身,寫就淮河之南這精致豐饒卻又復雜矛盾的文化格局。
800多年里,昔日皇城的故紙遺墨始終為后人所珍視,字里行間,層層心緒中,故人故土與今日湖山糾纏勾連,是故土之思,亦懷不解之問。
300年前,清康熙帝的老師高士奇,曾遇見一卷心心念念的南宋古畫。
近處垂柳拂岸,柳翠欲滴。六只燕子,棲息樹顛。荷花吐香,沁人心脾。碧波橋上,四人散步。游艇如梭,鷺翔鳧浴。遠方煙靄觸摸,山巒樹木,隱約可見……
他耗銀三十兩,將其收入,在那段賦閑的日子里,每每打開畫卷,望著其中的西湖景致,便憶起兒時在湖上納涼的往事,好似重回當年好時光。
此情此景,今天的杭州人聽來仍然耳熟,似與今日西湖并無二般。
高士奇遇見的那張畫,名為《荷香消夏圖卷》。
這張中國繪畫史上的傳世之作,為畫人馬麟的山水代表作。馬麟,與其更為知名的父親馬遠,皆是南宋臨安城中一等一的畫家,專為皇家繪畫。
良工豈是無心者。后人愛說,馬氏家族畫風里的半邊、一角,是一種無法面對半壁江山的心緒,一種隱喻,一種自我禁錮式的美學。這破碎的山河中,繪畫成為一種自傷。
不知道這般故事,會否叩開今天杭州人的心門。
4月18日,在杭州西湖文化廣場浙博武林館區,如同當年高士奇的“遇見”,將有一次所有人共同的“遇見”。“守望千年:唐宋元書畫珍品特展”開展,36件(組)唐宋元國寶級珍品,來自來自兩家國家級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件件皆是中國藝術史上地位獨特的珍寶。
這其中,南宋珍品占據半壁江山,共19件。
對于生活于此的杭州人而言,這是一場遇見,亦是一次追尋。
打碎影視劇中的演繹,傳說中的猜想,字里行間、丹青墨跡中,真真切切的昔日湖山、帝王庶民,驕傲與怯懦、流芳與不恥,一個時代精致豐饒、又隱痛于心的背影呈然眼前。
他們皆是真切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他們所曾見到的湖光山色,四季更迭,而今猶在。
宋高宗趙構的《草書洛神賦》,文末是鄭重其事的“徳壽殿書”與方方正正的“徳壽殿御書寶”印。昔日的“德壽殿”,正是我們今日煙火裊裊的望江門一帶。
陸游書寫《自書詩卷》時已年屆八十,這位五次來杭任職的愛國詩人,此時已歸隱故鄉山陰(今紹興)。今日的孩兒巷98號,留存了我們對他的追念。
文天祥的《草書木雞集序卷》,是他投筆從戎前最后的作品。當年孤身一人赴皇城趕考的書生,滿懷雄心壯志,又可曾料想此后“干戈寥落”的一生。
而后,作為南宋遺逸的湖州人趙孟頫出仕元朝,其書畫“冠冕元人”,卻一生矛盾復雜而榮華尷尬。但今天,他的書與畫,他的愛情,皆為今人所崇敬。
而他昔日掙扎的思緒與隱痛,又會不會在這場“遇見”里,遇見知音。
遇見,在時間的回溯之外,還有空間的騰挪。
不止南宋,這一場“遇見”里,我們還將遇見唐代“草圣”張旭的《草書古詩四帖》等眾多難得一遇的珍品。 32件遼博珍藏皆來自清代宮廷舊藏,件件堪稱中國書畫史標志性意義的國寶級珍品、極品與孤品。李成《茂林遠岫圖卷》、馬麟《荷香清夏圖卷》、佚名《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等多件中國書畫史上地位特殊的作品,極少走出遼博展出。為了與杭州“遇見”,它們從北國來到江南。
南宋的風荷與筆墨,停駐于紙卷,與后來者對談,一尺的距離,是千年光陰。古臨安的湖山風雅,他們讀懂了往昔,你可讀懂了今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