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晴雪現形記》
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被這股巨大的潮水裹卷著前進。不愿慢,也不敢慢。
當代藝術亦是你追我趕,層出不窮的創新設計,組合改造讓人有難以喘息的急迫感。水墨畫在這個環境之中,獨顯得安寧而怡然自得。肖旭在大學期間的專業正是國畫山水,這種豐富的傳承給予了他源源不斷的養分,也成為其作品中的根。作為“習舊法”的新人,他說,“在嘈雜的生活里,水墨營造了一個氛圍,讓人們能靜下心來去思考和想象”。
一、表達方式背后,是生活態度的選擇
在中國當代藝術的舞臺上,八零后藝術家逐漸承擔起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他們經歷了學院式的研習,技巧的磨練,和基本的自我摸索,逐步找到在藝術上的方向,肖旭正是這里的一員。較為不同的是,在大多數青年藝術家追隨西方概念的時候,他選擇了一條傳統之路。
在川美的學習經歷,他不僅努力掌握國畫技巧,也重視相關文化修養的跟進,在這個過程里眼界逐漸提高,并且接觸到了后來影響他頗深的“宋代水墨”。被那種暈染,和營造平和意境的美吸引了。用他的話說,“那種氛圍,讓大家的情緒和感受都沉穩下來”。
我們始終相信,在藝術家和他的表達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相互作用。正如肖旭因為喜好沉靜而選擇傳統水墨,水墨中的平和、純然亦會作用于他。在談及創作時,肖旭提到他的每幅作品,平均要耗時一個多月。是一件慢活兒。從構思到起稿,從小稿到大的紙面,一個完整的制作過程是漫長的。我們仿佛透過描述能看到古人悠閑而作的場景,看書品茶,撫琴下棋,正是這樣一種慢態度在滋養著他們的藝術。而這種經歷了千年的,適應中國地域和歷史的藝術,不僅蘊含寶藏,亦在其中休養人的心性。
二、“舊水墨”和“新觀察”的化學反應

《誤入荊棘叢》
在傳統中國畫領域里,千百年來強調的,是一種對權威的認同。后人總在追仿著備受肯定的大家,重傳承而輕創新。與西方強調發展甚至顛覆的路徑截然不同。這也是在西方藝術日新月異時,中國水墨如同原地行走的原因。在藝術市場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讓這種東方美學走上世界舞臺,增加自己的影響力,獲得更多認同,就是他們這代年輕人的題目。
這也是水墨能否在新時期,重新喚醒活力的思考。
在肖旭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宋畫的“寫實氛圍”,傳統國畫的筆觸方式,但是也蔓延著一種異類的“幻覺”和“神秘”。它們看似水墨,又明顯區別于人們心中對水墨的記憶。整體呈現灰蒙,幽微的意境。在虛實間消解著傳統水墨的概念,呈現了視覺結構和審美意圖的上創新。
在水墨材質,形式和意象上,我們能探尋到國畫的印記:山水,經典的花鳥與植物相結合。比如在作品《誤入荊棘叢》中出現的,正是象征吉祥高貴的仙鶴,牽絆叢中,欲展翅掙脫的形象。但他并沒有止步于此,亦在作品中嘗試表現西方思維的“當代性”---一種對當下生存狀態的反應。
在《密境》和《靈獸與網》系列作品中,往復出現了肖旭常用的一個意象:網。這一張工筆手法描繪的“網”,和墨黑制造的幽靜的環境,共同表達的是一種困局。而動物觀望的背影和糾葛牽絆,也正是一種對現狀的比擬。這讓他的作品,除了觀賞性之外,更像一種用古代語言講訴的現代寓言,展示了對當世青年境遇的窺探。
這正是繪畫藝術的表達屬性。它或沉靜,或激烈,或傳統,或先鋒,在拋開描述手段之外,都在表達創作者內心的話語。而當代水墨遇到充滿訴說欲望的青年藝術家,在繼承的基礎上,則延伸出了更多和當下的聯系。正像是古人教會他們審美的標準和呈現方式,當世賦予他們的是表達的內容。
我們也期待這場水墨領域的“當代化”運動,帶給這種古老的形式更多的審美層次和活力。
《密境(2)》47x92
三、收藏相關
在當代水墨藝術的發展潮流下,肖旭作為青年水墨藝術家備受關注。在《藝術商業》和德國貝爾藝術中心共同主辦的“2014最具潛力青年藝術家”評選中,榜上有名。這種將古典精華與現代思考結合的表達方式,正在探索之中,相信在未來的市場上會獲得更多的認同。
目前,肖旭的作品,委托蜂巢當代藝術中心代理。該中心坐落于北京市798藝術區內,建筑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擁有五個國際化標準的展廳,是中國最具影響力和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機構之一。 將中國當代藝術推廣到全球范圍,打造真正有價值的藝術項目正是他們的目標所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