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們古人的筆墨中,往往很樸實一筆,打動了所有的人,這就是藝術,這就是修養。也就是說,真正的筆墨,看似稚嫩,實則蒼辣。觀王開選的作品那一筆,如三春滴露,如晚山鳴鐘,如牧童吹笛。那蘊含紫色的松煙,泛著一種生命。
王開選自幼酷愛書畫,孩提時代每逢春節時隨父拓印《灶王爺》等畫片以糊口的畫匠,數十載在不懈奮斗中打造了超凡的藝術個性與頑強的進取精神。王開選畫作博大、率真、豪放、拙樸,給予人心靈的震撼;他詩歌與他的畫一樣,在有限的詩行里卻蘊藏著不小的藝術空間,傾吐著畫家詩人深沉的感情。欣賞了他的丹青,欣賞了他的書法后,更感覺到他是一位頗有作為,敢于突破的畫家,他接受傳統,接受古體詩,卻又決不囿于傳統,敢于突破,做到了古為今用,古體詩的格律平仄沒有給他造成禁錮,成為清規戒律。從他的創作中,我們可以看出,任何體裁的作品,不能因循守舊,而是要與時俱進,才能有所發展。他的畫作書法為什么能充滿激情,是因為他還是一位詩人,一位對生活對人民對祖國愛得深沉的詩人。
他為人曠達、豪爽、質樸、剛強;他始終苦學不倦,奮進不息。這位窮人家的孩子,飽經磨難,志堅意雄;他在詩、書、畫、印上皆取得了一定成就。他對哲學、文學、史學、美學潛心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學問根底。他三下江南。二上西北,登泰山、游匡廬、訪敦煌、覽雁蕩、進天山、研碑林,師法自然,鐘靈毓,用心汲取了中華文化的精髓,鑄造了不同凡響的藝術語言。可以說,王開選的繪畫貫穿著的是一種清氣與大氣,是超功利的。用藝術闡述了傳統文人所追求的放心丘壑、歸隱林泉的豁達心境和審美雅趣。無疑,這是情感、心靈的暢達釋懷,是一條穿越喧囂塵世之途,亦是一條堅韌靜默的精神實踐之途。
王開選認為,筆墨是畫境的軌跡,亦是心性的載體。宋代郭若虛云:“凡畫,氣韻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筆。用筆之難,斷可識矣。”他常不為物象的形貌所拘,在筆情墨趣中把“自我”與藝術形象融為一體,明晰地表達出他的山水意識和人格內質。這已成為他個人語式的有機部分。賞其所作,雖從實景所觸,然酣暢淋漓,或靈動蘊籍,或色彩斑斕,或清逸疏朗,或寄寓遙深,皆雅逸清淡,令觀者品讀動容。
任何一個思想內涵豐富的畫家,其畫中的意象都寄予了自己的感情,開選先生亦是如此。他不是為畫而畫,而是為了表達情感而畫。王開選還是一位能獨立思考的畫家,他以大的胸懷、大的筆墨、大的色塊在宣紙上任意揮灑,以渾渾然的藝術境界隨意涂鴉,寥寥數筆,山川風物,躍然紙上當水墨意象如同有了意念,我張開懷抱迎候那顆因好奇而探究的心。欣賞先生的大寫意畫,讓我為此沉迷陶醉。 那看似蓬蓬叢叢,卻蘊含奧妙無窮的哲理;看似墨墨點點,卻滿載禪意……
細細品讀王開選那多姿多彩、逸韻獨標的書畫印作品,宛如深入到他那熔古爍今、出神的藝術天地精神世界。在他別具一格的畫宅里切磋書畫技藝;在山水叢林間縱論時政;一起泛舟談節,一起把酒論詩;令我對他的人品與畫風有了深切了解與體悟。
每一個畫家都會隨著心靈的自然流露,而產生墨的濃淡干濕的組合節奏,從而形成了墨的韻致。“雖為俗人,不染世樂”,盡管王開選也擺脫不了為俗事煩煎,但他不會停止在自己的大寫意中追求禪意、空靈。創作中,他用充滿靈性的筆墨描繪了一個個有感情、有生命的藝術形象,達到了“盡其靈而足其神”的境界。無論是老生常談的荷花,還是過去不曾出現的山澗溪草、峭巖林木等題材,王開選都能化平凡為新奇。他的一筆一墨、一花一草似乎都蘊涵著無限的生機和禪意,舞動著生命的律動。
就這樣,他將禪意領悟到繪畫中,畫才能空靈脫俗。無論選畫一個人趴在石頭上看魚,并自題詩一首“人生始哭聲,滾滾紅塵中,權錢情去處,大醉我獨醒”。他有兩個“書童”,一個是他的小外甥叫“大醉”,另一個書童起名為“獨醒”。他自嘲說,每每他心浮氣躁時,讀讀這首詩就如同喝下一劑祛火的湯藥。
王開選,號蒼天,齋號寶豕軒,河北大城人,國畫大師湯文選先生入室弟子。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文化產業研究所專家委員會委員、《新華月報》藝術顧問、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兼職教授、北京大學名家工作室書畫創作高級研修班導師、徐悲鴻文化藝術專修學院名譽院長。
王開選作品欣賞:

山列千重靜 水流一帶明

古柏

太行牧歌

情漫江陵

山川秋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