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嘉賓
盧有光
廣東肇慶人,藝術品市場上活躍度最高的嶺南書法名家之一,曾任廣東省書法家協會第一、二屆副主席,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顧問。幼習書法及書法理論,數十年來刻苦臨池,遍習各體著名碑版,兼擅楷、行、草、隸、篆各體。上世紀七十年代已卓然成家,現名滿南粵,馳譽國內,在國際華人文化界也有相當名望。
陳顯倫
廣東紅海灣人,嶺南中青代書法家,擅隸書,喜收藏,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廣州天河書協主席團成員。10年前已開始活躍于書壇,并引起收藏界注意。許鴻基曾盛贊以陳為代表的一批廣州新生代書法名家“重傳統,體現師承;重形質,體現功力;重正書,溢而為行草;重過程,不急功近利”。
談藝術家與市場的關系
藝術家參與做局對藏家影響不大
記者:近年來,在世書法名家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上的成交價格屢創新高,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盧有光:撇開做局等傳言不論,我們姑且認為這樣的成交價格是真實存在的,但偶然一次兩次的高價,到底有多少實際意義?況且現實中的藝術品交易,不可能以拍賣市場上的成交價為標準,而是以藏友的購買力以及對藝術家的認知度為基礎的。
陳顯倫:一浪高過一浪的拍賣成交價格其實影響不了理性的藏家,反而只會對創作人群形成誤導。不可否認,很多新生代的藝術家就是受了這種商業炒作的影響,不再埋頭苦練技藝,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各種各樣的商業活動上去了。
記者:如何理解藝術家參與做局?
盧有光:所謂做局,指的是藝術家與經營機構合起伙來公開制造一些虛假的交易,以此來影響普通市場交易的行為。這些年,我們對這類現象聽得很多,但因為平時很少跟藝術品經營機構接觸,因此并不了解其中的潛規則是什么,作為局外人,我們更是無法去調查里邊的真假。
陳顯倫:做局是經營者的需要,盡管有些并不違法,但始終有損參與者的誠信。對藝術家來說,與市場保持適當的互動有利于創作,但整天沉迷于這樣的假象不僅有害身心,而且會破壞到市場正常的交易秩序。對藏家來說,他們只能通過圈子和媒介去了解里邊的情況,并不總是能夠掌握到全面的信息,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判斷,唯有對有疑點的數據保持謹慎。
談大眾審美與市場交易
江湖書畫家無法沖擊主流藝術
記者:如何理解藝術家與大眾的審美分歧?
盧有光:鎖在空中樓閣里邊的藝術品是沒有意義的。藝術家也可以適應市場,這不是向庸俗的文化低頭,而是讓自己的作品更接地氣,從而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對于大眾藏友來說,他們把藝術品買回家不是要鎖起來,而是要掛出來欣賞的,如果連他們自己都不認同或看不懂,就沒辦法掛了。
陳顯倫:藝術并不一定就意味著要在形式上去標新立異,而是要找到一個更能夠調動大家審美的方法去表達藝術家所要表達的觀點?,F實里確實有一些藝術家喜歡故弄玄虛,把藏家搞得一頭霧水,這種無效的藝術表達,不僅無助于提高大眾的審美標準,反而會阻礙藝術品的推廣。
記者:有人說江湖藝術家降低了老百姓的審美標準,沖擊了主流藝術品的市場?
盧有光:把那些靠賣藝為生的書畫家稱作江湖藝術家本身有點貶低其職業的意思,我倒覺得這些人只要不坑人害人,就無可指責。市場是多元化的,藝術形式也可以很多樣。有些書畫家為了多賣幾幅字畫,可能會去遷就藏家的審美,但這只是他們促成交易的一種辦法,不少大家也這樣做,這類作品遠遠沒有達到可以影響主流藝術的地步。
陳顯倫:反過來想,為什么那些比較庸俗的藝術表現形式能夠大行其道,甚至更容易引起大眾的共鳴,這其實跟一些真正的藝術大家平時看不起大眾消費,不愿意跟普通的藏友互動的習慣有關。這一隔閡,才是大眾審美標準長期得不到提高的真正原因,準確來說,是主流藝術家把一部分市場讓給了這些所謂的江湖藝術家。
記者:這些年中國書畫整體的市場蛋糕越做越大,但就具體的品類而言,書法與繪畫的價格落差還比較大。
盧有光:與動輒標價一平方尺幾萬元或者十幾萬元的名師國畫相比,當代中國書法名家的作品確實只能用“白菜價”來形容。盡管有些書法家心理不平衡,但這是現實。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絕大部分都是藝術家本身無法改變的。市場上流通的大部分是中低價格的藝術品,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物美價廉”名家書法就是整個藝術品市場的黃金底座。
陳顯倫:一個過于追逐名利、一天到晚想著自己的作品能在市場上賣多少錢的人不可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書法大家。從生產形式來看,書法只是點和線的藝術,不像繪畫那么復雜,這反過來也說明,要想在書法上取得很高的成就,比繪畫更難。名家書法長期處在價格洼地,對藝術家來說是種遺憾,但對整個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展卻大有裨益。
談藝術投資與收藏
書法市場的泡沫比較少
記者:作為藝術家,您有收藏別人的藝術品嗎?
盧有光:除了藝術家之間的正常交流外,我自己沒有刻意去收藏別人的作品。但我身邊有一些藝術家朋友,是專業的收藏家,有的還建了私人藝術館。
陳顯倫: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人把藝術品看成是一種有效的投資工具,我身邊不少人在這個行當賺了錢,由此也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藝術品市場來,甚至有一種觀點說,藝術家要發財,也必須搞收藏。與他們的投機相比,我個人購買藝術品純粹是出于一種收藏的愛好。
記者:有人說,書法作品商品化的程度并不高。
盧有光:確實,寫好一件書法作品比賣好一件書法作品要難得多。即使是名家的書法,也很難做到把自己的作品全面商品化。所以,與繪畫很不一樣的是,真正的職業書法家很少,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純粹靠賣書法作品來謀生非常困難。我所認識的書法名家,大部分都有一份其他職業,要不是體制供養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要不就是企業家或其他生意人。
陳顯倫:書法家職業化的問題由來已久,在藝術品市場如何發達的今天,依然解決不了。有人說是書法家的勞動尚未得到市場的應有尊重,也有人說是這一行門檻低競爭大,從經濟學角度來理解就是產能極度過剩。
記者:與中國畫的市場相比,書法藝術品的市場交易有什么不一樣?
盧有光:書法藝術品的購買者多出于個人收藏或送人的目的,而很少是為了投資。這跟書法作品本身的商品化程度不太高有關,與此相應的商業炒作也就少了很多。我們也可以理解成,書法市場的泡沫比較少。
陳顯倫:每一件書法作品都有一個很直接清楚的觀點表達,這使其在裝飾功能之外,還多了一種很強的教育和交流功能。加上其價格普遍比繪畫作品低,所以在老百姓中間的收藏量一直很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