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晚,香港蘇富比2014年春拍“現當代亞洲藝術晚間拍賣”專場在香港舉槌,本次拍賣吸引了諸多藏家的關注。其中,之前備受矚目的張曉剛《血緣:大家庭3號》以9420萬港元領銜本場,并且刷新其個人成交紀錄。作為當代F4之一的張曉剛,作品價格一直處于領銜地位。對于其作品市場,專家認為由于其作品已經處于較高價格,未來或將緩慢上揚。
藝術特色
作品表現典型歷史題材
上世紀90年代的《大家庭》系列作品,是張曉剛創作高峰期及最具有標志性的作品,他將來自歷史與現實、集體記憶和私人回憶的典型意象重組并置在一起,將歷史與記憶帶入當下。中國著名藝術評論家栗憲庭形容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是他藝術生涯的一次大轉變,以舊照片為題材,不留筆觸,淡化臉部造型結構,追求一種平滑、俗氣的中國民間畫工肖像畫法的審美趣味。蘇富比東南亞與中國地區前董事、現上海龍門雅集董事長李亞俐認為,張曉剛的藝術特色便是他作品形式表象背后的“深層藝術家心靈語言”,作品氣質含蓄優雅。“評論家們也都認同他上世紀90年代作品中所承載的時代意義、集體記憶與情緒。”李亞俐說。
藏家李蘇橋認為,首先,張曉剛的作品是在當時一個藝術家內心的真實寫照,從而引發了大家對此的思考。第二,張曉剛是50后、60后這批當代藝術家的代表,從學術的梳理上,他是不可忽略的一位重要藝術家。第三,張曉剛的作品具有很強的圖示性,雖然易于解讀,但是又能夠產生多意的聯想。第四,張曉剛的繪畫受到了西方當代藝術的影響,他以此表達中國典型題材和具有特征的歷史,所以就受到了西方藏家的廣泛關注。
市場分析
《大家庭》系列最受追捧
據雅昌數據統計,從2000年春季至2013年秋季,張曉剛作品共上拍230件(次),成交192件,總成績額約11.5億元,成交率為83%。在2009年雅昌藝術網發布的《拍賣市場年度調查報告》中,51歲的張曉剛以3.01億元的總成交額位居榜首,成為2008年度公開拍賣市場作品總成交額最高的中國在世藝術家。
張曉剛作品中老照片似的臉譜形象已經成為國內外公認的品牌藝術符號??v觀其作品前十名,《大家庭》系列作品占有七席之地。李蘇橋認為,《大家庭》系列作品一直是大家相對偏愛的系列。此外,《共和國》系列作品相比其它系列作品,價格也較高,但是收藏人群沒有《血緣-大家庭》基數大。
據李亞俐回憶,2004始,張曉剛市場行情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崛起,其作品在國際市場上也隨之水漲船高,當時他的創作已脫離《大家庭系列》進入《記憶與失憶》階段。往后數年拍賣市場頻頻顯現的《大家庭》出現高價,雖大部出自早期收藏的西方賣家,倒也為《記憶與失憶》提供了相對性市場定價優勢而一畫難求。但到了2008年的秋季,金融危機不但使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一夜間走入深度調整期,也拉開了《大家庭系列》與《記憶與失憶》作品間的遙遠價格差距。在接續而來的保守市場氛圍中,藏家們開始轉趨探索創作數量更少的1980年的作品。直到今年,再度現于拍場的“大家庭3號”以9420萬港元高價易手,又一次創下張曉剛個人最高世界拍賣紀錄。“張曉剛作品近十年在拍賣市場的高價行情極端傾向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早期作品已成事實。”李亞俐表示。
未來預測
未來或將緩慢上揚
對于張曉剛作品未來的走勢,李亞俐認為,高度發展中的拍賣事業,引入龐大的市場資金一次一次令所有觀察者們瞠目結舌,而往往讓人忽略當代藝術的認知、學習與欣賞,“大家也忽略了張曉剛八九十年代作品與近期畫廊展覽作品之間的價格差異事實。”
李蘇橋指出,此次以9420萬港元拍出的《血緣:大家庭3號》,在2008年4月,在香港蘇富比以4736.75萬港元被拍出。時隔六年,成交價格接近高于一倍。“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刨除傭金等費用,其實此次投資的回報并不可觀。”李蘇橋認為,張曉剛相比王廣義、方力鈞等F4其他成員,他在當代藝術家中作品價格已經處于領銜地位,所以作品未來的市場價格不會出現暴漲的現象,可能會緩慢上揚。
投資建議
早期及新作皆可收藏
對于收藏張曉剛的作品,李亞俐表示她更建議收藏者們多關注他近期藝術探索上的成果,比如“青松”、“紅梅”系列等,以及他即將于香港佩斯畫廊發表的紙上作品新作,“他對作品的專注、淬煉與雋永始終一如既往的呈現,所以我對此比較看好。”
李蘇橋指出,對于藝術家不同時期、不同系列的作品,一定要能夠辨別標桿性作品與普通作品的區別。對此,他認為,張曉剛在1993年參展《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1994年參展《第22屆圣保羅雙年展》以及1995年參展《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等這些重要展覽的作品值得關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